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慈禧到蔣介石,為什麼說他們的衰敗是必然?

從慈禧到蔣介石,為什麼說他們的衰敗是必然?

讀史使人明智。在近代社會,為什麼說執政者的思想層次能決定國家的興衰成敗?

對於這一格局極大的宏觀命題,2月1日,知名青年學者、時評人在《中國經營報》旗下新媒體公司中經未來於鳥巢文化中心舉辦的《知識與國運》觸角思享會中,從細微之處著手,深入淺出地剖析中國近代史上三個被妖魔化最深的執政者,其思想層次與國家命運之間存在的某種必然聯繫。

我們記錄了其演講的主要內容。在本文中,你將看到:

「初中水平」的慈禧,為何能統治晚清半個世紀;蔣介石執政的缺陷是什麼,逛妓院一事究竟是真是假;袁世凱的舊思想如何決定了治國水準,他們的舊思想怎樣影響了國運。

一個國家要想實現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需要多重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執政者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我認為是他的知識結構。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就是,他有沒有新思想。

孫中山先生說過,要想治理中國這種轉型國家,「非具新思想、舊經驗、舊手段者不可。」就是說,要想治理好中國,全新不行,全舊也不行,必須新舊結合在一起。

我對「知識與國運」的一個大論點是,執政者的知識往往對應轉型的方向感,它構成了轉型成敗、國運盛衰的一大要素。它不是第二次大轉型的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有知識轉型未必成功,沒有必不成功,它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上限,但足以決定下限。

我們先來看從慈禧到袁世凱這一段,從晚清開始到民國初年的中國大轉型,這兩位最重要的執政者到底有沒有「新思想」。他們的舊思想對國家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對國運造成了什麼影響。

慈禧為何能統治晚清半個世紀?

按照清朝的制度,上諭是由軍機處的大臣來寫,皇帝沒有必要親自書寫上諭。然而慈禧這一生,親自書寫了兩次上諭。我們可以從她在上諭中寫的錯別字,大抵判斷出其文化水平。

第一次是在1861年11月2日,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在行宮去世,慈禧要發動辛酉政變,清除顧命八大臣,為了和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取得聯繫,她親手書寫了第一份上諭。這份密諭的內容共有238個字,錯別字有16個,錯字率高達6.72%。她還在後面對醇親王奕譞補充了一句話,一共23個字,又有3個錯別字。

在這之後的第4年,也就是1865年3月,慈禧執政時,與恭親王奕欣出現了矛盾。為了把他趕走,慈禧又親自書寫了一份上諭,全文一共228個字,錯別字有13個,錯別字高達5.7%。

第一份上諭中,她在所謂的「全理朝政」,她把「朝政」的「政」字寫成「光明正大」的「正」。4年之後,她開始執政,和小皇帝一起學習了,但是這個「政」字照樣寫錯。由此可以看出她的整個知識水平,並不像一些吹捧,說她是「天妒英才、精通四書、精通二十四史」,這些說法都是後人的美化。

慈禧深知自己的知識水平,所以寫第一份上諭時,就求她七弟和大學士幫她修改,她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不通的語句和錯別字。

除了這兩份上諭能夠說明她的文化水平,我們可以再來看晚清最善於評價人的曾國藩如何評價慈禧。1869年,曾國藩受慈禧召見,前後在北京共召見了4次。後來曾國藩回到天津,與幕僚趙立文吐槽慈禧和慈安太后,說她們「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總體而言,慈禧整個知識體系,相當於現在的初中水平。那麼她為何能執掌晚清半個世紀?

她的才能其實不在她的思想,她的思想是標準的舊思想。她的第一個才能是用人,特別是平衡各派鬥爭,非常高明。另外一個特長是,非常善於糾錯,她知道自己哪裡錯了,絕不會頑固到底,很快能糾正。

第一個例子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她本身知道打不贏,開始轉向李鴻章組合。第二個例子是1898年,她親手扼殺了戊戌變法,但是後來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她在西安行宮發出庚子新政,改革力度遠勝於戊戌變法,這也是她的糾錯。第三個例子是義和團運動,慈禧本身相信義和團的神術可以打敗外國人,但是她一旦發現義和團的神術失效之後,毫不猶豫立即與義和團翻臉。從招撫開始變成剿滅。

這是慈禧的特長。慈禧本人並沒有新思想,她的思想只可能讓晚清這條破船在風起雲湧之中搖晃,但又不可能率領晚清走出歷史三峽。

袁世凱的治國水準如何?

