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文堂:話說小年

秦文堂:話說小年

話說小年

話說小年

文/秦文堂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稱作小年。整個春節活動從此便拉開了序幕,一直到過了年,再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節日之長,花樣之多,熱情之高。中國人只所以把過年叫做「過大年」,可能與節日的時間長、項目多有一定關係。而作為序幕的二十三小年,其主要活動是祭灶神。另外,在此期間,掃陳灰也是一項大的活動,只是時間掌握上稍微靈活。

所謂掃陳灰,實際上就是大力清理住宅環境衛生。在過去的歲月里,掃陳灰的這一天,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起的早,一家男女老少都出動,把家裡的缸缸壇壇、傢具鋪蓋都要搬到院子里去,房梁頂棚,四壁門窗,灶台睡炕,用具衣物,都要進行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那時候,農村居住條件很差,很少看到一座新房子,都是一些破舊不堪的老房子,燒的是煤火,外邊土院土路,房子封閉又不好,七窟窿八透氣。一年下來,頂棚上的灰塵就有一銅錢厚,火灰土灰都結成線狀的東西,一絲一縷垂下來,四壁被灶煙熏的黑乎乎的,牆角到處都是蜘蛛網。一年清掃一次,那灰塵「陳」的都辣鼻嗆眼。一家人整整忙一天,中午都顧不上吃飯,天黑了才往家裡搬東西。家家都是這樣,沒什麼奇怪或者不好意思的。

據古代神話志怪小說《拾遺記》記載,掃陳灰的風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本是當時先民的一種驅鬼避疫,祈求安康的儀式,延續到後來,逐步演變成一次實實在在的垃圾清掃活動。另外,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諧音,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無論國畫,還是瓷器上的繪畫,大都表達一種諧音文化,如:「花瓶」和「鵪鶉」組合起來意為「平安」,一隻「蝙蝠」一枚「銅錢」放在一起,代表著「福到眼前」,「雞」意為「吉祥」,「魚」意為「年年有餘」等等。說到掃陳灰,因「塵」與「陳」諧音,「灰」與「晦氣」中的「晦」諧音。故掃陳灰也就是把陳舊和晦氣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人的居住環境內的垃圾土塵、陳年污垢,也指過去一年中遇到的不順和倒霉不快的事情。所以,提到文化層面,有除舊迎新、追求美好之意。

過小年最大的事是祭灶神,即祭送灶神上天的一種儀式,要燒香磕頭上貢品。古代,人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神的旨意,人的生產生活也是被神掌控著的。所以,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靈,並杜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民間傳說,灶神要在二十三這天晚上,到玉帝那裡去,向玉帝報告過去的一年間,人世間發生的大事小事、壞事好事、哪些人哪些事,相當於現在下面的領導向上級述職,玉帝根據灶神的彙報,對凡間的人和事作出賞與罰,算是對過去一年的工作總結。人一旦被灶神上告有罪過,上天是要折人的陽壽的。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里,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話。「算」指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司命就是掌管生死的神。也就是說,灶神告你輕罪要減陽壽一百天,重罪要減陽壽十二年,這些足可見灶神上天報告之厲害。所以,人們就特別在意灶神的彙報,希望它報喜不報憂,祭灶神這一祭祀活動便應運而生了,祭祀的目的也非常明確。

其實,祭灶神這一風俗,歷史悠久。據一些文章說,灶老爺在夏朝就已經有了,是民間非常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也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就是說「與其去討好奧神,還不如去討好灶神」。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中國古代漢族經學著作《經說》里,將灶神說成是「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的神仙。雖然是朔日上天,不是二十三,但足見其位高權重。不知什麼時候,在一輩又一輩傳播中,增刪演變,灶神成了現在的兩位神仙,即灶君爺爺和灶君奶奶。我們陵川民間祭祀的就是這兩位神仙,神位設在廚房,神像貼在鍋灶旁邊的牆上。中間是灶君夫婦的神像,神像邊畫兩匹馬作為神仙的坐騎。兩邊配有專門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橫批一樣,都是「一家之主」。從這些對聯起碼可以看出這麼三點:一是人們對灶君老爺在人間地位的推崇和敬畏;二是祭祀的目的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三是灶君老爺上天述職的具體起止時間。

祭祀用的貢品是芝麻糖,是口感既香又甜又粘的一種食物,簡稱麻糖,有的地方乾脆叫祭灶糖。這種糖是一種祭灶專用糖,平時是沒人製作和銷售的,它先是用糧食做成飴糖,然後做成各種形狀,長條形的居多,再在外邊粘上芝麻,小孩子很愛吃。有一首民謠是這麼說的:「灶王爺本姓張,兩盤麻糖三柱香」,真實的描述了祭灶神的具體方式和所用貢品。至於說灶王爺姓張,可能是民間認同了《酉陽雜俎·諾皋記上》里的說法:「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實,灶神到底原來是什麼人,傳說不一,《淮南子·氾論》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太平御覽》卷百八十六引《淮南子》佚文云:「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這說明灶神原是上古的帝王。還有的學者認為灶神就是灶頭邊常見的蟑螂。袁珂在《神話論文集·漫話灶神和祭灶》中說:「這種常見於灶上的小生物,古以為神物(或鬼物),崇而祀之」。至於范成大《祭灶詞》中刻畫的灶神,卻是一位耳朵軟又貪吃的好好老頭。傳說之多,千奇百怪。其實,不需要考證什麼,傳說終究是傳說,在科學落後的古代,什麼都可以臆造想像出來。至於民謠,在描述真實生活的同時,念起來順口,便於流傳就好。那為什麼用芝麻糖作為祭品呢?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芝麻糖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語,替人多美言幾句,福降人間;另一說芝麻糖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嘴,使他告人的話說不出口,免得給人間造成災難。雖然這兩種解釋都是為人間祈福,但我對第一種說法比較認可,因為它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甜代表著甜言蜜語,甜甜美美,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中庸和諧的處事之道,化解矛盾,不搞激化。中國人大喜的日子喜穿大紅色,代表日子紅火,社會和諧,國運昌盛。和「甜」代表的是同一種文化,同一個道理。而第二種說法,有悖於常理,幾千年的封建禮教,人們對神靈只有敬畏,不敢褻瀆。所以,可以斷定,沒有人敢去那麼想,也更不敢去那樣做,利用對神靈進行「粘糖封口」的惡作劇,而得到既定目的,不符合當時的社會教化,也不是善良之人所為。

