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如何面對病苦
文字整理:靜怡苑?心靈樂園
今天晚上的主題是:「如何面對病苦」,將分兩堂課來講述。生老病死是人類的基本痛苦,除了人類以外,所有的眾生也都會面對。如何面對呢?除了吃藥、看醫生,我們自身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看病雖然是醫生的工作,但除了依靠醫生以外,我們自己是否還能做一些準備呢?
面對生老病死,當我們深入細緻去分析思考時,只要有佛法,就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應對。
如果沒有佛法,投生沒有選擇;沒有佛法,任何人都無法解決衰老的問題;沒有佛法,生病的時候,雖然看病可以治療身體的疾病,但精神上的痛苦,醫生可能都無法解決;沒有佛法,死亡,更是任何人都無法解決了,醫生、科學家、政客等都無能為力,只有佛法才解決的辦法。
如果沒有佛法,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就會感到非常無奈、無力;但利用佛法我們就可以很淡定地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是不是學了佛以後就不生病、不衰老、不死亡、不投生了呢?不是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也必須遵循自然法則。
我們周圍的一切儘管看起來非常穩固,比如,地球每天都在圍繞著太陽旋轉,但地球也在逐漸衰老,直到有一天不再轉動;比如,一棵樹,每天都在逐漸衰老,總有一天也會倒下……自然界和有情都是這樣,沒有辦法不衰老、死亡。但我們卻可以在衰老、死亡的時候不痛苦,生病的時候不難受,投生的時候,有辦法可以不投生。所以,在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只要心中有佛法,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如何面對生病呢?當我們還健康的時候,別忘了,千年大樹也會倒下,幾十億年都在運動的地球,有一天也會停止運轉。
我們的生命非常渺小,說沒有就沒有,說生病就生病。如果我們知道了身體的結構、新陳代謝等運行規律,就會明白:哪怕是健康地活一天都非常不容易,因為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才能不生病,而生病的因素非常多,不生病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人總是這樣,沒有生病的時候,我們都忘了總有一天會生病。所以,此時需要身邊有一個人時常提醒,佛就是這樣來提醒我們的。雖然我們現在是健康的,未來難免有不測風雲,所以,做一些準備非常重要。
人們總認為佛教非常消極,比如講輪迴痛苦、控制慾望等,一點都不積極。但實際上,佛教從來沒有教我們逃避的方法。生老病死如何逃避呢?沒法逃避,只有去面對。而如何面對,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當然,學了佛也會生病,佛陀也會給眾生示現生病。比如《維摩詰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天,阿難站在一個施主的門口準備乞食,這時,維摩詰居士來了,問他為何這麼早就站在這裡。阿難說,佛陀生病了,需要一些牛奶,他來要一些牛奶。維摩詰說,你千萬不要這樣講,佛是不會生病的,如果被其他人尤其是外道聽到,就會侮辱、誹謗佛陀,你悄悄回去吧。
阿難回去的路上,突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講,佛陀確實是不會生病的,但為了度化眾生,佛也會示現生病給眾生看,這樣,人們就會對修行產生信心,認為佛和他們一樣,都是普通的人,只要自己好好學習、打坐,也可以和佛一樣。所以,你和維摩詰都沒有錯。
我們都會生病,學了佛也不會馬上就不生病。阿羅漢的肉體都還會有痛苦,但阿羅漢的精神上的痛苦已經沒有了,因為阿羅漢已經斷掉了我執。如果他身體受了傷,一定會有特別疼痛的感覺,但精神上因為疼痛而產生煩惱,卻是不可能的。成佛之前,菩薩分為十地。
一地菩薩雖然還沒有成佛,身體也是血肉,也會受傷,但他已經不會有疼痛的感覺,而且可以把身體的任何觸覺都轉化為快樂。所以,他們可以把身上的肉割下來喂鳥、喂老虎,而沒有任何痛苦。所以,佛陀說過,沒有證悟一地的時候,不允許做血肉布施,因為我們有疼痛,會感到後悔。
所以,大家不要以為學佛了就不會生病。學佛不是為了不生病。雖然生病的時候,通過做法事、念《藥師經》,通過佛菩薩的加持,也可能讓我們減少病痛,但這僅僅是外在佛菩薩的加持,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成佛僅僅是依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是需要自己努力。
