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不要讓春天寂靜而來

請不要讓春天寂靜而來

長安夜書房

我們的記憶有限,而一次閱讀就可以是一次內心的復活。閱讀和人生一樣,它是一個不斷重新定義自我與世界的儀式。我們的靈魂將從任何能給靈魂帶來一絲啟迪的書籍中尋找心儀的材料。

GIF

此刻的寒冬,有些淡了。我們盼望的早春,有些近了。時光流逝,不知不覺中,春天就這樣悄悄地靠近了。今晚的《長安夜書房》在文字的世界裡,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早春的影子吧!

夜書房私享音樂

-《四季?春?第二樂章 廣板》-

早 春 的 風

冬的沉寂,需要春的喚醒。和你我不同,春的方式很委婉,悄無聲息、若影若現地藏在春風裡。春天是融化冰雪的微風,春風吹開了山間縈繞著寒意,包含著一種最令人感動的柔情。早春的風,不如冬天的風凜冽,也不像夏天的風舒緩,彌散著花香,卻也吹得臉生疼,像極了母親, 嚴肅又溫柔。

早春的風,是世界的鬧鐘,喚醒了樹洞里的松鼠,喚醒了山洞中的小熊,喚醒了地下的青蛙,她這一來世界萬物都蘇醒了,世界上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連冬天裡睡著了的樹葉兒也悄悄地鑽了出來,誰也不想錯過這樣大好的時光。它讓僵直的枝條柔軟,讓枯黃的大地綠意融融,即使是冰封解凍也在所不惜。

冬去春來,春風習習,給人們帶來的將是盎然的春意、溫暖的生活。因而,自古以來,詩人們對春風情有獨鍾,以其生花妙筆一次又一次地吟詠之。在中國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春風富有春意,又是異彩紛呈的。詩人筆下的春風是溫暖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從人的觸覺方面直言春風和煦而無寒意。「捲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這兩句詩也同樣寫出了徐徐春風的和煦溫暖。

春天的風是神奇的,它與花兒舞動,它與柳樹嬉戲,小草也伸出自己的手臂,去為春風的到來歡呼!春天的風正在慢慢趕來,它會經過田野,做一個染色匠,將世界上的花朵染成五顏六色的,讓大地美麗,讓蜜蜂蝴蝶們真正的忙起來。

春風也是嫵媚的,春回大地就是春天對風的恩賜。電影《立春》里的王彩玲說:「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其實我們的內心最知道:春天的風,總是最早為我們捎來了春的訊息。

早 春 的 樹

年首歲終,春寒料峭。那些緘默的早春的樹,在風裡靜候,有種深不見底的能量。享受著每一次樹讀的時刻,直挺的白樺,虯曲的藤蘿,張揚的木棉,宏厚的梧桐。似百態人生,靜默地安分地獨立著自由著。

那些鑲嵌在枝椏上的鳥窩,孤傲的有如價值連城的黑寶石,一個個被堅挺的枝椏收納豢養。南方歸來的候鳥,從雲里銜來柔軟的明媚,懸掛在清朗的樹枝上,閃爍著星星點點的新綠嫩黃。彼此對望,不親密也不疏離,秉持著處世最恰當的安分。這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親疏關係。它獨立於意志之外,寄居於生命之上,似乎只有早春的天氣才能承載此番神秘與禪慧。

在亮白泛藍的晴空下,在遠處凝望那些泥土中茁壯的靜默,似乎人們也變成了一棵早春的樹,在天地間淡忘了身份和名利。似乎,站在早春的原野上等待蟄伏一季的青草萌發,在和風中假寐,聆聽萬物生長的律動。在風裡風外,在樹上樹下,我們都可以站成一棵早春的樹。銷骨的清瘦,卻有著荒涼背後的韌性與耐力。早春的樹雖不如盛夏的濃密蔭涼,不及秋天的碩果累累,卻有一種風華絕代的孤獨,那種孤獨是令人羨慕的。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寫過一本長篇小說,講述不滿周圍生活的柯希莫爬上樹後,與自然界的生物建立了一種迥異於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對立關係,他融入翁布羅薩的森林並在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開拓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國。