中國之大,風俗之多。同樣的一件事,各地各方不可能一樣。《經說》里記載的是,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也就是「每月朔日,…夜半奏上天曹」,所以民間祭灶的日期,歷來不太統一,有臘月的,還有正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人們思維的改變,文化的融合,故事也一直在變。也可能是為了統一好記,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故事,改變成了每年上天稟報一次,也把時間固定在了臘月二十三日,而不是所謂的「朔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但南方的一些地區祭灶神仍然是在臘月二十四。我們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據有的朋友說,也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這可能是傳承了民國時期祭灶的「官三、民四」的風俗。

自古以來,祭灶神的文化始終沒有斷層,只是各地略有不同。在北方,臘月二十三雖然是雷打不動的小年,但也不是非要這一天掃陳灰不可,主要是提示人們要過年了,快快打掃衛生吧!乾乾淨淨過新年。至於祭灶那可不能馬虎,必須在這一天進行。也就是說,人的事可以機動掌握,神的事必須板上釘釘。北方各地流傳千百年的民謠就很能說明問題。比如:

北京的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陝西的民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去磕頭。

東北的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再來看看我們本地的民謠: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蒸饃饃,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這些民謠,基本上都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相比較起來,北方各地,大同小異。二十三都是祭灶神,並且貢品是一樣的,掃陳灰安排在二十四,辦年貨就更有自由和機動性。事實上,我們陵川的民間風俗,除了二十三過小年必須祭祀灶君老爺外,其它都是可以隨意安排的,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風俗是一樣的,也基本按照了民謠中說的步驟,進行過年的準備。

我們晉東南地區,過去還流行祭灶神這一天吃炒玉米的習俗,好多地區也流行吃餃子。民謠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 一鍋倒」的說法。我想,那可能是物質匱乏時的產物,因為買芝麻糖是要花錢的,晉東南地區是盛產玉米的地方,所以就用糖稀做成的炒玉米團來祭灶,糖稀粘玉米和芝麻糖有相似之處,都是香甜和粘,作為芝麻糖的替代品很合適。神「吃」了之後人再吃,經濟上很合算。做法是,先將玉米炒熟,趁熱放在用胡蘿蔔或者紅薯熬成的糖稀里,稍微冷卻一下,玉米粘著糖稀就有了可塑性,把炒玉米粘合起來,用手捏成一個個球狀,看著饞人,吃起來香甜酥脆。

過了二十三,離過年也就是一周的時間,各項準備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過大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民間有兩首民謠說的很清楚。「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既反映了時間上離過年很近了,又反映了兒童對過年的急切期盼。還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反映的也是小年過後,大年來到。以及各年齡段的人不同的需求,以及對於年貨準備的最低需求。

在我們農村,臘月里娶媳婦辦喜事的特別多。不需要選擇什麼黃道吉日,稱之為「趕亂婚」。其實,原來不是這樣的,「趕亂婚」僅限於小年以後的幾天時間,老百姓認為,過了小年,各路神仙都上天了,到初一五更才要再回人間,這段時間沒神仙管事,百無禁忌,一切事情可以自由安排。後來逐步過渡到進入臘月就可以憑自己的想法安排了,所以,整個臘月都成了「趕亂婚」。很多人家趁這時候下聘禮,辦喜事,為家庭增加了人氣喜氣。過年的時候,街坊鄰居還要請新媳婦到家坐坐,吃點飯,相互認識一下。那時候人雖窮,但禮數周到。小夫妻也要到各位長輩家走親戚、拜長輩,喜氣洋洋,給很多家庭增添了別樣的溫暖,使年味兒更加濃烈,也成了過大年的又一道風景。

總體說來,小年就是過日子和過年的一道分界線。小年過後,人們都忙活了起來,空氣中瀰漫著年的味道,且越來越濃。能幹的男人,手巧的女人,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糊窗,糊牆,剪窗花,寫中堂,寫對聯,拓飥,蒸花饃,蒸棗山,炸貢品,剁餃子,購年貨,做新衣,理髮,洗腳等等,事情特別多。一家大小,各施其職,鄰里鄉親,相互幫助。人人喜氣洋洋,天地間一派祥和。只等紅紅的對聯貼起來,旺旺的年火燒起來,震天的鞭炮響起來,新年的鐘聲敲起來。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2018.2.2.於陵川

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棣華堂 的精彩文章:

趙澤斌:有關晉城環保

TAG:棣華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