很多人每年去體檢的時候非常擔心,甚至不敢去檢查,生怕醫生會不會說長了腫瘤,覺得非常恐懼。但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早發現早治療,因為逃避拖延到了晚期,就回天乏力了。因此,現在就要做好面對生老病死的準備,特別是面對死亡的準備。
我們每天都在逐漸衰老,總有一天就會出現明顯的老相。不做準備,逃避是沒有用的。對於死亡兩個字,很多人不敢講,覺得不吉利,其實這才是真正的逃避,而佛是讓我們去勇敢面對。不敢檢查身體、不敢提到死亡,這都叫逃避現實,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活著的時候,要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健康的時候,要做好準備面對病苦的準備。這非常重要,因為不做任何準備,到時就會非常痛苦。
第二,生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面對兩種痛苦。第一是身體上某個部位的痛苦;另一個是,因為生病,精神會開始難受。我們要明白,雖然肉體和精神有關係,但二者並非一個東西。所以,我們身體難受的時候,精神其實可以不痛苦,甚至能讓它高興。只是我們不懂得這樣的方法,所以生病的時候,精神就非常難受。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面對病苦,這對治療也會有很大幫助。如果生病的時候,精神上受到了重大打擊,只會導致疾病更加嚴重,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治癒。如果以平常心面對,就會有助於治療;如果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會更有幫助了。
第三,大家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形中已經養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當我們遇到了一點點外在的打擊或挫折時,比如,某一個人對我們的攻擊,某一件事對我們的不利,我們的心就會特別不耐煩,把這些事件一再放大,把一個很小的問題看得非常嚴重,還會從這個問題延伸到相關的各個方面,這樣,我們的心就越來越沒有承受力,越來越不耐煩。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習慣了以後,到一定時候,生活中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變得根本無法控制,會對我們產生非常大的衝擊力,心裡特別煩惱。到最後,看任何事情都不順眼,看不慣,心裡煩躁;對家人、同事、同學,乃至任何一個人本來很正常的行為,都會看得很負面。這時,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東西,幾乎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了。
有一點我們一直沒有明白,我們如此煩惱的原因,其實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心裡。所以,我們才會總是看到別人不好,感到整個世界都在和我們對著干。如果這個階段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下一步就會發展成焦慮症、抑鬱症,甚至導致更多不可想像的後果。
其實本不是別人的錯,只是我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總是滋生不良情緒,才會導致任何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讓我們煩惱。此時,我們就要明白,是我們精神出了小問題,一定要解決它,不然再發展下去,更嚴重的就是精神疾病,或者經常發脾氣,說很多不該說的話,說了之後又感到內疚,每天都不快樂。以上道理一定要明白。
其實這些道理非常簡單,只是我們平時沒有關注,一旦思考之後也很容易明白。
第四,除了肉體上的疼痛,生病會讓我們的內心感到煩惱,因此,今天給大家介紹三種面對痛苦的方法,用佛教的話說,即把病痛轉化為修行的道用。
? 把病痛當做消業的方法,盡量去看病痛的優點。把病痛作為消業的方法。這非常重要。
? 把病痛當做良師益友,因為病痛警告我,他給我提供了很多信息,讓我明白輪迴、人生的真相。優秀的老師和好的朋友都經常會提醒我們將來該怎麼做。
? 把病痛當做修行的助緣,即幫助我們修行成就的因緣。
這三個方法中的每一個,都要深入思考,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首先第一個,病痛的感覺,一旦我們察覺到身體產生了讓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心裡會不高興。像吃很苦的中藥一樣,吃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不爽,但是為了治病也只能堅持喝葯。生病給我們帶來的感覺也是讓人不太喜歡的,但病痛也有好處。
