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給對聯的情書

寫給對聯的情書

說來也巧,昨晚剛喝完酒。今天,一位做酒的朋友就在微信里問我能不能給她們的白酒技術部門寫副春聯。我欣然應允。一來喜歡酒,二來痴迷楹聯,三可賺得外快補貼。何樂而不為?

朋友所在的酒廠地處山東濟南,名為「百脈泉」酒業;她所供職的部門為技術部,部門主要職能是白酒品評和勾兌;作品要求「突出技術部的工作重要性,體現技術領先、品質卓越的整體風貌」。

在細心諮詢了朋友酒廠和她們部門的情況之後,筆者寫下了如下對聯:

上聯:玉口品佳釀百脈芬芳流人間

下聯:巧手兌瓊漿齊魯美名傳天下

橫批:為酒做嫁

朋友甚是滿意,賜來潤格三百,小確幸如這般,不失為人生樂事。

回首自己的閱讀生涯,一直以來,對對聯這種創作文體保留著特殊的痴愛。

上幼兒園的時候背誦古詩《登鸛雀樓》,背得朗朗上口,尤其是背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時,心神俱爽,懵懂之中覺得這是一種高級的語言,是有別於我們正常說話表達的語言美感的。

數年後,在學到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這是「對仗」的修辭手法。然而,老師點到為止,並沒有就「對聯」說開去。但那時候,隨著閱讀經歷的增多,開始認真地讀對聯了。

讀對聯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過年讀「春聯」。九十年代的關中平原,民風淳樸,市場經濟剛剛起來,耕讀傳家的美好風尚在關中平原上依然生機如初。那時候過年,人們都爭相找村裡精通筆墨的書法家和文人寫得一聯半句,春聯的內容自然是根據自家光景的情況而編寫,執筆者往往富於才思,能很精準地抓住重點,寫得貼切而自然。

大年三十,主人家恭恭敬敬地貼上量身訂做的春聯,自豪之氣油然而生。初一早晨,村中一些有閑情的人們會走村串巷,到處觀看春聯。記得有一年,奶奶去世三周年,我家剛換了紅對聯。一大早,我和弟弟放完炮,跑出院門去玩耍。母親推開大門也正待出去。只見一位大爺站立在我家門前的大路上,津津有味地品讀著我家的對聯。那是一位小夥伴的爺爺,老人平時深居簡出,溫文爾雅,很有舊時知識分子遺風。大爺一邊誦讀著春聯一邊連聲讚歎:這個對子寫得好!嗯,寫得好!母親臉上露出微笑,謙虛地問老人:是嗎?我自己叫人瞎寫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副對聯是母親在趕集的時候請書家根據家中情境發揮書寫的,可惜我那時候還處於半文盲狀態,識字不多,更不認得書家的繁簡相雜行草合一的書法。只是從母親和這位老者的聊天中,隱約得知,其中有一些思念奶奶的內容。老人告訴母親,他早上起來已經轉遍了大半個村子,能看的對聯都一一閱過。

這讓我十分吃驚。一種不服氣的心理使我我開始暗下決心,自己也要學學對聯,多認些字。

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和積累,我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次年春節,我已經能閱讀大部分的春聯,儘管有些意思可能還一知半解。

慢慢的,我開始有意識地留意村裡紅白喜事、鎮上鬧元宵、開業剪綵的對聯。碰到喜歡的對聯,就摘抄下來。

記得有一年春節,看到鄰村的一個老頭自己寫了一副對聯:雞叫三遍看天亮,豬哼一聲糧滿倉。我喜不自禁地把這副對聯告訴了身邊的人。聽過的人們紛紛笑出聲來。母親也被惹笑了,但她卻堅持認為:人家這種原創作品,精神可嘉,符合實際情況,比那些去買現成對聯的人強得多。

