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真的會寫論文嗎?「高產作者」王申的「論文寫作秘籍」很實用!

你真的會寫論文嗎?「高產作者」王申的「論文寫作秘籍」很實用!

生活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漫漫科研路。科研的道路雖然充滿艱辛與挑戰,卻也不乏歡欣與收穫。自從事法學研究以來的三十餘年裡,王申一直在科研路上耕耘,取得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入圍2016年CLSCI高產作者名單。

王申,浙江東陽人,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系,目前為華東政法大學法理學研究員。主要從事法理學、中國法制史、司法制度、司法倫理學等研究。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理事等。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三部,主編教材一部、參編二部,其它著作六部。

科研路上,孜孜耕耘結碩果

從事科研工作三十餘載,在鋪滿荊棘的科研路上,歷經千錘百鍊亦苦中作樂。王申說:「搞科研必須要基於一種愛好。科研是一個相當苦的工作,如果沒有樂趣,你永遠不可能從中獲得成功,必須從科研中尋找樂趣,由苦到樂、苦中作樂,才會使科研充滿快樂。」科研的過程中會有諸多不順,有時付出了諸多努力卻沒有被認可,如投出去的稿件石沉大海等等,這些都是科研中的「苦」,會讓人備受打擊。在他看來,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用你的「樂」去平衡,去堅持再堅持。「當然,也要學會方法,比如多與期刊編輯聯繫溝通,知悉稿件被拒的原因,才能進步」。

在談到如何平衡編輯工作、教學與科研時,王申坦然:這其實很難平衡。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有帶學生、指導答辯、指導寫論文等任務。因此,「只能根據孰輕孰重,合理安排」。但王申堅持,讀書和寫作是每天必須做的事。因為「對待讀書寫作的持之以恆,才是取得學術進步的基石」。幾年前,在完成一個國家課題的過程中,他還堅持給自己定下任務:每天堅持寫作八小時。「八小時伏在電腦前,有時甚至會有眩暈、噁心的感覺。」但也正是這種堅持,讓他花了三年多時間,完成一本89萬餘字的專著——《法官的實踐理性論》(註:本書榮獲上海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

科研的方向如何尋求?發現問題並不容易,愛因斯坦也曾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王申總結了多年的科研經驗:法學研究所呈現的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因此,學術論文的選題最好是有爭議性的問題。有爭議就會有矛盾焦點,有矛盾焦點才能夠被探討和論證,而論文就是這個體系論證的過程。

「在現實中,一種法律事件、一個具體案例,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呈現,這些事件和案例都能體現出法學問題。當然,問題的論證需要我們的理論積澱,這就需要我們多閱讀。我們的閱讀,應當有目的性,最好從法學的視角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建構新的問題。

同時,王申還鼓勵所有研究者,尤其是學生,做個有心人,多關注各類專家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評價,去觀察他們是採用怎樣的方法去評述、爭議問題,去學習他人是怎樣提煉、歸納、整理觀點的。「所有這些其實都體現了一個人運用知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多去積累、去實踐。總之,平時要多留意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多關注社會輿論與熱點。」

在大學,要學什麼?王申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法學與其他學科相比,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在法學產生之初,它並不被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認可,就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的理論。法學的基礎理論是在其它學科的幫助下才得以構建的。因此,法學的理論性不是特彆強,僅一般的法學理論,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就能掌握,就能用法律來處理日常生活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法律,甚至讀到碩士、博士呢?其實,這就體現了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問題

「法學的知識是死的,它不允許我們任意去擴展。但是,如何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是活的,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比如面對一個新聞事件,如果讓初學者去分析,可能理不清楚,但法律專家來分析,即便是不懂法的普通人也能聽得懂。明明法律專家分析問題時運用的法律知識我們也懂,為什麼就分析不出來呢?這就是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同,專家運用知識的能力比你強。因此,學生要向老師學的是如何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從哲學角度來說,這種能力就是一種智慧。

談論文,苦心孤詣遊刃有餘

王申說,雖然父親從事法學教育(其父為我校功勛教授、著名法學家王召棠教授),但自己從前一直沒有掌握寫論文的要領。「之前我在社會科學院做法制史研究工作,也沒人教、沒人帶,根本不會寫論文。後來工作調動,來到《法學》編輯部從事法學編輯工作,才逐步學會如何寫論文。」

因為作為一名法學編輯,工作就是向主編推薦好文章。但要推薦一篇好論文,首先要說出它好在哪裡。如此,則必須知道好論文要具備什麼條件。「其實,關於寫論文的書很多,網上也有很多,但很難看懂,實踐起來也不好把握。當時我就曾想過:要是我們能有一種具體的、簡單的技術性方式,而這種方法讓大家能一聽就懂、一看就懂、一寫就會,那對我們的論文寫作會很有意義。因此,我在後來的編輯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探索如何才能寫好論文,好論文的標準是怎樣的。」

