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A老師曾這樣教育過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學習很不錯,但由於考試之前生了一場病,這次成績很不理想。當成績單發下來時,她趴在桌子上哭了一節課。

A老師把這個孩子叫到辦公室,本想安慰她一番,還沒等 A老師開口,這個孩子就不停地說了起來「老師,我再也考不好了,我落下了很多課,而且落下的那些課我怎麼學也學不會。還有,因為我學習下降,同學們都會嘲笑我,他們肯定都不願意跟我玩了。還有,我爸爸媽媽知道這些之後,肯定會很傷心……老師,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一次偶然的沒考好,卻引起了這個孩子這麼多的沒有必要的擔憂,如果讓孩子的這些挫敗感繼續發展下去,她一定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於是,我這樣引導她說:「你看過跳遠比賽嗎?」

這個孩子感到很疑惑,但仍然回答我:「看過。」

「那我問你,那些運動員在起跳時,為什麼總會退後幾步呀?」

「退後幾步是為了跳得更遠呀。」孩子不假思索地說。

「那你現在退後幾名,不就是為了以後考得更好嗎?」

孩子恍然大悟,向我道謝後很高興地跑出了我的辦公室。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事實上,不僅僅是孩子,即便是成人在遭到挫折時,也會產生很多消極的想法。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人們不及時想辦法遏制這些消極的想法,便會產生一種很可怕的心理效應。

在美國,有一種神奇的魔術牌,叫「斯萬高利」,說它神奇,是因為它真的具有魔術般的功效。

表演者先將牌攤開讓觀眾看清楚每張牌都是不同的,然後讓一名觀眾隨便抽出一張,假如他抽到的是紅桃K,他不用告訴表演者,把牌再放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完牌後大叫一聲「斯萬高利」,然後攤開牌,觀眾就會發現每一張牌都變成了紅桃K。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斯萬高利效應」。

後來,人們用「斯萬高利效應」形容一個人遭受到心理挫折後,不設法及時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腦中像紅桃K那樣繁殖、增強,最終使自己所做之事皆帶著挫折與失敗的陰影。

孩子們所經歷的事情很少,當面對挫折時,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挫敗感,只能任挫敗感在頭腦中蔓延、繁殖,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養成悲觀的性格。

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教孩子正確認識挫折,並幫助孩子及時排除挫敗感的干擾,轉而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樂觀情緒呢?

心理學家表示,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態度悲觀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或者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所以,面對表現出來很多悲觀情緒的孩子,家長要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孩子剛走進家門,就跟媽媽抱怨:「媽媽,我今天可倒霉了,回答問題時出現錯誤被老師批評、同學們嘲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的自行車又壞了。只能推著車回家……」

媽媽首先是認同了孩子的情緒:「一天中遇到這麼多特殊情況,確實很不幸。」媽媽接著說:「其實媽媽今天也遇到了很多特殊情況,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差錯,被上司批評了一通;回家擠公交車的時候,我的衣服還被旁邊的一個孩子抓髒了。」

聽了媽媽一天的遭遇,孩子的情緒緩和多了。這時,媽媽接著對孩子說:「其實,今天我還是很幸運的,雖然挨了上司的批評,但在批評我的同時,他也給我提出了很多好的工作建議;雖然我的衣服被那個孩子弄髒了,但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那個孩子的媽媽跟我是做同類工作的,而且就住咱們家附近,以後,媽媽又多了一個切磋工作的好夥伴。」

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馬上說:「我自行車壞的時侯,楊曉跟我一塊推著自行車回家的,今天我才發現,我們倆是最好的朋友。」

「因為自行豐壞了,才認識到友誼的可貴,你說這是幸運還是不幸呀?」

「當然是幸運了。」孩子高興地說。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其實,每一件事情都有幸運與不幸兩個方面,關鍵是人們如何看待它。困難和挫折也是如此,從表現來看,它是一種不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又是對人的一種磨鍊,一種促使人們提高能力的途徑。當然,由於孩子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有限,他們只關心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對事物看得往往不會那樣深刻,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去尋找不幸背後的幸運了。

例如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媽媽,她用自己的經歷向孩子說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不幸的。從而引導孩子說出了自己不幸背後的幸運:雖然自行車壞了,但正因如此,才發現了可貴的友誼。

當事情發生時,不去考慮它不幸的一面,而是去尋找它幸運的一面,當這種思維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習慣時,樂觀就成了孩子的一種性格。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