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寵不行,太狠也不行:父母之愛的「分寸感」到底在哪裡?

太寵不行,太狠也不行:父母之愛的「分寸感」到底在哪裡?

圖/網路 文字/Mr.xiong

世界上最複雜的感情是什麼呢?

——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啊。這份愛既不能太濃烈,也不能太淡漠。恰到好處的愛就像溫水,既能不動聲色地滋養孩子,也不至於把孩子推得太遠。

最近又看到一則新聞,說是23歲小伙活活餓死在家中——不知情的說他是餓死的,知情的鄰居們都說,他是被父母慣死的。

他叫楊鎖,村裡人都知道,他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因為父母想把他「永遠留住」。

自楊鎖出生以來,他的父母就把他捧在手心裡疼,小些時候不肯走路就天天抱著,長大了還不肯走路就用擔挑著。

鄰居說,他從小到大都沒做過家務,偶爾想動手時他媽媽也會心疼地攔住他。也正是從那時起,楊鎖的惰性逐漸滋長。

這種惰性首先害了他的母親:楊鎖13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承擔起所有的農活和家務,這時她想讓楊鎖去幹活時,楊鎖根本不幹,反而動手打人。這樣過了5年以後,楊鎖的母親積勞成疾,因病去世。

隨後受害的,是他自己。在楊鎖23歲那年的冬天,他因為早已喪失了動手能力而無法自理,生生餓死在家中,被發現時已身體僵硬。

鄰居說,是父母的溺愛害了他,可還有人說,父母不能照顧孩子一生,所以才想在這有限的幾十年時間裡儘力愛自己的孩子,這有錯嗎?

這沒錯,可「愛」,也有很多種形式啊。寵溺是愛,嚴厲是愛,管教是愛,寬鬆也是愛…這千千萬種「愛」中,唯「有分寸的愛」才最珍貴。

有這樣一種母親,她們逼著孩子做各種家務,掃地、拖地、擦瓷磚,甚至切菜、炒菜……別人說這太嚴厲了,孩子還小就要做這些,說孩子拿刀不安全。

可我看到的,是這些母親們在孩子拖地、掃地時在一旁佝僂著身子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是當孩子拿著刀起起落落時,她們擔心得張成「O」型的嘴跟懸在心口的手。

我也見過很多母親,當孩子摔倒了,她們並不會著急地抱起來哄,而是「冷漠」的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雖然轉身後,她們就會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在房子里那些容易摔倒的地方貼上便簽。

我表妹今年上4年級了,每天都自己上下學。她對自己的這個「能力」也很是自豪,每當我們問她怎麼敢自己一個人上學的時候,她都會假裝不屑地說,自己上學有什麼好怕的,小心一點就可以了。

可她不知道,在她開始自己上學的前三個星期,我阿姨都偷偷地跟在她後面,小心翼翼地像個保護公主的「暗衛」。

「孩子摔倒了不扶起來」、「讓小孩子拿刀」、「不肯送孩子上學」,這些「嚴厲」的愛聽起來似乎太過極端。

「孩子摔倒之後在所有易摔的地方貼標籤」、「孩子切菜時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孩子獨自上學時偷偷跟在後面保護」。——而當「嚴厲」的愛裡面摻了「呵護」,這份愛又變得溫和起來。

呵護是愛,嚴厲也是愛,單純的呵護是溺愛,不帶感情的嚴厲又太過傷人。這樣在明處嚴厲又在暗中呵護的愛,才最不失分寸,恰到好處。

畢淑敏說,打孩子是愛,不打孩子也是愛。

當孩子剛開始長大,開始淘氣,開始摔破盆碗、拆毀玩具、污臟衣著時,她不曾打她。因為「這些對於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就像走路會摔跤一樣,應該被原諒。」

但當孩子像一匹頑皮的小獸,開始挑戰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時,當所有的苦口婆心宣告失效,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後,畢淑敏打了她。

孩子還小時,調皮是天性,這時畢淑敏縱容她的所有惡作劇,不曾動手打她,這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柔軟,這是愛;

當孩子年歲漸長,行為不正卻難以用言語管教時,畢淑敏開始用「打」來管教她,這是為了讓孩子「在初次接觸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髒的品質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這也是愛。

而當孩子能夠坦然面對「媽媽打我」這個事情之後,畢淑敏又敏銳地感受到了孩子的變化。「她已長大,已開始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於是她又決定不再打她了。這種尊重,更是愛。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給出不同形式的愛,這便是一位母親「愛的分寸感」。

最難的「愛」是什麼呢?

——是明明愛,卻要裝著不愛;是明明愛,卻不能時時愛。是每一個有分寸感的父母們,對他們孩子最好的愛。

#你可能還想要#

關注熊老師,帶你扛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孩子的熊老師 的精彩文章:

那些從小就愛讀詩的孩子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TAG:熊孩子的熊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