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王申發現很多學生其實並不會寫論文。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如下原因:第一,寫不好論文,和課程設置、老師指導有一定關係。在大學的教育課程中沒有開設怎樣寫論文的課程,但畢業論文、期末論文、大論文、小論文可是不少。沒教,怎麼能寫好?所以好的情況就靠老師指導,壞一點就只能自學。可老師指導也存在問題。且不說很多老師也並不懂得如何寫好論文的情況,指導別人要求系統性、科學性、長期性,光靠老師指導做不到這一點。

第二,對論文定位錯誤。寫論文是研究問題而不是整理資料。法律作為一個對象,什麼學科都可以對它進行研究,但法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要求。法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必須解決問題,法學研究是在資料完善的基礎上才開始展開研究的。現在很多學生寫論文,大多是以歷史學的方法,將描述性的方法作為一種法學的研究方法,以為整理一下法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就算是寫論文了,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再者,學生平時多是看教科書,寫作時常按照教科書模式去寫。教科書有別於論文,教科書針對的是入門的學生,對於學生,教義式的描述是必須的,但是論文的閱讀者被假定為專家,因此,論文更多的是要展現作者的論證過程。「從論文中要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者是根本不一樣的。」

在採訪最後,王申殷切地懇切教導:「論文寫作是實踐的理性,它就好比學游泳,邊學邊干,僅有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是學不會的。因此,論文要多練多寫。在老師的指導下把握好技術性的形式結構,然後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自然而然就學會論文的寫作了。當然,一篇好的論文還必須具備豐富的內容、精準的表述、準確的用詞、嚴謹的推理以及有價值的結論,所有這些還得靠學生們自身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最後是乾貨時間!讓高產作者親自教你如何寫好論文:

論文的形式結構。很重要!法學論文現在已經固定化、格式化了,那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掌握好論文寫作上的技術要求,就能寫出一篇符合基本要求的論文。如果一篇論文的形式要求都沒有達標,那麼就難提高了。其實論文的形式是論證邏輯的一種體現,形式沒有達到要求,就是論證邏輯不清。

論文的論點。寫好論文要達到兩點要求:一是問題的提出,二是問題的解決。因此,論文首先要有一個值得去論證的問題點,即「有的放矢」。問題點需要有爭議性,要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通過揭示矛盾展開論證。因此,法學論文就是法律人圍繞爭議所做的遊戲。如果選題是沒有爭議的,只能寫成宣傳文章,因為它論不起來。

論文的題目:題目清晰,一目了然,不模稜兩可,也不要複雜化。具體體現為,能不用標點符號就不用標點符號,能不用副標題就不用副標題,題目要直觀、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引言:引言就是引出問題。引言要體現出問題的緊迫性、迫切性與亟待解決性。如果討論的題目是可以今天解決、也可以明天解決,可以今年解決、也可以明年解決,那麼誰會關注它? 由於引言只是引出問題,以便接下來展開分析,因此引言不需要論證。有些論文在引言就展開論證,這是不當的。

標題:論文是解決問題的,而問題是由觀點來體現的,因此標題一定是觀點來體現的。一篇論文應當由三到四個一級標題組成。主標題是整篇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一般而言一篇論文只能解決一個問題。解決問題一定是有步驟的,而這個步驟就體現在一級標題上,如果通過三個步驟來解決問題,那麼一級標題就可設置為三個。同樣,二級標題是為了解決本部分一級標題的問題而設立的,因此二級標題之間又必須構成對上級標題的論證邏輯。無論是一級標題還是二級標題,都應該是以觀點的形式體現出來,它們之間要構成一個論證的邏輯關係。如果我們把論文的一二級標題簡單綜合一下,就可以體現一個完整的論證邏輯。讀者一看論文的一、二級標題,其實就可以大概了解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路徑和方法解決了什麼問題。

結語:結語是論文的最後部分,是作者向讀者交代:我提出了這個問題,經過我的分析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因此,結語一定要回應問題的提出,並對作者分析問題而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引言相同,結語也不需要論證。

采寫 高雅 廖思寧

編輯 葉子芩 廖思寧

責任編輯 葉子芩

有趣有溫度 有料有態度

常年招新 @華政通訊社·融媒體中心

更多資訊 @華政報 / 官網 / 微博 / 頭條號 / 澎湃問政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東政法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華東政法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