我們平時喜歡吃甜的,不喜歡吃苦的,雖然甜味讓人喜歡、產生慾望,但背後也有隱患,因為甜的吃多了,會讓人肥胖、得各種疾病,變得不健康。
葯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讓人不喜的歡,但不喜歡的背後有好處,可以給我們治病。
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喜歡特別快樂的事情發生,可快樂背後有可能存在讓我們更加痛苦的原因;生病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讓人不開心的,但卻可以讓我們修行進步。
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兩面性。生病也是如此。在面對的時候,首先看它的優點和好處,這樣我們就可以大膽滴面對它、接受它。接受非常重要。很多人不接受生病的事實,體檢都不願意去做,可當醫生告訴我們生了什麼病,如果情況比較嚴重,身體還沒什麼感覺,精神率先崩潰,又會起到負面作用讓我們的身體情況惡化。
因此生病的時候,首先不拒絕,並且現在就要為之準備。拒絕只有壞處,起不到任何用。如果僅僅懂得理論是不夠的,在面對現實時,內心還是會拒絕。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活著的時候,為面對死亡做好準備;健康的時候,為面對生病做好準備;年輕的時候,為面對衰老做好準備;沒有投生時,為面對投生做好準備。否則,大難臨頭時,任何事情都來不及了。
現在我們看起來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以後的路是怎樣的也沒有辦法預知。佛沒有教我們逃避,而是告訴我們,肉體與自然規律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因此要去接受。
什麼時候最痛苦?現實如此,我們卻不接受現實,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實,當我們的需求和現實產生矛盾,就是最痛苦的時候,甚至會越來越痛苦。佛教常講的順其自然,不是無所謂,而是讓我們在面對生老病死時,不要拒絕。先接受,然後面對,順從自然規律,順從生老病死。有了誕生,就一定會有老病死,如果想不通,很多煩惱痛苦就會產生。要知道,發生的所有事情都不是沒有原因的,發生了就去接受,然後去解決。心裡的拒絕只會讓我們更痛苦。
對一個沒有修行的人來說,開心地接受病痛是很難的,不過,如果能做到以平常心面對,也會讓我們減輕很多痛苦,因為拒絕和接受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接受呢?首先看它的優點。病作為有作用、有價值的東西使用,最好開心地接受,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太痛苦。接受後,再看病痛的優點,優點不是憑空捏造的,也不是為了安慰自己,把沒有優點當做有優點。從表面上來看,看不出病痛的優點,所以要把病痛的優點挖掘出來,就像小孩不讓打針,因為只知道打針的時候身體疼,不知道打針之後有什麼用;成人願意打針,因為大人雖然害怕打針痛,但知道疼痛過後對身體有幫助,所以能夠接受。(實際上打針不是很疼,只是心理上害怕。)
痛苦表面看起來,讓人感覺不好,所以一開始我們選擇拒絕。但通過佛的方法,就能像大人一樣,雖然害怕打針會痛,但知道背後有好處,所以還是能以平常心和稍微歡喜的心接受。
任何事情都能從不同角度思考。這就是佛的智慧,讓我們不要單純地以一個角度看問題,要看到病痛的優點。
(1)病痛讓我們消業。
二轉法輪的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轉法輪講佛性、如來藏等很多佛經都講過這個道理。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和障礙,但是我們很勇敢地去面對這一切,並去修行,這樣的人,一個小小的病痛,也能夠消除墮無間地獄的罪過。佛說,造殺盜淫妄等罪業會墮地獄;佛也說,這個世界上的修行人,一點小小的病痛,也可以消除墮無間地獄的業,因為都是佛所說,所以,這兩個都是可信的。
所以就像佛說的一樣,如果生一點病,不要大驚小怪,因為我們現在生病,是過去大人、殺生等罪業的因,但現在已經學佛,開始學習空性佛性如來藏了,並且,我現在在釋迦牟尼佛所在的世界,這個病又成為了我消業的方法。不學大乘佛教的人也是一樣,一個人犯法,在監獄待三年,每一天坐牢時間都越來越少。