心心念念,必有迴響。一日,舅舅送給我幾本舊書,其中有一本便是《民間對聯故事》,從這本書上,我看到很多經典的民間對聯。記得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鄭板橋「缺字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衣)少十(食)」;有大罵民國軍閥總統的「嵌字聯」:民猶此也,國猶此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這個嵌字聯,上下聯里嵌上了「民國總統不是東西」八個字,實實在在的妙!這樣的對聯打開了我更為寬闊的視野,讓我領略到更加新奇的語言修辭魅力。

說到此處,不得不佩服對聯這種文體天然的民間屬性。它似乎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根植民間,處處展現著民間的智慧。自然、隨興,自嘲自語,嬉笑怒罵,萬千風物,人生百態。

李鴻章童年時因為天資聰穎,在當地小有名氣。當地有個儒生,名叫周菊來。有一天,李鴻章去河邊玩耍剛好碰到這個老秀才,只見這個老先生辮子一卷,脫下長袍一甩,剛好把長袍甩到一顆老樹上。老先生不由詩興大發,來了一句「千年古樹為衣架」,話音剛落,邊上的李鴻章立馬接了一句「萬里長江做浴盆」,邊說邊跑遠了。老先生聽到之後頓時一愣,心想這對的也太好了,於是光著身子也顧不得穿衣服就追了過去,一直追到李鴻章家裡。

有個和尚懶惰成性,卧身之處,終年不掃塵垢;睡覺之時,從來都不點燈。主持訓之,和尚對曰:有塵風自掃,無燈月長明。用古人的話來講,這叫冥頑且富有詭辯之才。用今天的話說,這和尚簡直是節能環保時尚簡約的佛系好青年。懶人的座右銘中,禪意盡現,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甚至生出一絲理解與贊同。

大文豪金嘆聖,因為冒犯了皇帝,被處以極刑。臨行前,兩個兒子梨兒、蓮子前來送行。望著即將被砍頭的父親,兩個兒子泣涕如雨。金嘆聖從容不迫,安慰兒子: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們來對。於是,吟出了上聯:「蓮(憐)子心中苦」。兒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腸寸斷,哪有心思對對聯。他稍思索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們對下聯。接著念出了下聯:「梨(離)兒腹內酸」。旁聽者無不為之動容。就說我們的大文豪金嘆聖,這對對聯的痴愛怕是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了吧?

這些精妙絕倫的對聯隨著這些光照千秋的靈魂一併流傳千古。讓人過目難忘。隨著閱讀積累的增多,自己開始嘗試撰寫對聯、興之所至還會和朋友一起對對聯。

剛玩QQ那會兒,認識一些網友。其中有個網友熱愛對聯,在看過我空間的文章後出了一副對聯:老街開新店坐南朝北賣東西。我思索了片刻,腦海里想起小學語文課上老師講的魯迅「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的對聯,很快便對了下聯:先生攜後輩經冬歷夏讀春秋。網友賞光,我們自此成為了文友。

工作和生活中,對對聯一如既往的敏感常常縈繞著我的文思和寫作。猶記得,在北京一家設計公司工作時,女設計秀秀當晚加班用美圖秀秀處理圖片,而男AE斌子一邊工作一邊津津有味地嚼著檳榔。正在寫廣告語的我,看到這一幕,立刻寫下一副打油的對聯:秀秀用秀秀,斌郎嚼檳榔。雖不十分工整,但也算是饒有趣味。

還記得,很多年前,在舊書攤上第一次淘到中國的聲律啟蒙之作《笠翁對韻》時那如獲至寶的驚喜。當我翻開書本時,古人那飽含色彩和溫度的句子,如珠玉般閃耀眼前,令我久久不能平靜。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

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又來了。我站在城牆邊,一眼望去,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年關將近,路邊開始有了賣春聯的,紅底金字,分外搶眼。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沒錯,少了一份儀式感,取而代之的是工業文明的形式感。

對聯,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間智慧。而春聯,寄託著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嚮往。親愛的小夥伴,這個春節,你不打算和蛋白一起自己寫副春聯嗎?

熱愛生活,從一副春聯開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只有韶關80、90後才知道的潮流,它們可能要消失了…
人面不知何處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