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辛苦遭逢:明清易代中的末代進士

辛苦遭逢:明清易代中的末代進士

作者:黃帥

明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1643年的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這一年,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滿清的鐵騎即將破關而入,農民起義軍的勢力空前壯大,昔日強盛的帝國此時已然遍地烽火。但傳統讀書人有強烈的「忠君」理念,越是面臨危亡,越有可能激起他們的濟世情懷。可惜,古代讀書人不懂現代啟蒙思想,絕大多數人分不清「救朝廷」「救國家」和「救天下」的區別。這一年榮登第一甲的三人是楊廷鑒、宋之繩和陳名夏,按照當時的觀念,他們都是人中之龍鳳,是寒窗苦讀的優勝者,從他們登榜的一刻起,就不得不面對國家危亡的形勢。

其中,狀元楊廷鑒(1603—1665)前半生的經歷可謂「開掛」的學霸生涯,史書上記載,其「幼習勤苦,不好鮮衣紈綺」,這點倒跟很多讀書人一樣,不好錦衣玉食,一心只讀聖賢書。崇禎三年,在鄉試中,其「以才品著,推為常州第一」,到了崇禎十六年,「公殿試擢為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到這一步,楊廷鑒堪稱人生贏家。不過,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後,他投降了起義軍,不久後清軍入關,李自成敗亡,他又投奔南明王朝,南明亡後,楊廷鑒降清。

晚年的楊廷鑒回鄉定居,並急公好義,熱衷鄉里公事,直到1665年去世。因在百姓中有不錯的口碑,當時好多人都為之垂淚。

同樣選擇歸順新朝的還有陳名夏(1601—1654)。陳名夏前半生的軌跡跟楊廷鑒相似,他在李自成的朝廷被授職弘文院編修,不久後降清,一度官至秘書院大學士。

不過,這裡面有個細節耐人尋味。陳名夏在京城陷落時,曾上吊自盡未果。這起碼說明,他還是有過殉國的打算的。因為沒留下太多史料,我們不清楚他當時的想法,但按照傳統讀書人的觀念,效仿崇禎皇帝之所為,倒也並不意外。

陳名夏雖被李自成看好,但新政權也好景不長。而入關後的滿清對陳名夏同樣不薄,很快便讓他當上了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這對當時降清的漢人來說,算是禮遇有加了。到了順治五年(1648年),初設六部漢尚書,以加強對漢族知識分子的籠絡,陳名夏官運亨通,被提拔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三年後授弘文院大學士,進少保,兼太子太保。但誰能料到,陳名夏達到官位巔峰的時候也走到了人生的絕境。1654年,因捲入一場意外的黨爭事件,陳名夏被定罪「結黨懷奸,情事叵測」,竟被絞刑處死。

陳名夏曾有詩云:「書生攜我城外山,童僕舉火何其難。流螢入戶光自照,蟋蟀在床鳴不鬧。予家既破牛馬走,世上饑寒無不有。何人共此患難中,與君且醉重陽酒。」憑他的時事嗅覺和才情,難道看不出未測風雲的險惡?早知如此,還不如像其他士子那樣歸隱田園,縱情山水。

在明朝最後一批進士榜單里,選擇歸順新朝者還有姚文然(1620—1678)、張恂(1617—1689)、成克鞏(1608—1691)等人。或許,終究有些人是敵不過功名誘惑的。這裡的功名並未功利之義,而是「博取功名事業」之義,在太平時代,這種觀念會讓人積極進取,實現人生價值,而在變局中則顯得十分尷尬。多一分,或者少一分,都會讓人命運改變。而徹底歸隱對胸懷天下的讀書人來說,未免有些殘酷,但也未嘗不是一條實現生命通達的道路。

比如,秦祖襄(1613—1661)一心報國,曾在南明弘光政權為官。南明亡後不再入世,閑居鄉里。余增遠(1605—1669)也曾仕弘光朝,抗清失敗後隱居山中,從此不願入世。

周齊曾(1603—1671)則是更有名的「隱士」。他在明亡後削髮為僧,寄居山水之間。有關他的史料不多,《清史稿》記載中的他機敏靈巧,才華橫溢,卻孤倔而不與世俗沉浮。「其為詩文,機鋒電激,汪洋自恣,寓言十九。然清苦自立,胸中兀然有所不可」。清代嶺南文人羅天尺在《五山志林》里曾有記載,周齊曾疾惡如仇,在民間有「周青天」的美譽。這些隻言片語,或許正是世道人心的折射。

還有一個叫石嶐(?—?)的人也值得注意。他雖然名列全榜最後一位,換言之,如果他運氣再不好點,就要名落孫山了,但他卻在歷史變局中留下了一筆印記。史書上記載,「明末關中失守,上恢復三策,不報,痛哭出都門」,故國滅亡後,只得隱逸出世,以至於我們都搞不清他的生卒年月。

整個進士榜上有近四百人,大多數名字都湮沒在歷史長河深處了,這位排名末位的讀書人,卻留下了一首感喟時運的《雜詩》:「從來趙括易言兵,寇盜於今盡據城。幾點烽煙銷漢壘,萬家風雨泣長平。將軍捄鬭徒搏戟,文士空譚欲啖名。密爾晉陽憂不細,誰能先立亞夫營。」(此詩出自《明遺民詩》)這首詩的意思不複雜,其中的典故大家一看便知,石嶐在時局面前,也只有托古言志了,所謂的「長平之戰」的傷痛宛在昨日,而他始終沒能等來挽救大明的「周亞夫」。

也有一些人選擇了殉國。溫璜(1585—1645)也是末代進士,他的排名不算靠前,但他的英烈事迹為時人讚歎。溫璜曾在徽州起兵抗清,失敗後全家殉國,他自刎求死未成,便絕食而死,但多天後仍未死成,便弄破傷口而死。其不屈意志之剛烈,甚至令敵軍也大為感嘆。到了乾隆四十一年,還追謚溫璜為忠烈。

類似的選擇還發生在李用楫(?—1652)身上,他也是崇禎十六年的末代進士,在清兵入關後,他追隨南明政權繼續抗爭。據史料記載,永曆六年(1652年),李用楫率領軍隊在廣西合浦青頭營與清軍激戰,兵敗後投水自盡。還有魏學濂(1608—1644)、盧象觀(?—1645)、陳熝(?—1645)、張家玉(1615—1647)、鄧士廉(?—1661)、陳熝(?—1645)等同科進士,他們都選擇了繼續抗爭(其後殉國)或以死殉國。這個名單或許是不完全的,這一來囿於我知識的有限,二來出於史料的匱乏,這些名字或許不為人所熟知,但他們在歷史變局中的言行,卻讓人肅然起敬,起碼讓後人知道,歷史的真實性和複雜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黃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歷史頻道 的精彩文章:

《九陰真經》確有其書嗎?

TAG:光明網歷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