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天津

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天津

2018年伊始,東北經濟再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各種評論性的文字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少人還拿出其他一些地區做對比,彷彿未來一旦經濟發展不好,該地區就會成為下一個東北。

這其中,就包括天津。

作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天津的經濟狀況無疑是讓人震驚的,尤其是濱海新區主動擠出了佔GDP總量約1/3的「水分」後,全市的經濟增速也被大幅度拉低:按可比價計算,2017年天津經濟居然僅增長了3.6%,同比驟降了5.5個百分點(2016年增速為9.1%),遠低於同期全國6.9%的均值。軒然大波一起,引來無數人為之感慨。

之所以會感慨,是因為天津經濟曾經的榮光。

上世紀90年代的天津:環渤海經濟圈上的明珠

改革開放以來,按照國家的發展格局與戰略部署,深圳和浦東成為了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基於種種政策傾斜與發展利好,先後催生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個增長極,並拉動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了經濟的騰飛。而為了平衡南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進度,「環渤海經濟圈」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

所謂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即三省兩市的「3+2」經濟區域。憑藉多方面的自然地理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環渤海經濟圈被眾多人視為我國下一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突破口,並有望擔負起「北方地區經濟增長極」這一重要使命。

為此,黨的「十四大」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首次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將這一概念從地理意義上升至經濟層面的戰略意義,這也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環渤海經濟圈中,天津無疑是極為閃亮的一顆明珠。歷史上,它就已經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對外開放城市,是「天子渡津」之處,坐擁北方最大的港口,毗鄰首都北京,且在自然資源、產業基礎、交通運輸、開放開發等多方面幾無短板,故天津的發展被寄予厚望。

為了更好地發揮天津對環渤海區域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中央批准了第二個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的設立,並將這塊依託天津、背靠「三北」、面向東北亞、溝通東西部的區域定位為「我國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旨在以濱海新區為龍頭,推動環渤海區域的經濟整合及發展,最終在北方大地上再造一個「浦東奇蹟」。當然,種種政策利好自然也是接踵而至,國家不遺餘力地予以扶持。

悄然間,整座城市已經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躊躇滿志的天津,劍指「帶動環渤海地區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一角色,而一場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已是蓄勢待發。


21世紀初的天津:濱海新區引領高速增長

新千年的鐘聲敲響了,亞洲金融危機餘波褪去,中國順利加入WTO,外部環境的穩定,再加上國內形勢的利好,天津經濟也正式開啟了它的騰飛。

讓我們先通過幾組數據來見證天津經濟通往榮光之路的成績單:

1. GDP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

2000~2016年,天津的GDP增長速度始終高於全國,而高達13.63%的年均增速更是大幅度領先於全國GDP的年均增速(9.42%);即便經受了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天津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韌性依舊不減(詳見圖1)。

工業是天津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其發展勢頭自然也是頗為強勁。2000~2016年間,天津的工業增加值實現年均17.38%的增長速度,已經接近全國年均增速的2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天津的工業增加值多年都在20%以上,2004年更是高達26.5%,這也是一個令諸多城市嘆為觀止的成就(詳見圖2)。

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經濟的快速增長,讓老百姓的收入也隨之提高。同樣地,從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指標來看,2000~2015年,天津均高於全國水準(詳見圖3)。

足以證明,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民生活,天津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追本溯源,天津經濟之所以強勢,其背後的重要力量,便在於濱海新區的崛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濱海新區經濟增長勢頭更為強勁,2000~2015年期間,年均近20%的經濟增速相比全市更勝一籌,且於2010年一舉超越浦東新區,位居國家級新區經濟總量榜首。

此外,濱海新區經濟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新區積極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能源新材料、高新紡織、汽車與裝備製造、現代冶金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逐步形成並加速聚集,有力地支撐濱海新區向現代製造業高地邁進。

那麼,濱海新區又是如何有力地支撐了天津的經濟發展?筆者認為,其制勝之道主要有三:

第一,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建設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基地。

一方面,濱海新區實施龍頭項目帶動戰略,吸引了一大批諸如空客A320總裝線、中航直升機總裝基地、維斯塔斯風電設備、中船重工造修船、和諧型大功率機車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項目落戶濱海新區,並進而帶動產業聚集,建設高端製造業產業基地。

另一方面,濱海新區通過實施「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來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區風力發電設備、綠色二次電池、太陽能光伏等高技術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現已初步構建起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優勢主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製造業體系。

第二,以中國北方重要港口為依託,打造現代國際物流中心。

濱海新區圍繞港口建設,加快構築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著力改善口岸環境,積極推進「大通關」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步伐提速。此外,天津口岸與內陸省市持續推進無水港、區域營銷中心建設,不斷推動港口功能、口岸功能、保稅功能向腹地延伸,創建國際一流口岸運行機制,為內陸地區走向海洋搭建「黃金通道」。

