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用地球化學勘查金礦的人Boyle

八、用地球化學勘查金礦的人Boyle

高考後在學校無所事事,就跑進錄像廳看錄像,我高中三年還算個好孩子,從沒有去過錄像廳。不記得電影的名稱,也忘記了電影的內容,但有個鏡頭記憶猶新,燈光下、大雨中,一把系有鐵鏈的發亮的匕首晃來晃去。大學時期看電影,突然看到了這個鏡頭,才知道當年看的那部電影叫《俠盜高飛》,迷死人的發哥主演的。大學時,我不知地質是個什麼,除考試時在教室集中學習一段時間外,其餘時間漠不關心。經常去的地方是學校圖書館一樓租書處,裡面滿架小說,古龍的《武林外史》和《大俠沈勝衣》系列是我大學所讀最過癮的武俠小說,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拍案叫絕。我真的想不起來大學讀過的那些學校印刷廠複印的地質書籍都是誰寫的,但我不知為何對博伊爾和都城秋穗這兩個搞地質的名字記憶那麼深刻。我想肯定是某位老師在課堂里經常提到,所以老師在教課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把課本上的內容全盤相授,倒不如花點兒時間講點兒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也許多年後我們對這個不足課堂時間1%的瞬間,會有情有獨鐘的記憶,這可能就像許多2-3歲的小孩容易記住罵人的話一樣。畢業龍年,今又到龍年,本命年之際,俯首過去,回憶大師的閃光時刻,即使沒有一壺酒,沒有火爐,也一定渾身愜意,Bob Boyle!

RobertW.Boyle(1920-2003)

數文獻上都寫作Robert W.Boyle,但我更喜歡Bob Boyle這個名字,因為它讓我經常想起「答案在風中飄揚」的Bob Dylan。Boyle,1920年生於安大略省西南一個農民之家,孩童時,他就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自家農舍的閣樓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實驗室。Boyle家不遠處,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JamesMcCrae,他退休賦閑在家,退休前是一名勘查地質學家,Boyle非常喜歡聽他講在加拿大北部廣袤無垠地區找礦的故事,潛移默化,Boyle慢慢也開始迷戀礦床勘查。中學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家在安大略省北部尋找礦產資源的公司,目的是積攢大學學習地質的費用。哎,人家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夢想,我學地質是因為當年這個專業收費少而且還可以像狼一樣四處奔逃,要是早知那麼辛苦,打死也不學啊!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破壞了Boyle的夢想,他加入了加拿大皇家炮兵部隊,服役長達六年,參加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儘管部隊生活緊張,他還是擠出時間來學習倫敦帝國大學的地質學課程,金士頓皇后大學的函授課程。1945年他以中士軍銜離開了部隊,8天後就和他青梅竹馬的姑娘Marguerite Brow結了婚。1946年1月進入多倫多大學學習,1948年夏天開始為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工作,充當鑽探工和檢查員,賺取外快,1949年順利獲得採礦地質學學士學位。1950年和1953年他又接著在多倫多大學分別獲得了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研究Yellowknife(加拿大西北部城鎮)地區的金礦,1952年,他成為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正式成員。在Yellowknife幾年的工作,他對成礦機制和地球化學對尋找礦床的指示作用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這也奠定了他後半生一直從事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

Yellowknife一座正在開採的金礦

他對永久性凍土層中的金的形成進行了詳細調查,也調查了分布於臨近北極圈的其他金礦床的分布,1953年他首次運用勘查地球化學方法在Keno山進行了研究,證明了這種方法在加拿大永久凍土層地區的有效性,反駁了那些認為地球化學方法在這些地區無效的觀點。久而久之,他運用勘查地球化學方法在Keno山發現了新的礦床,再次從實踐上驗證了地球化學勘查方法的有效性。受成功的巨大影響,Boyle於1955年在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建立了地球化學實驗室,在英格蘭吸收有經驗的地球化學家和分析師,研究適合加拿大地質環境的地球化學方法。1967年他離開了這個部門,開始集中精力研究貴金屬礦床,並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建立在對西北區、Yukon和Maritimes地區經驗基礎之上的,並導致了後來Zn礦的發現和Co礦中富含Ag的勘查。

1955-1975年,他是渥太華卡爾頓大學非常有影響力的講師,他的課程鼓舞人心、極富知識性,特別受歡迎。他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分布於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和工業工廠,遍布世界各地。他的研究將地球化學提升了一個層次,提高了我們對成礦作用的理解。1962年他受邀到前蘇聯Vernadsky學院進行演講,是早期去前蘇聯的加拿大人之一。

1966年在渥太華舉行了第一屆國際地球化學勘查大會,Boyle是會議組織者之一,並且是項目主席。1970年在多倫多舉行了第三屆,他是那屆的主席,也就是在那一屆上,成立了勘查地球化學家學會。

Boyle在其一生的研究中,出版了許多堪稱經典,影響深遠的勘查地球化學方面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The geology of Silver and Its Deposits》(1967)和《The geochemistry of Gold and Its Deposits》(1979)。1984年地質出版社出版了漢譯本的《金的地球化學及金礦床》,受到我國地學界地質人士的追捧,並奉為經典。也就是從這一本書,我開始知道有Boyle這個人物,畢業多年後,我從孔夫子舊書店花了60元錢買了一本,學校歸來回到單位後,我又在單位的老書庫里發現了一本,竟然還扣著「瀋陽黃金專科學校1985.6圖書館藏書」的印章,我的母校啊!只是令人遺憾的是,我至今還沒有仔細閱讀過這本書,英文的我在東北大學塵封的書庫中也看到過。

Boyle一生共出版過160多部著作,其中較多論述的是Au、Ag、Te、U的地球化學,不斷增長的名氣使得許多國家的此類礦床和其他類型的礦床研究者都來諮詢他的意見。另一個方面是從1970s他開始逐漸關注環境問題,與他人合作撰寫了一系列論述微量元素在環境中含量的文獻,成為重要的評估環境有毒元素含量和風險的理論基礎之作。他也喜歡研究採礦歷史,例如為經濟地質學家學會撰寫的《Gold:History and Genesis of Deposits》(1987)。1991年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了漢譯本的《黃金開發史和金礦床成因》,我前幾天剛在孔夫子舊書店花60個銀子淘到一本,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封皮的「R.W.博伊爾著」寫成了「R.W.伊博爾著」,這個錯誤實在有些不應該。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目前流行的一些有關金礦成因的觀點,實際上先輩們在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比較為原始的形式提出過;而各種學派又周期性地交替處於主導地位」。1991年,他又與人合作完成了《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Copper Deposits》。

受Boyle的影響,他的家人也從事了和他相同或相似的工作,他的女兒Heather是一位生物化學家,他的兒子Dan也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地球化學家,不幸地是,2000年因病去世了。儘管視力很弱、健康也不容樂觀,但是在Boyle於2003年8月5日閉上眼睛之前依然完成了他最後一本著作《地球化學和宇宙地球化學史》一書的手稿。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向偉人致敬!

縱觀Boyle一生,他對科學從無偏見,也不人云亦云,同流而為,用自己的執著、真實感染著別人。由衷感謝那位在他童年時期給他講地質故事的勘查學家,是他把一位偉大的地質工作者領進了地質的大門;也由衷感謝Boyle先生,是他提升了勘查地球化學的理論知識的高度,以至於今天還在有形無形影響著我們的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逐礦人 的精彩文章:

TAG:逐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