袁世凱是否真像孫中山先生說的具有新思想呢。我們可以先來看與袁世凱同時代的梁啟超,如何評價袁世凱。梁啟超對袁世凱、李鴻章有一樣的評價:他是舊時代的大人物,不是新時代的大人物。

嚴復與袁世凱的關係比較複雜,進入中華民國之後,他一直力挺袁世凱,同時對袁世凱也有批評,他認為袁世凱的才能只能用在舊時代,擔任地方的總督或巡撫。

此外,與袁世凱走得最近的,從美國回來做袁世凱英文秘書的顧維鈞,對袁世凱的評論是,他不只不了解共和國需要什麼或民主如何起作用,他壓根沒有實現共和或民主的願望。

還有經常與袁世凱打交道的美國駐華大使,說袁世凱雖然受過訓練,見多識廣,但他沒有高深的文化修養,也沒有去過國外,對於中國正在模仿的外國各種制度,只可能有淡泊的模糊觀念,根本不了解在共和國執政的意義是什麼。

綜上所述,中外各種人對袁世凱都是這樣的判斷:袁世凱本人並不具備孫中山所說的新思想。我認為,袁世凱肉身進入了民國,但頭腦還滯留於晚清,如同中華民國的制度進入了民主,而觀念還滯留於專制。如果一個轉型國家的執政者頭腦如此之舊,他的治國水準可想而知。

在和平年代,執政者的舊思想對國運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一旦國家出現危機,那麼他的知識局限就決定了其視線。於袁世凱而言,一旦國家出現危機,他不是知難而上,而是知難而退。所以袁世凱後來稱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知識危機。

我把袁世凱復辟帝制總結為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共和危機,第二個危機是知識危機,第三個危機屬於權利危機,第四個危機屬於生命危機。這四個原因可能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但不可否認他的知識結構正是其中之一。

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執政者的知識,無法決定一個國家的上限,卻能決定一個國家的下限。比如,慈禧的舊思想與義和團擁有一定同步性,所以她執政期間,這個國家的下限就是庚子之亂。而袁世凱執政,他的舊思想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下限,就是復辟帝制。

蔣介石有沒有新思想?

以上是從慈禧到袁世凱的回顧。接下來我們看蔣介石有沒有新思想。

在我們的印象中,蔣介石是一個禿頭的中老年人。從他本人照片來看,青年時期的蔣介石很帥很精神,中年不大好看,他的晚年笑容可掬。

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有句口頭禪「娘希匹」,但事實上,他的溪口鄉親曾說,蔣先生是斯文人,不會罵人,「娘希匹」是栽贓。不過,蔣介石嘴上不罵人,卻喜歡在日記里罵人,他在日記中罵胡適小人,還詛咒他「不久於人世」。

蔣介石的日記現在藏在斯坦福大學的圖書館。他的日記開放後,大家發現他在日記中罵的人太多了,連他老婆宋美齡都罵過,只沒罵過他兒子蔣經國和國民黨的元老吳智輝,其他的國民黨大佬都被他罵過。

我們再來看蔣介石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正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後來他的把兄陳其美髮動起義,就讓蔣介石請假回來幫忙。他請了48小時的短假,乘船偷偷回到中國。然後陳其美就讓他回家鄉浙江,而浙江光復最主要的一站是杭州,事實上蔣介石就是杭州光復這一仗的總指揮。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的時候,浙江辦了一個辛亥百年展,拿出了蔣介石的照片,還拿出了文史資料,承認了蔣介石就是辛亥革命——杭州光復革命的總指揮。

這是關於蔣介石形象的還原。接下來我們看,蔣介石到底有沒有新思想,他的知識結構究竟如何。

蔣介石很有毅力,他從1917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72年,這55年的日記目前大部分都在,存放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現已對外開放。

蔣介石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在上海一邊幹革命,一邊去妓院逛窯子,同時也在讀書。他的日記顯示,五四運動興起之後,他讀過《新潮》《新青年》《東方雜誌》《革命記》。1920年初期,他除了學習俄語和英語之外,還在閱讀《杜威講演集》《馬克思經濟學說》《馬克思學說概要》《共產黨宣言》等。1925年之後,他開始閱讀世界各國革命史,包括《俄國革命史》、《法國革命史》、《土耳其革命史》、《共產黨史》,其中讀《俄國革命史》和《法國革命史》不止一次。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蔣介石到底有沒有把這些西方國家的書讀到心裡去?有沒有成為他獨創的思想?