第三,放眼全球市場,不斷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作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濱海新區良好的地緣優勢、商務投資環境和巨大的發展機遇,成為外商競相投資的熱點地區。濱海新區堅持採取「製造業與服務業雙管齊下」的思路,以高端製造業和金融服務、航運物流、研發轉化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面向國際經濟發達區域,強化總部招商、產業鏈招商、服務外包招商和高端商業招商,進一步與重點外資企業集團及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吸引更多其產業鏈上相關企業落戶集聚,推進新區外向型經濟持續發展。

以霍尼韋爾、加拿大鋁業、波音、韓國新韓、滙豐、花旗等一系列外商的大規模投資與新區高質量的招商引資,對促進區域當地產品出口、創造就業、技術創新和提升管理水平起著重要作用,成為推動區域及全市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

更重要的是,天津的快速發展絕不僅限於濱海新區。藉助濱海新區的龍頭帶動,在天津實施的與中心城區、其他區縣「三區聯動」戰略收到顯著實效。尤其是處於「京—濱發展主軸」上的武清、北辰、西青和東麗區四個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齊頭並進,而其中又以武清和北辰兩個區更為強勢,2015年,二者GDP均達到千億級別。再加上具有優越生態環境和開發縱深的寶坻、薊縣、寧河三區縣,完全可視為天津承接首都功能溢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端產業轉移的最佳承接地。

正是因為經濟發展態勢的如日中天,讓天津在環渤海經濟圈的地位愈加重要;而國家對其日益重視,也讓天津人更為底氣十足。

2011年,津政發4號文《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的「指導思想」部分,明確提出「努力建設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彼時,幾乎全國人都認為,北京已經可以專註做自己的北方「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經濟中心」這一頭銜,彷彿也可以放心地讓賢天津了。


2017年的天津:經濟遭遇滑鐵盧

誰曾想到,如此一路高歌猛進的天津經濟,居然在一夜之間跌下神壇。

在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形勢都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2017年,天津的GDP增速竟下滑了近2/3,位列全國倒數第一,創28年新低,僅高於1989年的1.1%,就連備受詬病的東北三省經濟增速都騎到了天津頭上(詳見圖4)。要知道,就在幾年前,天津經濟增速還領跑全國;可今天,「盛極而衰」的劇情似乎來得有些突然。

究竟是什麼力量,導演了這一出讓人大跌眼鏡的戲碼?

毫無疑問,濱海新區的主動「擠水」是導致浪潮退去的一大重要原因,然而這在全國並不是僅有天津一例。這也釋放了一個信號,那便是在國家倡導追求經濟增長質量的背景下,「唯GDP論英雄」的舊例已經被徹底打破,那些虛高的經濟數據未來也不再為人們所追求。而諸如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改善民生等體現增長質量的指標也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此,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思路都應有所轉變。

除了「擠水」外,至少還有以下三方面因素是天津經濟遭遇滑鐵盧的幕後推手:

第一,限產的「環保風暴」摧垮了天津的工業。

從天津的產業結構來看,全市經濟總量中有近一半都是來自工業的貢獻,而其中重工業的分量是不容小覷的。在2017年的限產「環保風暴」中,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企業直接被關停,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天津工業體系的上下游協同運作。其結果便是,2017年,天津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僅為2.3%,較2016年的增速(8.4%)驟減6.1%,這無疑重創了全市的GDP增長態勢(詳見圖5)。

第二,服務業不景氣讓天津經濟增長乏力。

以金融業為例,早在2006年,濱海新區就獲國務院批准成為繼上海浦東之後全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時獲得多項扶持政策,包括設立東疆保稅港區、進行金融改革試點等等。然而十多年過去了,除了渤海銀行,天津似乎拿不出第二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融機構。

從代表地區經濟的上市公司來看,在滬深兩市掛牌的天津A股上市公司共有49家,其所屬行業多為工業、能源、交通、房地產,同樣幾乎沒有一家是金融企業。

第三,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

同全國大多數城市相仿,天津的經濟增長一直以來也過於依賴投資拉動。2007~2011年間,天津投資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超過4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而高速增長的投資也為天津GDP帶來了每年增速超過15%的「繁榮」景象。

然而,2012~2016年,隨著投資增速從18.5%腰斬至8%,天津的GDP增速也從近14%降至9%左右。2017年,天津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了0.5%,而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這也彰顯出天津經濟的增長模式依舊過於粗放,轉型已是迫在眉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天津經濟的斷崖式下跌也必定是早有預兆,不過前些年光鮮的經濟數據也無形中蒙蔽了人們的雙眼。而今,命運的十字路口已經清晰地擺在眼前:天津,應該向左,向右,還是向前看?


未來的天津:又當如何?

當繁花落盡,洗盡鉛華,人們才發現天津重又回到原點。

上個月,天津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勝利閉幕。會議通稿和全會決議都用這樣一句話來定位2018年:

「對天津來說,是搶抓歷史性窗口期,實現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生死攸關之年。」

能喊出生死攸關,足以證明天津人真的是著急了。

不過話說回來,天津人,也確實該著急了。

未來的天津又當如何,此時此刻誰也不敢妄下斷言。但是逆境之於強者,總是契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遊戲市場主流玩家改變,「渣渣輝」們都要提不動刀了
如果無人機成了「罪犯」,裝上AI大腦的無人機能擔當「警察」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