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不去的不是故鄉,是故鄉的生活方式

回不去的不是故鄉,是故鄉的生活方式

翻出一篇舊文,大概是七八年前寫的,關於一些兒時的記憶。有些事,我擔心過去了太久就記不清了,只剩下浮光掠影,實際上記憶沒有想像中那麼脆弱,它會一直在某個你也不清楚的角落,等著你。侯孝賢說生命里的吉光片羽會一直在那裡糾纏著他,直到他把它們拍出來,所以就有了《最好的時光》。我一直覺得兒時是生命里最好的時光,以一個溫暖靜默的姿態留守,保護著我的人生平穩寧靜。

關於死亡

外公去世的前兩天,有一天晚上,我夢見在外婆家的房子里,一屋子人熱熱鬧鬧的,好像是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男人在一個屋裡吃飯喝酒,女人在另一個屋裡吃飯,兩張方桌。外婆夾了好多菜到我碗里,醒來還很惆悵。那時候是外婆去世一個月多,沒兩天就接到了媽媽的電話說外公也去了。那是外婆去世以後40天,外公也走了。分別是11月和12月。

在外公和外婆七十幾歲身體還很利索的時候,他們就常常談論關於死的問題,在那些綿長靜謐的夜裡或是尚未天亮的黎明,外婆就會和外公說起,以後不知道是誰先走,猜測著也許一個人走了另一個人大概也活不長。倒是沒想到真的說中了。因為外公一直在病中,外婆去世的消息直到他走也沒告訴他。外婆很早就為自己和外公做好壽衣壽鞋,針腳細密,料子熨貼。小時候聽這些,覺得像是玩笑話,也不覺得什麼。只覺得死是一件不會發生在和自己密切有關的人身上的事情。村頭老太太的死,是我第一次目睹死人,還眼睜睜看著醫生給死了的老太太胳膊上打福爾馬林進去,因為是夏天,怕屍體太快腐爛。7歲的時候,也完全不害怕,且並沒有做噩夢,兒童的無意識有時候就像是一種殘酷。外婆二十多歲嫁給外公,兩人的婚姻年頭將近七十年,倒不能說他們恩愛異常,兩人拌嘴吵鬧是常有的事,但是年紀大了後,兒女都不在身邊,老來伴幾十年,彼此都是不可缺少的伴侶。外公外婆走的時候都是臨近90的歲數,外婆走的尤其安詳,沒有什麼病痛,就是壽終正寢。

那年7月的時候,我回老家去看過一次外婆,因為腿腳不好而躺倒的外婆,由於長期卧床而有點神智不清,經常在現實和她的回憶里跳躍。一時看到我,會認不出來,因為眼睛也不好使了。但一時又特別清醒,又如常關照我那些早晚也該成個家的話。我覺得老人大概有種奇異的直覺,他們會大部分時間糊塗,一下子又清醒起來,比如塞到她手裡的錢,她會顫顫巍巍地仔細塞到枕頭底下的小布包里,然後放心地睡去。外婆在模糊的神智間,常覺得自己又能走動了,又要到小菜地里去挑青菜,做飯給大家吃。一會又覺得自己快步如飛,要走到外面去和別人打牌,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裡。

成長模式

我大概是個某部分永遠活在過去的類型,遲遲不肯面對青春期之前的時代的結束。有些模式我寧願它永遠持續下去,一旦發生變化,我便傷感、猶疑,懷疑人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成長時期的模式便是爸媽哥哥和我,我們一家四口回外婆家去過年,舅舅舅媽和表弟也會過來,一家子總共九口人,我們家親戚少,其他都是叔伯兄弟姊妹了。

冬天過年的時候,殺雞殺鵝是肯定的,大清早也常有人綁起豬來去鎮上賣,於是一早就聽到凄厲的殺豬聲穿越整個村子。不僅如此,還要把民溝里的水抽干,把裡面的魚全都撈上來,家家戶戶分一大腳盆,我最愛去看抽水取魚,成群的各種魚在淺塘里翻滾跳躍,那種豐盛的快活,難以言喻。我也曾擔心過今年把魚都吃光了明年怎麼辦,但是每年好像還是那麼多魚。分到的那麼多魚要吃很久,要用各種燒法儲存起來,舅媽就會做一大碗熏魚,我就會默默去偷吃一塊偷吃一塊。偷吃的不僅是魚,還有外婆調拌好的一大盆豆沙餡,藏在房間里的床頭柜上,每次我溜進房間去偷吃,外婆就會喊起來,「把我的豆沙餡吃光了,不夠做圓子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豆沙餡要藏在那麼秘密的地方,總之會有一大盆放在那,用來做圓子吃。

