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民校」出走的故事

一個「民校」出走的故事

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所民辦高校是哪一所學校?是湖南「九嶷山學院」。

1980年10月,79歲的教育家樂天宇帶著平反時補發的5萬元工資,從北京回到家鄉湖南永州寧遠縣,在離縣城30多公里的九嶷山舜帝廟,借用舜帝廟殘存兩棟建築,翻瓦補漏,在幾根石柱上蓋上油毛氈作教室,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民校。1981年3月1日,九嶷山學院文化補習班開班,僅有學生幾人,學費每人每期7元。由時任湖南省政府參事的長沙高級教師劉養玄等任教。1981年9月1日,「九嶷山學院」開學,招收文史、農林、醫學100多名新生,學費每人每期15元,少數民族學生、貧困生、革命烈士後代免收學雜費。第一堂課由樂天宇開講,算是開學典禮。並提出十二字校訓「貴自學、敦品德、勤琢磨、愛勞動」。時任課教師有北京中醫藥大學陳克正、陳士垚教授,湖北中醫藥大學朱增柏教授。農林系譚滌教授行走不便,由學生背到田間授課。教授每月津貼及職工每月工資均5元。沒有教材,教師自己刻鋼板、印資料。1981年12月13日,上將蕭克千里迢迢來到學院給師生們作報告,並題寫校名。這就是文革後的薪火傳承。

(照片來源網路)蕭克(左三)視察九嶷山,與樂天宇(右四)、熊清泉(右二)等合影

(照片來源網路)九嶷山學院部分客座教授留影

(照片來源網路)農林系譚滌教授行走不便,由學生背到田間授課

1982年下學期,樂天宇決定擴建學院,將全校師生分成砌工組、鋼筋工組、木工組,並買來一頭老水牛和泥打磚,由樂天宇負責割草喂牛。1984年7月5日,教學樓二層完工。樂天宇非常高興,當晚,從不喝酒的樂天宇破例給大家敬了一杯酒。10天後,樂天宇因腦溢血去世,終年84歲。

1984年9月,樂天宇教授的長子樂燕生(原河北機電學院教授)等人持蕭克將軍給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的信赴長沙。熊清泉3次接待他們,做了4點批示:一是樂老病逝,學院還是應當辦下去;二是學院應保留民辦性質;三是招生主要在本省;四是地點可選擇郴州或冷水灘農校。省長劉正也批示,同意熊清泉的意見。

2002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培植親手向九嶷山學院負責人授予「新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的牌匾。是年8月,湖南省教育廳同意九嶷山、冷水灘兩分院合併,冠名為湖南九嶷山專修學院。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同意在此基礎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職業技術學院,有4個專業被納入國家招生計劃。2010年5月,由民辦轉為公辦,並與湖南瀟湘技師學院合併,歸湖南省教育廳和永州市人民政府共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至此,九嶷山學院,走完民辦學院的歷程而歸順公辦。有人戲稱為「出」,即從民辦教育中「出局」。

檢視其辦學過程,「出身卑微」,困難有四。一是辦學最早,國家尚未形成相應的民辦教育促進政策,而是靠個人魅力堅守;二是長達24年沒有及時進入國民教育系列,取得學歷教育的資質,轉型滯後;三是遠離地區文化中心,生源匱乏;四是由此造成師資隊伍難以建立、維繫,而失去辦學之本。

在大環境上,國家於2003年雖然出台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但依託公辦學校成立的「獨立學院」從2003年起的3年中,發展到318所,在校生146.70萬人,遠遠超過經25年時間發展形成的靠民間資金舉辦的民辦普通高校278所與在校生133.79萬人的規模。大大壓縮了民辦高校的生存空間。

樂天宇,寧遠縣舜陵鎮麻池塘村人。1919年,就讀於長沙第一中學,與毛澤東同窗。1924年就讀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時,任中共北農大黨支部書記。1940年6月率邊區考察團東自固臨、西至曲子、南至淳耀、北到志丹,考察邊區的土壤、氣候、林相及其分布,遍及甘泉、延川、固臨等15個縣,6個林區,歷時47天,採集標本2000多種,提出《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及開墾南泥灣的建議。長沙一別20年後,毛澤東再見到樂天宇,稱他為「九嶷山人」。1941年春,延安自然科學院成立生物系,樂天宇任系主任,並發起成立解放區的中國農學會,任第一屆主任委員。1948年夏,設立華北大學,由吳玉章任校長,樂天宇任農學院院長。1949年秋,華北大學農學院遷北京,與北大、清華兩校的農學院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他被委任為農大校務委員會主任兼黨總支書記。1954年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一級研究員。

1961年,樂天宇送毛澤東主席斑竹一枝,並呈七言詩一首《題蔡中郞石刻額下》:

三分石聳楚天極,大氣磅礴驅舞龍。南接三千羅浮秀,北壓七二衡山雄。西播都龐越城雨,東噓大庾騎田虹。我來瞻仰欽虞德,五風十雨惠無窮。力求山河添錦繡,訪松問柏碣石樅。瑤漢同胞殷古誼,長林共護紫霞紅。千茲風雨更調順,大好景光盛世同。

毛主席寫《七律?答友人》回復樂天宇: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也許正是這首詩喚起樂天宇在九嶷山為家鄉辦學的不移矢志與困苦艱守,催人淚下。

附記: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資源考察

1.1908—1909年美國克拉克探險隊在黃土高原地區的考察,著《穿越陝甘》。從太原出發分兩路至蘭州,在黃土高原腹地進行了480餘天的綜合考察,行程3200餘公里,對途經地區的氣象、地貌、水文、植被、動物、城鎮、商貿、人口、交通等內容進行了廣泛調查和記述,是清代後期西方人對黃土高原地區自然和人文地理最為系統的一次考察。

2.1940年6月,樂天宇率邊區考察團,由李富春提供480元經費支持,對黃土高原腹地15個縣的考察,提出《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

3.1950年代中科院等部門對黃土高原的考察,其中劉東生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平息了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

4.1980年代,中國科學院黃土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承擔國家「七五」重點攻關科技項目「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考察工作,我有幸參加。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我們以前是不懂國際學術界的規矩,現在呢?
過度招生是導致師生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