除此之外,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希望他的世界所有人不生病,幸福快樂;而釋迦佛發心到一個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的世界去度眾生。佛發願,在這個世界上,哪怕生一點病,都能夠消除墮地獄的罪過,這和佛的願力有關,和我們的修行也有關。
如果我們能健健康康、不生病健康當然好,但生病也有好的一面,能幫我消業,如果沒有生病,墮無間地獄的罪過沒有消除,下一世還會受墮地獄之苦,因為生病而消除這麼大罪過,也有優點,雖然生病的感覺讓人痛苦,但想到這麼點的痛苦可以消這麼多業,還是能夠接受。這叫順其自然。所以,不管生病也好,不生病也好,都有辦法。
當我們的內心打開,很多問題都可以包容、接納、消化,如果沒有這些觀念,我們的心胸特別狹窄,任何外來的東西都會讓我們不幸福。
不論是中醫的治療,還是西醫化療手術,都會有很多痛苦,但是痛苦換來的是健康,花錢也願受罪,雖然不願接受痛苦,但發現痛苦對我們有用,就會接受。有就像很多人都不是太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壓力很大,但因為可以賺錢,依然每天都在接受。
病痛也是這樣,可以給我們帶來好的一面,但由於之前沒考慮過這一點,我們就像1、2歲的嬰兒一樣,盲目拒絕。但把內心打開,認為健康是最好的,生病也不拒絕,那麼,現在就要做好準備,不然那時候能力不夠,畢竟只是理論上明白死亡和生病時怎麼面對是不足夠的。
(2)生病更好的優點是,可以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
之前沒有生病時,只能看到輪迴的表面,看不到更深層的地方;身邊的人也天天給我們灌輸:「你的未來是美好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之類動聽的話,然後我們也很幼稚地立馬接受了。我們被這些表相所欺騙,沒有發現隱藏在深處的問題。
現在通過病苦明白了:原來這個輪迴沒有那麼完美;如果我繼續以現在的方式生活下去,明天和未來都不一定是美好的;如果現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未來會變得美好。我之前高估了輪迴的價值,現在發現了輪迴中生老病死的真相,雖然死亡還沒有經歷,但病苦已經感覺了,所以輪迴不是之前想像的那般美好。
表面的美好,只是語言的美化,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在人間生病,只是一個很小的痛苦,既然這個很小的痛苦都讓我們那麼不舒服、不開心、煩惱不堪,那以後要經歷的地獄餓鬼的痛苦又該如何去面對?所以,我要突破、超越輪迴。
如果繼續以現在的方式生活,沒有任何準備,這樣下去就非常危險。好比一個人將要去非常危險的地方,非常盲目,不做任何準備,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嗎?我們現在在輪迴中就是這種狀況,沒有任何抵抗危險的方法。所以,當有一天生老病死來臨時,為了可以超越它們,我要修行、要解脫!這就是產生了出離心。
過去的成就者中,很多都是因為患了嚴重的疾病,由於過去的醫療條件無法治療,所以只有選擇修行。他們非常投入、用功地去修,所以最後成就了。這就是病痛的優點。
(3)生病以後會關注其他人的痛苦。
當我們健康時,不會太關心其他生命健康與否、痛苦與否,只有親身經歷了病痛之後,才會對其他眾生產生同情心和慈悲心。
以上講了病痛的三個優點,第一,可以幫助我們消業;第二,可以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走上解脫道;第三,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慈悲心。其他的以後再講。這些都是生病之後的收穫。
如果沒有這場病,我們就會一如既往地被輪迴中那些表面的東西所欺騙,每一天生活得很盲目。地球都會衰老、毀滅,人又算什麼呢?終有一天,我們會死亡,沒有任何的應對方法就非常危險,在到那個地步之前,病痛就在提醒我們做好準備。我們不要像嬰兒拒絕打針一樣,那麼幼稚,稍微換個角度思考,真的會很有助益。
不生病的時候,可以快樂修行;一旦生病,大家就可以嘗試用這些方法,把病痛轉為道用,內心瞬間就會感到非常輕鬆。疾病和我們的心態有很大關係,當我們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病痛,疾病很快就能被治癒。至少有了這種心態,病苦就會減少許多。
生病的時候,除了剛才講的這些方法,還可以採用自他相換等修法。
今天講了四點,第四點又分為三點,即生病後三種思考的角度。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實際情況就是如此,並非捏造。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明天繼續講剩下的內容。


※禪觀電影:《無問西東》熬出的是雞湯還是乾貨?
※沒有人是我們的靠山,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