早春里乍暖還寒的力量,讓人們體味著生命的律動。萬物匆匆流入眼眶,內心走過萬水千山,心事被崎嶇的山峰或嫵媚的水岸打磨成薄薄的書籤,悄悄夾在昨日的書頁。

雪小禪曾說:「如果你沒有絕世的容貌,那麼,你有絕世的姿態也是好的。」早春的樹在風中抖落那些不必要的分叉和不真誠的枝椏,讓新鮮的信念重新閃爍枝頭。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早春,不過一棵樹。世界,不過一個我。一顆早春的樹,是你我喜歡的模樣。

早 春 的 鳥 鳴

被稱為世間妙書的《幽夢影》中,張潮有云:「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方不虛生此耳。」林語堂也說過:「各種鳥鳴悅耳異常,除以音樂比擬以外,實在不能用字句來形容它們。」是啊,鳥兒是大自然中最漂亮最優雅的精靈。它們那靈動曼妙的身姿,五彩斑斕的羽毛,清新如洗的歌聲,不但給大自然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也給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窮的樂趣。

早春的鳥鳴是清幽的,這不帶任何修飾成分的天籟之音,為我們營造了一個靜謐、空靈的環境。鳥鳴是自然的,這純粹質樸的悠悠之音,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與光彩。沒有鳥鳴的春天,該是多麼的寂寞;沒有鳥鳴的春天,又該是多麼的單調啊!詩句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些意境美好的詩句,無一不真真切切地展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人親鳥,鳥近人,展現的何止是一副「人來鳥不驚」的溫馨畫面,更是世間萬事萬物和諧如初的自然狀態。而它們也承載了人們少年時代對鳥兒的全部幻想。《楚辭》里說「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然而鶗鴃芳春,縱然接著花落,也是好的。生命里的事,誰能給一個憑證呢?年年春天那樣的鳥鳴,林花綠水,楊柳春風,記憶里的喜樂與憂愁我們都記得清楚,也同樣珍重的。早春的鳥兒是看慣了千年的春雨春風,它們早已和這春光交融。也許,從聆聽這個春天的鳥鳴聲開始,我們將尋找到,天與地,還有春天的永恆。

好書推薦

1

《飛鳥不驚的地方》

作者:普里什文

內容簡介:《飛鳥不驚的地方》是普里什文的成名作,也是再現俄羅斯北方原生態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藝術品。它從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的角度,以富有俄羅斯民間文學特色的語言,細緻生動地描繪了實地考察中了解到的北方地區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描述了尚未被現代文明衝擊的婦女、兒童、農民和獵人的淳樸生活以及民俗風情,融合了歷史深處凝重而從容的思考。

《飛鳥不驚的地方》節選

冬天把木頭準備好,也就是砍伐並運到河流和湖泊的岸邊。到春天水就會使它們浮起來,縴夫就把還未被汛水捲走的樹木讓水沖送走。在河裡樹木是分散漂送的,到了湖裡就集成木排,為此要用石楠枝條把許多樹木捆在一起,這樣這些石楠枝條就彷彿成了一條又長又牢的木纜索,把縴夫在湖上集中起來的所有樹木都攏了起來,所有的樹木就這樣歸到木排里。這樣的木排通過所謂浮錨上的絞盤向前行進。人們用絞盤拖木排,然後起錨,用槳把絞盤推向前,再拖動木排,如此這般繼續著。尾巴部分,即帶絞盤的木排,沿著維戈澤羅一直行至伏伊茨基耶瀑布。在這裡木排要解開,因為每一根圓木都要被衝下山溝,都得單獨承受自己的命運。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根又粗又長的圓木被衝下山溝後,就在那裡「溜走了」,然後又以可怕的力量從水中蹦出來。如果這時它碰上岩石,那麼可能被擊得粉碎或者斷成四分之一,或者一分為二。在飛過瀑布之後,樹木在納德沃伊齊湖又聚集起來,然後沿著洶湧、多石灘的維格河分散漂去。

