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筆記1.3、1.4

《論語》筆記1.3、1.4

讀書筆記 學而第三、四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

巧:好義。令:善義。朱熹:「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好言好語,和顏悅色,應該是好事情呀,但朱熹的後兩句點了題:致飾於外,沒有秉承自己的本意,是偽裝;務以說人,務是專力於,「說「是「悅「,就是致力於取悅他人。

真、善、美三字一以貫之,無真的善是偽善,當然也就談不上美了。李零說,巧言的反面是訥,令色的反面是木,孔子喜歡木訥之人。(敏於行而訥於言)

鮮矣仁

不曰「仁鮮矣「,而曰「鮮矣仁」,語涵感慨。朱子說,雖然孔子的語氣不迫切,只是說「這樣的人,有仁心的很少了。但實際上,就是一個都找不著。」

而程子說,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用紅線界定範圍。

碎碎念

此章銜於有子之後,啟於曾子之前。似乎有意隔開有子與曾子的語錄,表明曾子並非居於有子之後。

論語的編撰是各弟子及再傳弟子筆記的整理彙編,原則上是不分高下,但在篇目中還是能揣測出點點刻意。

巧言令色之非仁,從仁者二人來解,在人群相處之道上,用「善意」來做交易的籌碼,是「至善」大敵;而從仁者仁心的角度來解,這是忘心失德,遠於仁矣。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曾子

曾子,曾參(shen1),字子輿。孔子晚期的學生,比孔子小46歲。

他也是五大弟子之一,和有子一樣,風範彪炳的道德之士。在孔子去世後,是對有若並不服氣的少數派。但到了宋朝,他的名氣非常之大,蓋過了有若,甚至超過了顏回。

這是因為程朱理學。朱熹將《四書》編注在一起,《大學》中的《經》是孔子的話,而《傳》是曾參的闡述(程頤);《論語》是孔門弟子、後學記錄孔子言行思想的書;《中庸》是孔子的孫子,曾參的弟子,子思的著作;而《孟子》當然是子思的弟子孟子,及孟子的弟子萬章等一起編著的。宋儒重道統,所以把孔孟之間不可或缺的曾參抬到了很高的位置。經由科舉的強推,使得曾參成為顯學。

碎碎念

孔子之後,孔門弟子對儒家教義的闡釋各有側重,但程朱理學對曾子一派的傳承抬得極高,這條的集注里,朱熹引用了謝氏的言論表達看法:「諸子之學,皆出於聖人,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故傳之無弊,觀於子思、孟子可見矣。」

有子談孝弟,曾子說忠信。外在世界的倫理及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滄桑巨變,而對自心的叩問,萬古如一。

讀完1.2和1.4,再看1.3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對外與對內的兩個世界裡,保持「真」,方可使「仁」一以貫之。

三省吾身

省是自我檢查,反省,內省。

省字,從目,從屮,察之入微的意思。

三,存在多解。有解作三次審察或者審察三事(錢穆),如果是審察三事,按照《論語》的語言習慣,則應該寫作:「日省吾身者三」,後面章句里也有「君子道者三」的用法,所以錢穆認為,這裡是三次審察的意思,審察的內容是下列三事。

楊伯峻進一步指出,先秦古文,動詞前的三、九都是表頻率的副詞,就是經常、多次的意思了,三省吾身,多次反省自己,和後面的三件事只是巧合而已。

身,不是身體,指自己。

忠。拆字來解,就是中心為忠,盡己之心。劉伯溫的自勉語:「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吾心。」講的就是一個忠字。

但是否無愧吾心,是否已盡全力、已盡全心、已盡全意,也只能靠躬身自問,時時微察來反己自盡了。

忠字在後來的詞義里演變成了事君事上,取的是盡心儘力,待君如我的一解。

碎碎念

對比有子,曾子談的是忠、恕之道。盡己心,如人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仁」也。

信的拆字法是「人言不欺」,誠,信,真心誠意,恪守諾言。

這是《說文解字》的解法,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

但李零認為不對,通過考古,他說「信」是形聲字,戰國時秦字,是從言人聲,或從言仁聲(上講有提到,先秦人、仁混寫。),與仁通假。而三晉和其他系統的文字,「信」的寫法又不一樣,大多數是從言身聲,屬於真部的形聲字。

按照這種字形,更能解釋「信」字。人言,仁言,身言,真言。

碎碎念

李零說,戰國時期出土的「忠信」印最多。

為什麼呢,錢注里說的明白,居心處事,誠偽虛實,盡心與否,只能反己省察,方可知之。那何以廣而告之?那隻能拿「忠信」印來標榜了。

但也可以反向觀察,在一社會中,往往是缺失什麼,道德就會呼籲什麼。由此知之,戰國時代,「忠信」之匱乏已至聲嘶力吼而難以取信,那畢竟是個兵者詭道,兵不厭詐的大爭之世。

同樣拆字,忠信,拆開是中心身言(「信」按西周三晉的寫法拆),全是人本身內在的東西,卻又息息相關於人群相處之道,這當然也就符合孔子「仁」的含義了。

另外,可用法則規範的「孝弟」,和只能求諸自身的「忠信」,用巧言令色的這段過渡,真乃不知是有意還是刻意的神來之筆。

傳不習

「傳不習」這句,諸家解的都是,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習當然還是那個「學而時習之」的「習」,溫習,實習、演習之意。

但錢穆不同意,他是從反己省察的角度出發的,認為這裡是:「我傳授於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日常講習的嗎?」

錢從三方面闡釋:

一者,為人謀,與朋友交,都是我為主體,這裡單一「傳」字,也應是「己傳之於人的」;

二者,三省者,都在於人心之盡實以否,是他人所不知,他人也不可強的內在,己傳於人,習或不習,更合他人不可知,不可強的那層含義;

三者,這也是忠信的具體表現,傳而不習,是不忠不信,與上文存在邏輯鏈條。

我覺得太過牽強,不太認可,聊備一說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李零《喪家狗》

朱熹《四書集注》

楊伯峻《論語譯註》

錢穆《論語新解》

公眾號一文如上 朋友圈五翠在下

一天品一文 一日拍五翠

一手新貨源 一覽朋友圈

5翠好友 賞貨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文五翠 的精彩文章:

TAG:一文五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