圓子就是大一點的湯圓,也是糯米做的,一般有芝麻、豆沙、蔬菜三種餡,芝麻餡的是尖頭的,豆沙餡的是圓形的,菜心的是橢圓形的,過年的時候會做好多,放在圓形的藤盤裡整整齊齊一大片,親戚家會送一點過去,自己家每頓飯上要熱一堆大夥一塊吃。

同樣的糯米食物還有過年前必須蒸好的年糕,蒸年糕是個技術活,既需要計算糯米和大米的對比數量,又要掌握火候的大小,技術不好很容易蒸出夾生糕來,年糕如果蒸壞了會被視作來年不吉利,所以蒸年糕是件嚴肅的事情,不只是一大鍋米和配料被浪費那麼簡單。外婆就被請去別人家蒸過糕,因為那家總是蒸不好,我還記得外婆如臨大敵的樣子,因為被拜託的事情,如果蒸壞了,那實在是對不起人家。現在再也沒有那種鄉下的大灶蒸的一整大籠糕了,我爸媽那一輩也沒有那種技術和體力了,他們只會在現代的灶上蒸一小籠,那種氣氛和一大籠糕蒸熟了一整個端到餐桌上拍下來冒出的香氣和喜悅,完全不一樣。

年三十的下午,外公還會殺兔子,很多年裡,外公在邊上的小屋裡養了幾十隻兔子用來賣兔毛掙錢,所以那些年每年過年就會殺兔子燒兔肉吃,紅燒兔肉尤其鮮嫩好吃。剝兔皮這些事小時候我都見過,在農村,殺豬殺羊都和殘忍聯繫不到一塊,豬和羊本來就是喂來賣或者殺來吃的,狗是用來看家的,農村人對待動物有天經地義的用處在裡面,沒有城市人拿來當寵物的矯情和不切實際。

幼時農村的過年還是具有一定的儀式感,因為會做平常不太做的食物,忙忙叨叨準備好幾天。而現在,所有過年時候吃到的東西,平時都在吃。從前的生活因為物質的缺乏和精神的充足而對萬物更多一份敬意,做什麼事情都有緣由有說法,我在看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時候,驚訝于海峽那邊的精神傳統和我兒時經歷的生活是如此一脈相承,難怪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里奶奶叫著「阿孝咕」的場面令我潸然淚下。

一到過年過節就回鄉下對童年時的我來說漸漸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難等的公交車也是一種回憶,那時候公交車的間隔將近一個小時,錯過一輛就要在路邊無聊地等那麼久,也沒有手機可以玩。從外婆家到公交車站差不多要走20分鐘到半小時,對於一個小孩來說也是很遠。春天的時候河岸兩邊會開滿油菜花,對於我這種從小看油菜花長大的人,就理解不了那些專門跑到婺源去看油菜花的人了。一直到外公外婆病倒,舅舅將他們移到縣城裡去住,回鄉的這個儀式算是結束了。又過幾年外公外婆都走了,也沒有老一輩再可以回去看。變成我每年過年回家和父母過年,如今又變成每年帶著娃回去看她的外公外婆。也許以後也會成為一種孩子心目中的成長模式,雖然現在對她來說回外公外婆家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去迪士尼玩。

小農生活

看香港周刊的時候看到「留住本地種子」這樣描寫當地菜農的文章,因為有機蔬菜在香港、日本這些地方都變得流行起來,內地當然也漸漸流行了。我就想起外婆以前每年把每種菜的種子用小布袋裝好,這是毛豆的,這是菜瓜的,這是青菜的,這是豌豆的……外婆八十幾歲的時候還在小菜地里挖挖種種,每次我們回鄉下都要準備一堆青菜讓帶走。外婆自己種了好幾種菜瓜,有類似於伊麗莎白香瓜的種類,還有牛角菜瓜、黃金菜瓜,有一種菜瓜我在別的地方從來沒有吃過,甚至也沒有見過,吃起來甜淡適宜、香脆留芬。

小時候最興奮的時候是雞下了蛋,我們拿著網兜去雞窩裡挑出來給外婆。我和弟弟會搶著干這事,外婆又總是擔心雞蛋會被我們挑碎,於是場面常常混亂得很,但是拿著溫熱的雞蛋放到罈子里的感覺實在是好,鄉下生活的活靈活現大概在於它離所謂的生活體驗是零距離的。城裡人去買一堆菜做飯吃是生活,鄉下是吃自己種的、自己養的,基本上錢這個東西對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來說真的用處不大。