縴夫的活幾乎是所有現有活計中艱苦的了,同時它又是非常危險的。早春時,河水泛濫,這時還很寒冷,縴夫就用帶鉤長竿把樹木從河、湖岸邊推下水。他們整天都是濕漉漉的,甚至浸在冰冷刺骨、剛剛融化的水中。到晚上十點鐘左右,他們才在樹林中聚成一堆一堆,生起篝火,互相緊緊地靠在一起,牙齒格格打顫直至早晨。清早——「鬼還沒有敲醒朝霞」——四點左右就得去幹活。樹木在水中滯留時,他們應該送它們漂行。一些人在岸邊走,用帶鉤長竿把要在石塊間卡住的樹木撥走,一些人則站在河中漂行的圓木上,從一根圓木跳到另一根圓木,用帶鉤長竿鉤住圓木,竭力使漂流的大量樹木在狹窄的地方有一個暢行的通道,或者就只是為了不讓個別樹木阻塞去路。

在多數石灘處,幾乎總是有樹木卡在那裡,接著就有第二根,第三根樹木,越積越多,隨後樹木堆成了山,整個運送都被阻斷了。在轉彎的地方有更危險的活兒,需要不怕死的勇敢精神。勇士站到一根漂浮的圓木上,藉助於帶鉤長竿保持平衡,用它一會兒鉤住石頭,一會兒鉤住其他漂浮的樹木,漂近堵塞的地方。但是往往會發生這種情況:在他正在尋找堵塞的樹木時,堵塞的樹木突然鬆動了,於是站在自己圓木上的縴夫就在堵塞的圓木湧來之前向石灘衝去,竭力不停留,不讓大量的樹木趕上自己。過了石灘。他不止一次地鑽進奔騰的水中,常常又重新跳上圓木,漂到水流平穩的地段,那裡才算安全。在這裡縴夫們過著清苦的生活,排遣著歷盡艱難險阻的心靈。

2

《大自然的日曆》

作者:普里什文

內容簡介:《大自然的日曆》這本書被認為是一部純原生態的作品。作者將其思想和感情從美學的角度潛入到對世界的原初和根本,即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中。就如高爾基對普里什文作品的評論一樣:「對大地的熱愛和關於大地的知識結合得十分完美,這一點,我在任何一個俄國作家的作品中都還未曾見過。」

普里什文認識很多的樹木花草,飛禽走獸,能夠輕而易舉地道出它們的名稱和習性,他熟悉自然界的一切,對每一件物什都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為了觀察一隻鳥,他有時竟匍匐前進,一連爬上一二里地。不僅僅是有豐富的自然知識,更可喜的是普里什文面對自然的態度。在普里什文看來,大自然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不僅動物和植物有生命,甚至連自然中的每一個存在和每一個現象都是有生命的。具有思考能力的不僅有人,還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甚至連沼澤也在「按自己的方式思考」。他要讀者學會去理解「每一朵小花在談到自己時的那種動人的簡樸:每一朵小花都是一輪小太陽,都在敘述陽光和大地相會的歷史。」正因為有此信念,普里什文看待萬匯百物的眼光是一種「親人般的關注」,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今天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界生命的整體,無需知道單個的名稱。我感到同所有這些能飛、善游、會跑的生物都有著血緣關係。每個生命都在我心中留有記憶的底片,數百萬年後才驟然從我的血液里浮出:只要看看,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曾是我生命中的存在……我們和整個世界都有著血脈親緣,如今我們正憑藉親人般關注的力量恢復這種關聯,並藉此在別樣生活的人中,甚至是在動物和植物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切生物皆血脈相連的感覺,派生出了作為這一聯繫之一分子的我的作品。一棵樹倒下了,去滋養另外一棵樹。生活在死亡中誕生,這就是萬物相連的規律。這些作品也不再是我自己的作品,我此刻看著它們,就像是看著回聲的反映。我不把它們當做傲慢的創作,而將其視為渺小的我所捕捉到的那些先我而去的萬物所遞送來的回聲。」

