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篇紀實:小留在米國 31

長篇紀實:小留在米國 31

來美國整整一個月,孩子們的生活日趨平靜和正常, 可以說說我自己作為家庭主婦的生活了。

我內心深處並不想在這個年齡就退出職場,我深深贊同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 向前一步》中幾次提到的一句話「Don』t leave before you leave不要過早地放棄。」

職場有諸多不如意,職場有諸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但是一份工作, 無論工資多寡, 給了你最後的盾牌。更何況, 工作中還是常常會有滿足感滋生出來滋養我們的。職場中遇到的所有麻煩並非你離開職場就能遠離,說不定更大的更讓你絕望的麻煩因此而產生。

雖然這個社會已經萬事皆有可能,但是一個中年婦女, 離開職場再回到職場的困難,無論在工作機會蓬勃的中國一線城市, 還是在工作機會獃滯的發達國家, 都可能比我們想像得大,更何況這還是一個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的創新年代。

就算你找到了一份工作,想一想你要戴著老花眼鏡,看二十年前你看的文件,做早就交給手下做的PPT, 面對你出社會人家可能還戴著尿不濕的上司,厚著臉皮請求你要早點離開辦公室接娃,送娃去洗牙,送娃去上這個課那個課,你的心得多強大?所以,能不離開職場最好還是不要。 認清生活的本質還擁抱生活, 並不是讓我們一頭扎進苦海里。

但是,我又無可選擇。 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是我的家人成全了我的理想, 允許我從一個洲搬到另一個洲, 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 我的人生因此而豐滿, 他們的日子因此而悲壯,他們是圍著我轉的。

出來混,總歸要還的。在職業之初, 信心滿滿動力十足的年紀里,老一輩們就教育我爬坡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whether your family can afford it你的家庭是否承擔得起相應的成本。

在我最猶豫不決不願意來美國的時候,我說在美國鄉下地方過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C博士說一人獨居,和家人分開多年也不是他想要的日子。 最後讓我痛下決心的是連G都說:「爸爸說他過的不是他想要的日子, 那我就犧牲我自己,去美國陪他吧,雖然我也不想去美國。」

孩子如此,我又怎能繼續自私下去?回美國, 至少也解放了我父母, 我父母照顧G十年, 連我同學都提醒我他們是該有一點自己的時間享受晚年了。

這一個月中,似乎是為了回報我決然的放棄, C博士表現得出乎意料得好, 承擔了所有他能承擔的家務,每天早起給兩個小的做早飯,晚上常常要工作到半夜。 他知道我不擅長家務也不喜做家務,其實他也是。

但是,身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身為一名普普通通蠅營狗苟的大眾, 很多時候喜歡與不喜歡, 並沒有差別。 一日三餐,基本的衛生,孩子的接來送往, 這些沒有選擇, 必須要做的。C博士儼然是家裡的頂樑柱了, 單收入家庭本來就脆弱, 更不能把家務工作兩座大山壓在他身上。同時,作為一個追求存在感的人,再不擅長再不喜歡,我對自己的家務水準也不是沒有要求的, 菜總要可口多樣化一點, 家總要收拾得舒適溫馨一些, 我的存在總要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一點。

當然我有很多在歐美大城市工作的同學,也是和國內一樣直接請了阿姨來料理家務的,並非國外就不能享受第三方服務, 看經濟條件和供應源了。

若說這瑣碎的家務中是否能找出樂趣,那一定是見仁見智的。 如果這些要做足十年甚至三十年, 最好還是找出一些樂趣來, 否則對自己太殘忍了。

家庭主婦需要比工作時更加律己,才有可能不沉淪。 時間更加碎片化, 早晨送娃回家到下午出門接娃不過是六個小時,中間要收拾一下家, 要準備晚飯,樓上樓下多走幾次, 收兩個快遞, 看看微信, 可能一天什麼都做不成了。非得強迫自己提高效率,放棄一些細枝末節的要求,每日嚴格遵守時間表,才可能留出一些時間給自己。好在這些,我做決定之前都已經想到過, 情況沒有比我預想得更差, 也就能坦然接受。