夏天的午餐和晚餐經常是我們小孩子沿著民溝巡邏一圈,釣上來的龍蝦可以炒毛豆,所以現在對小龍蝦無感也是因為小時候吃多了,還有那些關於小龍蝦是什麼日本人引進的傳聞,我也只能說我從小就吃了那麼多,還真沒把腦子吃壞。挖的田螺也可以炒一大碗,更別提運氣好的時候可以叉到黑魚和螃蟹了。我們還喜歡把底部有飯粒的籃子用一塊磚壓著沉在水橋上,水橋就是幾塊磚搭起來的供人走到小河邊去洗米洗菜的,不一會拎起籃子裡面就會有好多小魚。

太陽漸漸下山,炊煙從自家的煙囪上裊裊升起,叫了一天的知了也終於開始歇歇的時候,是我一天里最喜歡的時光。把飯桌搬到屋外,背靠稻田,吃一頓簡單豐盛的晚飯,直到一層青煙漸漸從稻田裡浮起,遠處的竹林和村落變得模糊,第一顆星星在天邊亮起來。一家人或坐在桌邊,或躺在藤椅里乘涼,外婆扇著蒲扇為我和弟弟趕蚊子,天氣最熱的時候,會把床支在院子里,掛上蚊帳,就和睡在稻田裡似的,清早醒來的時候茫茫然。

游夜泳去挖田螺的經歷也很是難忘,穿過竹林走到寬一點的河邊,月影婆娑,夏風輕吹,我哥還煞有介事地拿著魚槍,不知道的以為他要干大買賣,但其實是挖田螺去的,我和弟弟也就負責在岸上湊湊熱鬧,聽見有人聲腳步聲就緊張不已,其實不知道在緊張什麼,這也不是偷別人的,就是氣氛搞得很緊張。挖田螺很容易,一挖一大把,至於非要在晚上挖的原因我也搞不太清,總之弄回來一大盆,幾天也吃不完。

夏天的趣事豐富地說不完,記憶里是一片綠色的基調,就像一叢茂盛的樹葉,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里射下來,你得微微眯起眼睛,回憶的感覺有點微醺。

鄉下的冬天特別冷,但也很有趣。有一件令我記憶猶新的事情,就是燒茭白,大人忙著置辦年貨,小孩子們由一個大孩子領著四處玩。冬天乾涸的民溝里,茭白、蘆葦等植物都只剩下枯殼,民溝也就一兩米寬,大一點的男孩會點燃一把稻草扔到民溝里,那些枯殼都極其易燃,於是不一會整條民溝就會順著風向從北燒到南,冬天荒蕪的平原上,一條火龍燒成一串,遠看都很壯觀。大孩子們會燒完一條燒另一條,在沒有什麼娛樂的當時,這件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大家都幹得興高采烈,據說把這些枯殼燒完有利於那些水生植物第二年長得更好,反正只要沒有引起火災,也沒有大人們來管我們。

二三十年前的天氣似乎冷和熱比現在都更徹底一些,冬天極冷,夏天極熱。而且鄉下的房子一年四季白天都是敞開大門的,所以屋裡屋外的氣溫都一樣,冬天過年的時候一邊打牌一邊嗑瓜子吃花生,殼吐得滿地都是,這就是鄉下的好處,一掃就完事,天氣太冷的話,方桌底下就會燒上一個暖爐,四邊圍坐腳就可以放在暖爐上,這個情景簡直溫暖極了。暖爐一般都是銅製的,年頭用久了泛著沉沉的光澤,也是當時姑娘出嫁必備的嫁妝之一。外婆出嫁的時候就有,我媽出嫁的時候也有。

鄉下冬夜的北風讓你有一種隻身處於荒原似的感覺,「嗚嗚嗚」的一夜不停,還伴隨著一聲兩聲的狗吠,屋裡閉燈以後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還感覺磚頭縫裡都是絲絲的涼風,只能抱緊燙燙的湯婆子取暖。這樣的夜,最好的感覺是第二天起來發現外面是雪後初晴,門前的一大片菜地都鋪著厚厚的雪,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出晶瑩的光,大地茫茫一片,清透的空氣穿越田野瀰漫在天地之間。

潮來潮去

後來我逐漸會想,懷念農村生活到底是在懷念什麼?是懷念那些食物?是懷念那種環境?還是懷念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農村生活基本上是一種沒有隱私的生活,四門大敞,你家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家都知道。記得小時候的一個娛樂就是看三婆和她兒媳婦吵架,有一次下著大雨,我們小孩就在屋檐下一邊數有幾隻癩蛤蟆,一邊看三婆和她兒媳婦撐著傘在雨里吵架。吵架為什麼好看,因為大人們會說平常不說的髒話,和平常不說的真實的事情,小孩子覺得刺激極了。我外婆會小心翼翼地把我們拉開,用零食給我們騙走。