這位「遵從大自然的口授」、「根據四季的更替來安排自己作品結構」的作家對自己的文字頗為謙虛,然而有人感受到了他作品中文字的美——當然這美,也是自然式的美。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他那本絕妙的《金薔薇》里說:「普里什文的詞藻開著花,發著光。它們時而像草葉一樣簌簌低語,時而像泉水一樣淙淙有聲,時而像飛鳥一般啼囀,時而像最初的冰一樣發出細碎的聲音,也像星移一般,排成緩緩的行列,落在我們的記憶里。」有一天他在普里什文《花朵的河》里讀到這麼一句:「在春洪奔流過的地方,現在到處是花朵的洪流。」巴烏斯托夫斯基這才明白了普里什文所寫的:「野花繁茂的地帶,正是春汛的地方,春汛過後,留下了肥沃的淤泥。這好像用花來標誌的春洪的地圖。」

讀《大自然的日曆》這本書,將使匆碌中的現代人由衷地感到對自然的需要:不僅因為那裡有久違的純凈的陽光、水流和蓬勃生長的樹木,更因為那裡有越來越難以觸摸到的人類的根脈。有人曾評價說:普里什文是鳥兒、大地和星星的歌唱者。如今,不光都市,連很多鄉村也在失去大自然的護佑。那種人與荒野自然交流中感受到的細膩、溫情、善良與深情,正在緩緩消失。作家肖復興說過,為了抵禦這種遁失,他常去讀普列什文的作品。大自然純凈而清新的律動和情感——從他的書中流淌出來,讓呆板、乾澀和隔膜的心得到一絲一絲的滋潤和撫慰。普里什文的文字,無論翻到哪一頁,新鮮青草味和汩汩泉水歡唱迎面而來,四季分明,野趣叢生,每個微小生命都在字裡行間自在飛舞,用心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一定會獲得心靈的寧靜。

夜書房主題歌單

蔡琴《春風吻上了我的臉》

陳鴻宇《早春的樹》

愚青《青鳥與詩》

張磊《留一片藍天》

許飛《越自然悅傾心》

長安夜書房編後語

關於春天,詩人曾寫到:早晨,陽光照在草上,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迎接早春的到來,我們站在時光和季節親密交接的當口,春風將起,春林初生,我們期待著關於春天的一切。

有人說,春天在花朵里。春風中的大地是花的海洋,有多少朵花,只有蝴蝶蜜蜂知道。有些春天卻在鳥巢里,春暖花開的時節,如果看不見樹上的鳥巢,聽不到鳥兒的情言愛語,空中沒有鳥兒飛翔,那春天該有多孤單、多寂靜,我們會有多遺憾。作家張曉風在《春之懷古》里記錄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了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了山麓,從山麓唱到了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融融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想要體驗春天這樣神奇的自然變化,我們需要走出戶外,到大自然中去。

哲學家梭羅一直在強調,人們要把自然當成老師,向自然學習,從自然中得到生命的意義。站在早春的空氣里,我們感受早春的風拂面而過,注視著早春的樹一點點傲寒漸盛,聆聽到早春的鳥鳴喚醒我們沉寂的追逐自然之心。讓我們熱愛萬物有靈,和自然和諧共處。讓春天,不要寂靜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新聞廣播 的精彩文章:

懂得適度"親密有間",才能長久"親密無間
為何我們的情緒總被別人左右?

TAG:陝西新聞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