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葉紅之《新月詩學生成論》

葉紅之《新月詩學生成論》

GIF

亞翁說詩之葉紅《新月詩學生成論》

羅振亞 葉紅

本期推介

羅振亞,1963年生,黑龍江訥河人,南開大學穆旦新詩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為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出版《朦朧詩後先鋒詩歌研究》、《與先鋒對話》等專著九種,詩集一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三百餘篇。

葉紅,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職於黑龍江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新月詩學生成論》

葉紅 著

序 言

羅 振 亞

儘管直覺的細敏、心理的內傾和感情的易動,決定女性比男性離詩歌更近,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十分固執地以為,她們更適合進行詩歌創作,而不宜去做詩歌研究,因為女性與哲學、思辨、深邃等因子間有著一種說不清的先在隔膜。受這種成見「近視鏡」的遮蔽,不少優秀的女碩士,在我最初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幾年內被拒之門外。

2005年,在黑龍江大學工作數年並且已經受聘為副教授的葉紅,提出要隨我攻讀博士學位,開始我頗為躊躇,還是想以不好直接說出的同樣理由勸退。而後,不斷有人向我說到她的好,她的優秀,她的誠摯和睿智,她的善良與韌性。時逾半年,她成了我名下的第一位女博士生。及至學位論文選題,我們在彼此深入的思考和交談中,幾乎是不約而同地看好了新月詩派這個與葉紅的內在氣質相契合的題目。但也意識到新月詩派的研究積澱豐厚,如何避開習見的思維路數,有所超越,在相對傳統的視閾中出新,進而推進同類課題的研究水準,對她來說乃是一場不小的考驗。幾經討論、調整和打磨,當她攜著《生成與走勢:新月詩派研究》,在2010年夏天站在東北師範大學的答辯席上,不溫不火、應對裕如地侃侃而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時,曾經替她捏了一把汗的我,再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如釋重負的感覺,也最終打破了我小覷女性學術研究能力的偏見。

不肖說,葉紅的論文寫得是不錯的,幾位評審專家的意見可謂最有力的認定。南開大學李錫龍教授指出,「從文學沙龍、報刊出版等角度探討新月詩派詩學觀的流變,頗具有創新意義」;耿傳明教授以為,「從媒體、心理、文化三方面來研究『新月詩派』聚合及文學觀生成的原因和動態發展趨勢,方法新穎,結論具有啟發性」;武漢大學方長安教授則斷言,「論文關於反優先權策略及文化身份等探討,角度合理,提出了不少新觀點」。

專家們的意見說明,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葉紅沒有陳陳相因,面面俱到地論列新月詩派的來龍去脈、個性特質與歷史貢獻,如果那樣,也不過就是在新詩流派研究的數量上多了一篇論文而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價值可言。可貴的是,她以自覺的問題意識,從媒體促發、影響焦慮、文化身份和審美嬗變等維度出發,建立起了關於新月詩派自足的邏輯言說框架,對新月詩派的生成和走勢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闡釋。論文除了上述優長外,還有幾個方面也值得圈點。

一是還原歷史的企望與功力顯豁。葉紅清楚要和新月詩派進行跨時代的精神對話,僅僅憑藉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論的支持是不夠的,它規定著研究者必須老老實實地走迴流派發生和成長的時代文化語境當中。所以有三四年的時間她都是在故紙堆中穿行、流連,對於流派滋生的刊物、同人的聚合、詩集的出版、內部的論爭等文學內外的因素,都仔細甄別,一一落實,讓人捧讀現在的論文,彷彿能夠觸摸到近百年前那一批風流人物的體溫和呼吸。這種深細文化考察的資料累積,不止真切立體地恢復了流派的影像,其資料本身就極具學術價值,包孕著歷史深處的豐富和複雜。

二是在論點上創新成了論文的個性追求。藉助美國學者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理論介入研究對象,在視角和方法方面就視野闊達,牽涉歷史、文化、哲學、心理學等領域,已有一定的突破性。至於行文的具體論述中包含的新異判斷就更多,如提出新月詩人是通過對詩歌傳統和「強者詩人」的有意「誤讀」與「修正」,擺脫影響的焦慮而出場的,新月詩人的英美留學身份對外來文化迷戀和對本土文化眷顧與捨棄的矛盾,從深層影響了詩人的文化選擇與文學創作等等,都是新鮮而有說服力的。這種理想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和多元研究方法的啟用是相應和的。

三是從論文的整體架構到具體的行文敘述,都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潔凈和唯美色彩。生活中的葉紅是有「潔癖」的精緻的理想主義者,有時連家裡的地板都要擦拭到能夠照出人影的程度。在論文語言錘鍊上,她就經常求一種帶有詩意之美的表達效果,這一點從第一章每節的標題一望便知,「餐廳」「客廳」:閨中望「月」,北京、上海——「月」轉星移,《詩鐫》《新月》《詩刊》:三刊映「月」。這種努力的結果是使論文擁有了準確、暢達、規範之外的可讀性。

當然,葉紅的論文還可以把新月詩派和中外傳統間的關係揭示得更為透徹,把新月詩派對後來者的影響發掘得更為深入。但一本學位論文不能承擔太多的東西,只要把主攻的問題研究到位,即是一種莫大的成功了。

如今,葉紅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新詩的課程講授得有聲有色,很受學生歡迎,作為老師的我,十分欣慰、自豪。每一次在哈爾濱或者天津相聚,她和她先生所做的一切,總是讓人非常感動。記得我在給其他學生出版的學位論文所做的序言中,曾經表達過內心的謝意,上蒼對我寬厚,賜予了我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他們讓我感到,在這個世界上,當一名教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16年5月1日於天津陽光100寓所

後 記

葉紅

時隔六年,覺得沉澱的時間足夠長了,決定把博士畢業論文文稿拿出付印成書。這篇後記也保留了當年博士論文後記的全貌,我想真實呈現那段時光中我的心境和感覺。

看著仍然留有遺憾的論文草稿,看著用紅筆修正過的行行字跡,帶著一份不安和解脫和滿足,鼓勵自己說:把它交出去吧!

