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的傳統節氣之一節分

日本的傳統節氣之一節分

今天,2018年2月3日,是日本的節分,二十四節氣以外的一個節氣。它不是國民放假日,卻是一個非常歡樂的日子。小朋友們在學校里玩著撒豆子的遊戲,叫著「把鬼趕到外面,把福留在屋內」。在超市人們爭相搶購「惠方卷」和各種豆類零食。在節分,大家趕走了所有不好的,接下來的一年,都過得健康又幸福。

節分,顧名思義,區分季節的日子。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都被稱為節分。春季為一年之首,尤其重要。因此,現在所說的「節分」,特指立春的前一日。

在古代人們認為季節更替時最易受邪氣入侵,其中,新舊年交替的那一天十分重要。在日本,以前使用的農曆,把立春當作一年的開端,所以立春的前一天便具有除夕的特徵。

在古代中國,現在的除夕那天,要舉行儀式消除舊年的厄運和災難,帶著鬼面具的人持弓箭驅趕鬼怪,做法事撒豆驅鬼。這一習俗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在平安時代作為宮中例行儀式被採用。為了驅除穢氣,在春夏秋冬的節分時要舉行換方向的活動,換方向會帶來好運。撒豆驅鬼和換方向相結合,就演變成了「撒豆子」的活動。現在進行的「撒豆子」活動是在室町時代形成的,在江戶時代流傳到平民階層。

為什麼必須是豆子呢?因為穀物自古就是神的貢品,是生命力的象徵,有驅鬼的靈力。在日語里,「魔の目(魔目)に豆をぶつけて魔を滅する(魔滅)」,有諧音的效果,意義上是指向鬼撒豆子,驅散穢氣,祈禱一年無病無災,意思相通。另外,必須使用炒過的豆子,因為炒過的豆子不會發芽,把邪氣都封在豆子里吃掉,這樣就平安無事了。

用來「撒豆子」的豆子叫作「福豆」,用升裝著供奉在神龕。因為「升」指「使能量高升」是好兆頭。在節分當日的傍晚之前用升裝著炒過的豆子供在神龕,或在前一天用升裝著豆子供在神龕,當天傍晚炒熟。地方不一樣做法有差別。

因為鬼怪是在夜晚出現,所以要在晚上撒豆子。

撒豆子的人一般為一家之主或逢本命年的人或正處於厄運年的人。

撒豆子時先打開家裡的大門和窗戶,喊著「把鬼趕出去」,撒下豆子,然後馬上關閉門窗,喊著「把福留在屋內」,再撒下豆子。要從裡屋開始,最後在大門口撒豆。有的地方做法也不一樣。

最後把豆子吃掉。吃的豆子數量要比自己的年齡數多一個,祈禱這一年沒有厄運。

節分除了「撒豆子」,還要把插著沙丁魚魚頭的柊樹枝立在大門口和吃「惠方卷」。自古以來,臭的東西和尖的東西就有驅魔的作用。把烤過的沙丁魚魚頭插在柊樹枝上,用沙丁魚的臭味和柊樹的刺防止鬼進入家裡。

吃「惠方卷」的習慣起源於大阪地區。1998年大型便利店7-11把它作為「丸かぶり壽司 恵方巻き」販賣,然後這一習慣流傳到全國。「惠方卷」的材料大多是七種,一般為腌葫蘆條、黃瓜、雞蛋卷、鰻魚、肉鬆、椎茸等,代表著「七福神」,把福氣捲起來吃掉,祝願財源廣進、去災辟邪。

「惠方卷」中的「惠方」是指當年財福神所在的方位。吃「惠方卷」時要朝著當年的大吉方位(每年都有變動),不能說話,在心裡默想著願望,一次將整條吃完。

2018年的大吉方位是「南南東」。

這些,你都做對了嗎?

做法是否準確沒關係,反正悠寶的保育園前兩天就已經玩過「撒豆子」的活動,她很開心,這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諾米諾亞的城堡 的精彩文章:

TAG:諾米諾亞的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