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揭秘16世紀墨西哥大瘟疫的元兇

研究揭秘16世紀墨西哥大瘟疫的元兇

在墨西哥南部一座古城,研究人員從一座16世紀中期的墓穴中挖掘出24具屍骸。

圖片來源:Christina Warinner

病情和當時的醫生曾見過的任何癥狀都不像。受害者的皮膚因為黃疸病而變成黃色,同時血從耳朵和鼻子里流出。他們會出現幻覺以及令人痛苦的抽搐,並在幾天內死亡。阿茲特克人將其稱為cocoliztli——在當地納瓦特爾語中是「瘟疫」的意思。「cocoliztli此前幾乎未在任何地方出現過。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歷史流行病學家Rodolfo Acu?a-Soto表示。

即便在今天,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瘟疫。16世紀,它最先出現在當時被稱為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的墨西哥,並且導致約45%的當地人口死亡。歷史記錄顯示,該瘟疫和埃博拉一樣屬於某種出血熱,但日前公布的DNA證據表明,罪魁禍首可能是一種常見的食物傳染疾病——沙門氏菌,並且由歐洲殖民者將其帶到墨西哥。

這些證據隱藏在29具屍骸的牙齒中。這些屍骸出土自位於墨西哥瓦哈卡州地區、被考古學家稱為Teposcolula Yucundaa的古代城市的廢墟。當地的主要居住者是米斯特克人—— 一個不同於生活在墨西哥中部的阿芝特克人的種群。24具屍骸來自一個可追溯至1545年首次cocoliztli疫情暴發的墓地,另外5具則來自一個比這還要早100年左右的墓地。最新研究作者之一、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學家Kirsten Bos介紹說,致死性的病原體可能被「埋藏」在牙齒內腔里。

Bos和同事將鑽頭伸進屍骸的牙齒,並從內腔中提取了DNA。在對所有DNA進行測序後,該團隊開始將其同一個現代細菌性病原體的大型資料庫進行了比對。他們的分析將DNA片段同腸道沙門氏菌匹配起來。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據美國疾控中心估測,這種細菌目前每年導致該國100萬人患上食物傳染疾病。

Bos團隊在10具追溯至疫情暴發時的屍骸中發現了沙門氏菌,但並未在早於歐洲人到來的5具屍骸中發現該細菌。此外,來自2017年的考古工作在一具800年前的挪威屍骸中發現了同一種沙門氏菌。這支持了歐洲人可能通過牲畜或者人類攜帶者將這種細菌攜帶至墨西哥的觀點。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古代DNA研究人員Hendrik Poinar介紹說,一旦到了美洲,這種細菌便通過病人的糞便或者嘔吐物滲入當地食物和水源中。「這項工作做得非常好。我們一直希望通過分子視角」了解新世界和舊世界之間的文化、經濟和生物學交流。

Poinar表示,判斷是否僅沙門氏菌導致這些人死亡非常困難。「我贊同這種細菌可能促成了瘟疫。但他們真的僅死於沙門氏菌嗎?對於這樣的言辭,我會持謹慎態度。」Poinar認為,或許沙門氏菌只是共同變得更具致死性並且引發cocoliztli的多重感染之一。

Acu?a-Soto表示,關於cocoliztli的歷史性描述確實聽上去不像沙門氏菌。「論文寫得很好。現在,我們知道當時出現了沙門氏菌疫情。但我從未聽過說歷史上沙門氏菌像cocoliztli

那樣引發出血、黃疸病等癥狀,並且如此大規模地擴散。」

不過,Bos認為,沙門氏菌仍然可能是cocoliztli的「幕後兇手」。她介紹說,受害者的血液中肯定擁有大量的沙門氏菌,否則她的團隊根本檢測不到這種細菌。「當你被細菌嚴重感染時,七竅可能會流血,並且癥狀和出血熱極為相似。」Bos表示,「雖然歷史記錄同出血熱相匹配,但我們不應當輕視生物媒介的威力。」

Acu?a-Soto認為,很難說cocoliztli為何對當地人口如此致命,但土著居民可能同時患有營養不良,因為當時該地區遭遇了大旱。

如果沙門氏菌並未在歐洲人到達前出現在美洲人群中,那麼當地人或許缺少對該疾病的強有力的自然免疫反應。這使得他們更加容易被沙門氏菌感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哪種病原體,當時它像風暴一樣橫掃了該地區。對此,歷史學家Fray Juan de Torquemada曾寫道:「1576年,持續了1年多的可怕的死亡和瘟疫在印第安人群中蔓延……那個被我們成為新西班牙的地方几乎變得空無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