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文字編輯 郭鴻雁

主講人 佟鴻霞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論語》解讀,《里仁第四》篇的第十五小節。

【原文】

子曰:「參(shēn)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wěi)。」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

參:曾參,曾子,孔子的弟子。

貫:貫穿,貫通。

唯:應答詞。是的,好的。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

【解讀】

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岀發點,就是忠恕二字。

【何為忠?何為恕?】

宋代朱熹先生解釋這兩個字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

所謂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為什麼要保持一顆忠誠的心?】

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標準,也不是忠誠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制度。他忠誠的是內心的道德判斷,良心所在。而良心又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做人要有良心,做事更要憑良心。

因為保持忠誠難能可貴。如果一個人的忠心無人賞識,這個人依然能一如既往地加以保持,這在孔子看來,這個人不光能盡己,還學會了推己。《論語》說道「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真君子所患的是自己無能,擔心的是自己沒本事,從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那孔子是怎樣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在內心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價值判斷,而且還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失誤和不足的時候,不是文過飾非,不是厚責於人;而是知錯能改,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即一個人勇於認錯並改正成就大善;自己的心厚道對別人的責怪就少。自己不抱怨了,別人也不抱怨了,這實際上就已經從忠推到了恕。

【為什麼要提倡恕?】

恕就是要善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因為它不易做到,才難能可貴。尤其是當別人不能善待自己,我們又如何說服自己去善待別人?孔子曾經說過,以直抱怨,用一種正直和坦蕩讓它過去,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它化解,而不是糾纏不休,這是最好的方式。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當心中充滿仇恨時,生活就成了地獄。孔子一個「恕」字,包括了所有的道理。

從忠到恕,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心,都不能寬容的話,何談寬容別人呢?要對別人能實行恕道,對他人、對世界有寬容之心,前提是放棄跟自己的較勁。很多時候,人總看見不曾擁有的,而對眼下擁有的一切,總會忽略。其實,每一個生命,有機緣在這個世界上,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目光的相遇,這都是一種值得感恩的機緣。

因為在恕道裡面包含著感恩之心,所以要提倡。感恩二字都從心旁,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中,現在由於過於匆忙動蕩,把太多的東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把什麼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沒有什麼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會有一種珍重之心。如果我們經常心懷感恩之情,就會更容易理解別人,也就更願意寬恕別人。

人生用來銘刻仇恨,就會遺忘所有幸福。

人生用來銘刻幸福,心裡就會充滿感恩。

這樣人間就會充滿愛。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為忠恕?這樣的道理,兩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貫之,走到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心裡。說簡單一點就是,忠誠自己,善待他人,以這樣的心走出去,不管這個世界多紛亂、多迷茫,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也會有一以貫之的道理。這樣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有我們的一顆心在。

原創

排版 /佟鴻霞

圖片/網路

原創精彩不斷,歡迎關注推薦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那些突然讓你感覺上年紀的瞬間
「美好的,不美好的,我們都要有興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