鄉下的生活會有一種你家是一個驛站的感覺,時常有人經過,問候兩聲,或者是帶來點好吃的,或者是拿走點好吃的,總之人來人往,大多是親戚,有時候是鄰居,熱鬧得很。現在城市裡的家要約朋友來家裡一趟,那是相當麻煩,首先距離遙遠,其次吃飯做一大桌也覺得很麻煩,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很大,也很少有人會不提前說一聲就到你家裡來。鄉下那種隨時有朋自遠方來的感覺如今再也沒有了。主要是以前一個姓的都住一起,三姑四舅五叔六姨一大堆,現在要碰一次面都得是紅白喜事才能遇到。所以看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我也是感慨頗多,城市發展導致傳統家族的崩潰,世界大同。

我出生的時候沒去醫院,就生在家裡。這件事我覺得挺神奇的。我哥常常回憶說,下午他還在和舅媽釣魚,晚上我就生出來了,他釣到了魚很開心地跑進房間,剛靠近床,就聽見「嗚哇嗚哇」的哭聲。那時候幫接生的都是村裡的赤腳醫生以及一眾生過孩子的婦女,我爸在部隊里,我媽就寫信告訴他生了個女兒。我爸望女心切,得知生了女兒,就高興得買了五斤糖發給戰友吃。

我爸在部隊里的時候,我媽在大隊當什麼支部書記,還要參加什麼開河運動,半夜要去挖土開河,為何要在半夜開河這事是沒法理解,文革後期後遺症吧。那時候一個村子像一個大的四合院,院子中間還有一口井,井口陰森森的我都不敢探頭望。基本上每家都有點親戚關係,我媽來不及照顧我哥和我,叔伯兄弟姊妹就會幫著帶。後來舊房子漸漸寥落,年輕一輩都自己去外面建樓房,不再住村裡的平房,村裡就剩下老一輩在住。我們家是自我爸轉業到農場,就搬到農場里去了。一有假期,就騎車從農場回鄉下,大概要騎一個小時,坐車的話半小時。小時候我暈車厲害,就常常支持騎車回家。暑假和寒假,都是在外婆家過的。這種模式探親一直持續到我和我哥上大學甚至工作以後。

每次回去,從過橋到進村,就像是進入自己的記憶深處,一腳深一腳淺。每次離開,外婆都會送到村口,殷殷叮囑。外婆和外公都病倒之後,村裡的房子就空了,幾年沒人住,應該就不像樣子了。我以前總說,要在這房子的基礎上蓋個樓房,回來養老。我也不忍回去看它破敗的樣子,早在幾年前,我就前屋後屋地拍過一圈照片,蓋因心裡早就知道,這一切不可能一直一直重複,它總有徹底變成記憶的一天。

外公和外婆,我更愛外婆。外公重男輕女,我從小就知道。外婆是三個小孩沒有偏袒的。母性之偉大在於無意識。我一直記得小時候有一次下大暴雨,鄉下房子本來就漏雨,外公又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跑出去了,電閃雷鳴的十分可怕,就我們三個小孩和外婆在一起,一個特別響的雷劈下來,本來在用盆接漏雨的外婆一個箭步衝過來,包住我們三個人。我覺得那是無意識的保護,沒有目的、不求回報的犧牲自我,甚至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其實是沒有用的,但是本能大概就是無法解釋的,我一直無法忘記這個畫面。

16歲第一次離開家門,船頭翻滾的白浪,起伏不定。又一個16年之後,已經不用坐船回鄉了。有了橋以後,船已無用,而鄉也無親了。人生的可怕是你覺察到所有這些,如果你能一直像7歲時那樣不覺察,那實在是福氣。

外婆是一個一生都很在意別人眼光的人,對自己要求相當的高。犧牲自己的需求,大概是上輩和上上輩女性習慣了的事情。到了我這一代,倒變得追求自我得有點刻意了。我媽相當於《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貞觀那一輩,在我媽年輕的時候,農業社會、宗族緊密的風貌處於最晚期的流連。有時候有點嚮往那個時期,覺得那是扎紮實實的生活,人情往來,春夏秋冬,靠天吃飯。我媽那一代人,以走出農村為榮,我們這一代人,以能在城市裡成功立足為榮。不過慢慢的,又有從城市退回農村的小潮流,生活多一些選擇,總是好的。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表江的後花園 的精彩文章:

TAG:表江的後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