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蔣介石讀到黑格爾矛盾學說時,就與中國哲學作對比,並得出結論,「乃知中國哲學為可貴也。」他認為中國哲學更好,這也是中國一些傾向於傳統文化的人經常乾的事情。

此外,我認為孫中山提到的三民主義是很西化的東西,屬於所謂的新思想。但蔣介石執政之後,對三民主義做了一個處理,即把三民主義「儒家化」。

蔣介石雖然在讀西方的書,但他整個知識結構的主幹還是儒學。我們晚清有一個說法叫「中體西用」,這兩點並不矛盾,恰恰是在蔣介石身上形成了統一。

大體而言,蔣介石雖然生在了辭舊迎新的新時代,但本質與慈禧和袁世凱一樣,都屬於舊人。雖然他身上新的東西比慈禧袁世凱多一些,但他並不具備中山先生說的新思想,還是與之有一定距離。

李鴻章的侄女婿孫寶瑄,見識過很多大事件,他曾評價蔣介石,「以舊眼讀新書,新書亦舊書也。」

1920年10月29日,孫中山曾給蔣介石寫過一封信,說蔣介石性格剛烈,對世俗往往不滿,暗示他心胸格局比較狹隘。馬一浮曾在1939年見了蔣介石一次,說蔣介石是「偏霸之才」,只能做一地方霸主,不能統一中國。

我們可以對蔣做一個綜合性評價:謹正,適合於亂世,適合守業而不是創業,所以我願意在「偏霸之才」後面加四個字「守成之君」。如果說讓他做足球教練,他更適合防守,毛澤東更擅長進攻。

思想對國運的影響

剛才已經談到了,蔣介石沒有新思想。我認為他沒有新思想對當時的國運產生的直接影響不是特別大。1949年之前,因為蔣介石缺乏新思想,導致了三個問題:

第一,他把三民主義和國民黨「儒家化」,通過這種手段,整合國民黨資源。他沒有把國民黨打造成為現代政黨,國民黨一直在傳統政黨與現代政黨之間徘徊。

第二,因為他沒有新思想,對整個世界潮流,特別是在1945年之後,對整個歐洲的格局缺乏預判。他還是無限信任美國,根本沒有注意到美國國內的轉型,沒有注意到歐洲左翼的興起。

與之相應,在美國人看來,蔣介石依然是一個獨裁者、專制者。美國人在1945年後為什麼不願意支持蔣介石,原因之一就是蔣介石不能以現代國家治理者的形象站在美國面前,這是他在外交上的失敗。

第三,因為蔣介石沒有新思想,所以他對於國內知識分子的統戰很不成功。一開始,知識分子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是中立者的形象,後來慢慢地傾向共產黨。這與蔣介石沒有新思想有一定關係。

但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是一個有新思想的人。王先恆說過,蔣介石是「把人才當奴才用」,而蔣經國是「把奴才當人才用」,一新一舊對比特別明顯。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執政時,推動了台灣的民主轉型,從帝制轉向民制。蔣經國曾說過兩句話,一句是「要用專制的方式來結束專制」,另外一句是「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關於蔣介石的思想,還有一個懸念。和台灣很多高層都有關係的美國學者陶晗曾給蔣介石寫過傳記,我認為他對蔣介石的美化稍微高了一點。其中有一段話是蔣介石晚年對美國將軍魏德曼說,「如果我去世時是個獨裁者,我必將與所有獨裁者一起為後人遺忘,但如果我能為民主政府建立切實穩定的基礎,我將永遠活在中國每個家中。」我無法想像蔣介石這樣一個貪戀權利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

這是近代史上三位爭議較大的執政者。我們為什麼要讀近代史,因為讀史早知今日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願意提供一種方法論,讓大家做一個評判。從小處說,讀史使人明智,從大處說,讀史關乎一個人的生死存亡。我們讀近代史的目的必須明確,我們不是為了尋求真相,而是為了不再受騙。不是為了去做什麼,而是為了不去做什麼。

(李昆昆根據羽戈演講內容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營報 的精彩文章:

我國青年人口未來五年將凈減3000萬人;發行「柯達幣」後,柯達股價飆升;瑞士將保障龍蝦無痛死亡權利
與默沙東達成宮頸癌防治合作 愛康集團推行差異化競爭

TAG: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