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能力∣與陳世旭先生神聊

與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能力∣與陳世旭先生神聊

有段時間我頗糾結。

在不多的文學活動中,有幸接觸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這種幸運,希望可以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何嘗不是呢?骨子往往會認為,名人成名一定有其道理,要麼學問好,要麼有過人之處。長得帥的,我倒不是很嚮往,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學不來,況且,我還覺得,我父母給我的挺好……

但時間長了,有的人卻頗讓我失望。

我也有不捻的時候。記得一次聽莫言先生的講座。我沒吃早飯就去佔座位,還沒散講座,就開始萌芽琢磨出口在哪,準備堵其「退路」。

人山人海啊!我備好了莫言的書,想請其簽名,還準備好了簽名的筆。好不容易擠到了莫言的身邊,就像下班晚高峰好不容易擠進北京地鐵的那種擠。莫言先生接過了他的書和我的筆。「嚓嚓——嚓」,我的筆在他的書上,只有痕沒有跡。我嚓——筆沒有水。瞬間,我連書帶人被人流走了……

「那位同志——「男人的第六感覺像是對我的呼喚。我遠遠地看見,莫言先生回首望著我,似乎有想逆著人流向我游來的」渴望「。我全力過去。」我這有筆了「莫言先生再次接過我的書,拿著他的筆,「嚓嚓——嚓」,不僅有痕還有跡。莫言先生的墨跡,留在他的書上。

這件事,我記得很深。也是我與名人交往中,留下最深最深的印象了。

不管你怎樣真心真意待他,但遺憾的是,「名人」在眾人面前永遠保持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冷漠。

又想起一件事。要說居高臨下,我感覺李雪健老師做得好。一次春節團拜會,在人民大會堂遇見李雪健老師。從他走入會議室,我們的目光機緣地碰在一起。平和,平和,平和的目光。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說上話。抽了個空,想約李老師合個影。李老師緩緩起身,輕輕地把椅子移開,慢慢地轉過身來,拉著我的手,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站好,拍照。一次合影,給我很大教育。做人該是如此。

我自然不敢期待哪怕是最細微的一點善意,但受到他時不時當眾毫無來由的奚落,特別是當發現這常常是掩蓋他的某種空虛和嫉恨的時候,我真是打心眼裡為自己也為他難過。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終止這種只能讓人難堪的交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則微博,豁然開朗。

開朗之前,自然是不爽。多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與一位心目中的「名人」。拿到文章一頓奚落。我自然十分不悅。雖有不悅,也無耐,還告訴自己要從自身找差別。不過,時間不長,「名人」主動電我,說是沒有仔細看,有了誤會。這也是不錯的了。

那則微博說:與人為善是一種能力,與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能力。用與人為善找到好的回應對象,用保持距離過濾不值得交往的對象。兩種能力都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篩選手段,都特別重要。與人為善不是一味遷就,保持距離不是憤世嫉俗。一個能理解並回應你的善意的人,與你產生良性互動的機會就比較多;一個自視頗高讓你永遠得不到正視的人,讓你受到傷害的幾率就比較大。

如是,如是。以上的事例中,我的善意都得到了回報。善意總是永恆的,善意的名人的名字的名氣,也就會更長久吧。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試錯成本越來越高,無意義的遷就毫無必要,也耗不起。

是啊,是啊,隨著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的試錯成本也在提高。試想,兩個名人在一起,是不是大家都拿著的時候多一些呢。除兩名人經過「試錯」後早已形成了默契。

隨時「止損」,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以我不太豐富的人生閱歷,以下類型的人,真的遇上,都趁早保持距離為好——

我好期待下面的分享。

他人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說起自己同過學的人、共過事的人、短暫交往過的人,甚至是偶爾認識的人,總是一無是處;

我從不與這類人交往,沒意思。「三觀」有問題。

與他交談時他漫不經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說什麼他都打哈哈;永遠是一臉的優越感,咄咄逼人,不是伸手相握,而是抬手讓你碰他的手指;沒聽清你說什麼就打斷、搶話、牛頭不對馬嘴地接茬說自己的;

這個算是一種傲慢。是修養層面的問題。

打聽、談論、傳播各種八卦隱私,同時炫耀自己的艷史;當眾取笑朋友的弱點表現自己的優秀;為了利用你,強行套近乎,動不動就說你是他一輩子的朋友;高聲大氣,咋咋呼呼,對上司唯唯諾諾,對下級粗魯無禮,頤指氣使;

可以聽,可以笑,可以一聽而過,可以一笑了之。

神情猥瑣,目光躲閃,含糊其辭,話說一半留一半。

這就是傳說中的老謀深算吧。

只要涉及應該堅持的原則和正義就打死也不開口;

這沒有錯吧。

自我感覺超好,把尖刻無禮當聰明可愛。覺得別人都沒有見識,自己永遠是對的;不管別人說什麼,回應都以輕蔑的「不可能」開頭。

這算作自大吧。自大就自大吧。沒有大關係的。

見人就說某天在某高檔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飯,合了影,某大老闆是他哥們;一有機會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錶或手鐲值多少錢……

哈哈,呵呵!

對於判斷應該保持距離的人,上述特徵,有一點就夠了。一個人一開始就讓你覺得哪裡有點不舒服,最終一定會讓你特別不舒服。

生活,別太認真。

人自然應該寬厚、不狹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並不等於沒有距離,並不等於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沒有反感,並不等於要勉強自己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時是你的潛意識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傷害。

寬容與距離,是越寬容越有距離呢,還是越寬容,距離越小呢?

當然,社會生活是複雜的。人不可能只與自己覺得舒服的人相處。學會與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離,既是避免傷害之道,也是與各種各樣的人在一個無可迴避的空間共處共存之道。

如果談「道」,以己之德,德人之不德;以己之容,容人之不容。此為大道也。

一種思想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知行合力

關注知行力,一起去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力歌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力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