當我以三十九歲的年齡回到十八歲就讀的母校——東北師範大學時,並不知道這五年對自己意味著什麼。重新吃食堂住宿舍,嚴重的失眠困擾著我;中間患病做手術幾近兩年不能正常讀書;因為擔心孩子的學習每周奔波於哈爾濱與長春之間;面對工作和學業及家庭瑣事之間的矛盾,只覺得時間不夠用,身心俱疲;甚至要面對自己內心不時襲來的虛空感和無力感。白髮似乎眨眼間冒出,細紋爬上眼角。儘管如此艱辛,但讀書帶來的充實感,寫作時內心的寧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欣喜,老師的鼓勵,親人的關愛,朋友的支持,學生的幫助,使這一切都顯得彌足珍貴,讓一切困難都變得有價值,讓那段時光成為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段時光,讓那段記憶成為最溫暖最生動最有分量的記憶。以切身經歷,我還是要建議年輕的女性朋友,如果決定讀博士,趁早最好。

回想論文的寫作過程是個痛並快樂的過程。流派研究是件苦差事,不僅需要查閱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還要沉下心來,奈住寂寞,穿越時空隧道,回歸歷史現場。曾經有近兩年的時間,都在翻閱材料,在泛黃的紙頁中找線索,找問題,找感覺,找樂趣。有時恍惚覺得穿越了時間隧道,我會幻覺和新月人一起生活在二十年代的北京和三十年代的上海,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對話,猜測他們的想法。彷彿和他們一起參加文學沙龍,喝酒談天,博古論今;彷彿加入到他們的文學論爭中,唇槍舌劍,痛快淋漓,接近新月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味詩人的詩句。我會常常被當自己被敲擊鍵盤的「啪啪」聲驚醒,回到現實時空。在作論文時,堅持從歷史材料出發,不輕信已經得出的結論,盡量客觀還原歷史現場,還原一個一直被熱鬧地評說著,也曾被深深地誤讀著的新月詩派。

能堅持完成這份學業,我要感謝太多人。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南開大學羅振亞教授和他的夫人楊麗霞女士。他們夫婦無論在我生病期間還是論文寫作期間,都給了我很多鼓勵和關心,每次通話的最後一句都是「慢慢來,別累著,身體要緊,不要著急」,是老師和師母不斷的鼓勵使我漸漸樹立起信心,堅持下來。羅老師是位非常勤奮的學者,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讓我十分敬仰與敬畏。羅老師對每位學生的哪怕點滴進步都掛記於心,當學生髮論文了,中科研項目了,獲科研獎勵了,不論在哪裡,老師總能最先關注到,每每談起每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露出難掩的開心和驕傲。我暗下決心,一定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把從老師那裡獲得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學生,把老師的那份師者仁心傳遞給更多的學生,這種師生薪火傳承的意義遠比一本博士論文的份量大得多,影響深遠得多。

感恩遇到仁厚的羅老師和善良的楊師母。

感謝年邁的父母,為了讓我減輕負擔,他們一直在默默地呵護我幫助我,當我看到他們拿起女兒厚厚的論文露出的蒼老笑容時,是我最深最暖最愛的感動;感謝一直默默支持我的丈夫,他的樂觀給了我信心與力量,他的幽默化解了我的焦慮與不安,沒有他多年背後默默的付出、支持和鼓勵,我沒有勇氣在人到中年時還要離家讀書。感謝我的同事,他們盡量幫我分擔工作,減輕我的壓力。感謝我的好朋友,只有他們在我懈怠時會無情地批評我,讓我羞愧,使我振作。在我的心底還有藏有一個巨大的動力,要把這本論文送給即將高中畢業的兒子,作為他的畢業禮物。我想,媽媽每個深夜燈下伏案的身影和早上依然能為他準備好的那份熱騰騰的早餐,一定會成為兒子的驕傲和永遠的溫暖。當我再把這篇論文修改成書之時,兒子已經學業有成,遠赴海外工作。

感謝我的好友閨蜜解景媛教授,所有的英文文獻和翻譯都是她幫我完成,更讓我感激的是精神上的陪伴與鼓勵。

在最後整理、修改、增添內容過程中,我的學生寧蒙、王愛雯、張泰旗、封月四位同學幫我做了很多瑣碎的工作,感謝他們的幫助。

感謝我的責任編輯周曉慧女士周到、負責的工作,使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儘管自己抱著嚴謹的治學態度,踏踏實實做學問,不偷懶,不取巧,但還是由於學養欠深,文采稍遜,論文中存在諸多不足和遺憾。

葉紅 寫於哈市家中

2010年5月28日下午

2010年5月29日上午

主 編:陳愛中

編 輯:朱星雨、包晰瑩、郝妍

本期編輯:包晰瑩

策 劃:陳齋新韻詩

一個兼顧詩歌創作與批評的學術園地。有「名詩名點」、「學院批評家」、「北方詩話」、「黑龍江詩人詩作」等欄目,並不定期舉辦線下詩歌朗讀對話會、當前詩學理論研討等詩歌活動。公益性質,目前無稿酬。所刊發文章皆經過作者授權,如有轉載或者引用,請聯繫本公眾號或者作者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齋新韻詩 的精彩文章:

穆旦之《詩八首》

TAG:陳齋新韻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