然而,有一點我並沒有想到,家庭主婦之苦,最苦莫過於別人認為你就不該有想法,你所有的時間安排都不能以你個人為優先。

C博士對我碼字沒有意見, 因為他知道這是我個人疏通的途徑,碼完字,我就心情愉悅, 垃圾倒光,可以快樂地面對第二天。但是小的們卻議論:「她花那麼多時間碼字幹什麼? 她碼那些字有什麼用啊,誰會看啊?」

聽到這種話,我是很悲哀的。一方面,當她們每個人有情緒的時候, 我開導這個, 開導那個, 苦口婆心, 強裝笑臉,幫助疏通。而我,用自己的方式, 沒有干擾到任何一個人, 自己給自己做心理放鬆,怎麼就遭到反對了呢?就是因為我碼字的時候無法對她們隨叫隨到嗎?另一方面, 她們學習了那麼多技能, 竟然沒有一樣能幫助她們緩解心頭的怨氣或者苦惱,這說明我們兩個孩子的藝術教育雖然長達七年,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為什麼要學的問題。

這可能是一直被祖父母照顧得妥妥帖帖的孩子身上存在的可怕危險之一。祖父母外公外婆把所有的重心和關愛都放在了第三代身上,他們的生活日趨簡單, 照顧好孩子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孩子們折射到我, 便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我, 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要有改變,生活質量不要下降,自己依然能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殊不知, 我還沒有偉大忘我到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她們身上。 她們在我身邊還有區區五六年, 五六年後我不到五十, 我依靠什麼來過完我後面可能還有的三十年?

如果我把目光放遠一點,甚至可以看到孩子就是這樣和我漸行漸遠的。 我如果不追求精神生活, 很快把自己淪落為一個灶間婦, 和孩子沒有了共同語言, 也許將不能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提供必要的指點和幫助,孩子會從精神上藐視我,覺得我和她們完全不是一個思想水平上的人。 如果我有一些精神追求, 需要花一點個人時間, 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無法立刻滿足孩子對我的要求, 她們又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了,希望你放棄個人的追求。

說到底,自私的娃需要的是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父母, 需要你的時候,你在邊上立刻可以伸出援手, 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最好隱身。

這些問題在國內的時候沒有暴露,因為七八個大人在照顧兩個小的。來到美國,基本是一個人應付兩個,管學習管生活, 孩子身上的陋習一下子放大了。

有時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是出了問題的(當然也許只是我們家,我們家的倆娃不能代表所有孩子)。 從前, 父母會用孝來約束我們, 所以我們大多數人無論和父母相處得如何, 父母的位置還是重要的。 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旗幟鮮明地擁護「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養兒不是為了防老」,「不能綁架孩子」,我們一方面為孩子的教育基金貢獻青春, 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養老,早早提出抱團養老,整個育兒的過程把自己放在了太卑微的地位。

今天一個老美對我說:「太太生孩子, 雙方父母來幫忙, 可以解決前三周的問題, 實在是太感謝他們了,他們實在太好了。」 我捫心自問, 如果當年我父母只幫我三周, 我會對他們心存感激還是心有不滿?很坦白地說,可能是後者。

這就引出西方人常說的邊界感。我不認為西方老人與成年孩子完全劃分邊界,互不進入對方的生活符合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但是認為父母輩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確實是沒有邊界感的做法。反之,在中國,恐怕很少會有老人覺得孩子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我們包辦得太多,也許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的邊界是清晰的是自我守衛的,而父母的邊界卻是對孩子無保留敞開的,這樣的局面。

昨天有讀者留言問我會不會因為甜甜個性更像我,我偏愛她一點。 我說不會, 因為我更深遠地看到一個人如果太以自我為中心,未來對親密關係會帶來很強的殺傷力,也會和周圍的世界難以融洽,需要成年後不斷自省不斷調整才有可能避免一地雞毛,並且還要足夠運氣,有人願意包容你。與其如此,不如從小防治。

如果沒有這一個月家庭主婦的日子,我也許永遠也不會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也特別感謝昨天有一位讀者留言,說我提到了家務,讓她特別有共鳴,所以我才會想到今天寫這一篇。否則, 我可能不會寫, 會選擇默默地把自己的情緒消化掉。 所以, 有互動真的是很好。 感謝各位的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蹺蹺板 的精彩文章:

長篇紀實:小留在米國 5

TAG:科學蹺蹺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