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交通:那些發生在腳尖的變化

交通:那些發生在腳尖的變化

編者按:為組織團員青年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校團委決定在寒假期間開展「我家這40年」網路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啟動以來,團員青年踴躍參加,優秀作品層出不窮。現陸續推送,以饗讀者。

交通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上一代人流傳下來的俗語。

四十年,門口那條一下雨就變得格外泥濘的小路,也被寬敞平直的水泥公路取代。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彷彿還是上個世紀構造的宏偉藍圖,在四十年後的今天儼然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交通工具

四十年前,還是個馬車牛車的年代,步行、板車是最常見不過的。若說方便快捷,還屬那並不是每戶家庭都有的自行車。

四十年後,無論是公交、地鐵,還是高鐵、飛機等躍然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交通出行方式多樣化、並不拘於一格。

輪渡航運

老一輩人對輪渡總有著一些特殊情懷。

在那個年代,交通和搭橋技術都不發達,想要渡江必須依靠輪渡和快艇,但這樣又是極慢極不安全的。直到後來,長江大橋拔地而起,既大大縮短通航里程和渡江時間,又保障了安全。

@救贖後吡恐懼

坐標:安徽 蚌埠

在四十年前,蚌埠還沒有橋連接淮河兩岸,當時住在蚌埠五河縣的奶奶想要來到蚌埠,都必須坐船過河,非常不便。1989年,蚌埠淮河大橋建成,它極大地方便了淮河兩岸人民的生活,給蚌埠的交通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結束了兩岸人民靠輪渡來往的歷史,同時也成為珠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都說蚌埠是個鐵軌拉來的城市,這一點都不假,對於鐵路,老蚌埠人有著太多的感情。四十年前,蚌埠的火車站還僅僅是由一些茅草、泥巴搭成的小瓦房,漸漸的,由於許多坐火車的旅客都會選擇在蚌埠這一站下車,過一夜,再趕路。這不僅加快了蚌埠的貿易流通,更給蚌埠帶來了許多最新的文化與潮流,讓這座普普通通的城市一下子充滿了活力與蓬勃發展的生機。

@嘣

坐標:安徽 蕪湖

蕪湖在這些年,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經濟總量一直飛速增長、城市交通建設快、穩、全。合福高鐵、寧安高鐵通車,新火車站東廣場啟用;長江二橋合龍,「兩環九射」的高速路網雛形初現、「四縱五橫」的國省幹線公路貫穿城鄉、農村公路不斷向偏遠地區延伸;商合杭高鐵建設近半,長江公路即將通車。

2015年,隨著合福高鐵和寧安高鐵的陸續通車,蕪湖客運正式步入高鐵時代。蕪湖人在家門口就能坐到高鐵,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益世

坐標:安徽 合肥

在這40年的改革大潮中,我的家鄉—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根本性提高。

父母說他們小時候隨著大人們上街賣菜、拉貨什麼的全都是板車,上學都是步行,直到結婚後才有的自行車,在那時候可是個稀罕物,即使是那個時代,城裡的上班族們騎著色彩單調的自行車在街道上穿行,數量不多的公交車,每遇到風雨天常常人滿為患。30年彈指一揮間,知名品牌轎車會不經意間從人們的身邊招搖而過,計程車招手即停,私家車的數量更是以驚人的速度與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變遷,人們品出了昔日清貧生活的苦澀,也品出了今日改革開放成果的甘甜。

@山高勿語

坐標:安徽 桐城

破舊、封閉、泥濘……這是我從爺爺話語中讀出我家四十年前的情景。那時的路沒有現在的寬敞,更沒有現在的平整,家在南方,下雨總是多的,雨靴是家裡常備的東西。不像現在,住在城裡,下再大的雨想的還是穿好看的鞋出去,因為路不再泥濘。

小時候最羨慕的是自行車,騎上它比我跑的快多了,現在呢,電瓶車,摩托車這些都沒多少人看得上了。我並不清楚家鄉的鐵路是啥時候通車的,第一次坐火車也是在中考過後,第一次感覺到火車的神奇,現在呢,家鄉的高鐵都快要修完了。

@Grace

坐標:安徽 大別山

我家這四十年,也是改革開放40四十周年,雖然我的家在大別山區,是農村,但是這四十年來家鄉所發生的變化確是驚人的。

老古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這連綿不絕的大山給人們帶來的只有貧窮,人們外出都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多少年來,祖祖輩輩的人都蝸居在這四面環山的村子裡,勉強度日。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巍巍青山本身就是改善生活的金山銀山啊!於是家鄉的旅遊業興起了,盤山公路興修了起來,而人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化身孤島的鯨_

坐標:安徽 淮南

四十年前,家鄉農村遍地都是泥巴路,而現在處處可見水泥路、柏油路,交通也十分便利。

四十年前,家鄉遭受嚴重污染的淮河,到現在質量日益見好的淮河。四十年前,家鄉的第一座淮河大橋也是平圩大橋,到現在在家門口的已經通路的公路鐵路共用的淮河二橋。

四十年前,交通出行基本靠步行、自行車、綠皮火車,而現在家家都有小轎車;淮南前幾年也修建淮南東站,高鐵使得出行更加便利。交通的便利不僅僅提升了車速和便利,還是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四十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四十年的巨變卻歷歷在目。從泥濘小路到平整公路的暢通,從雙腳自行車到地鐵飛機的高速,每一條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背後,都匯聚了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徽工程大學團委 的精彩文章:

快接收!你的「呱兒砸」從安工程為你寄出一套雪景明信片!

TAG:安徽工程大學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