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詞背後|白居易一首調侃詩,在明朝文人筆下,竟將此人逼上絕路

詩詞背後|白居易一首調侃詩,在明朝文人筆下,竟將此人逼上絕路

情深燕子樓

在今天的徐州,有一座美麗的小樓。

這座小樓,兩層高,飛檐玲瓏如燕,雙面臨水,風光秀麗,這就是著名的燕子樓。

燕子樓為唐貞元年間所建小樓,坐落在當時的刺史府邸之內。毀於唐末,之後曾屢次重建。

傳聞建造者為武寧節度使張愔,說是為寵妾關盼盼所造。

元和初年(806年),張愔因病請求回朝,由於病重,未至長安,便死在途中。

至此以後,關盼盼便深鎖庭院,不再出燕子樓,直到十五年後(821年左右)老死。

在唐朝,女子改嫁,尤其是關盼盼這樣的侍妾,因為不能隨張愔衣錦還鄉,再覓歸宿本是常事,更何況張家素來待府伎不薄,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培養,為此,白居易還曾寫詩勸諫過。

拿現在話來說,關盼盼妥妥是從一屆歌伎翻身成白富美,本是炙手可熱,她卻感念張愔的恩情,守節以報。

以訛傳訛

這本是一則感人的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文人筆下,卻成了一樁聳人聽聞的「詩壇大手白居易,禮教倒逼美貌少婦守節自殺」鄉野傳奇。

實在是讓許多香山粉,哭笑不得。

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則聳人聽聞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堯山堂外紀》。這是一本收錄「正集不錄」的名家詩詞曲賦,並附上這些詩詞曲賦背後的故事。

所謂「正集不錄」,便是諸如《全唐詩》沒有收錄的一些名家詩。

在《堯山堂外紀》中,燕子樓的故事被編寫成一出,沾染血淚的「桃花扇」,之後更是以訛傳訛,形成了如下版本。

說是白居易曾在張愔府邸聽關盼盼唱《長恨歌》,跳霓裳羽衣舞,故而留下深刻印象,並寫下「「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的詩句贈予張盼盼。

關盼盼守節後,張愔的族兄,亦昔日幕僚張仲素帶了三首關盼盼的詩,來見白居易。

白居易一看,哎呀,才女,詩寫得好啊,當即揮筆和詩。

據說和著和著,這詩就不對味了,開始暗示佳人既然守節多年,深閨空怨,為何不幹脆守節自裁呢?

於是和詩後,又寫附一首,並暗示「一朝身去不相隨」——既然你這麼痴情,咋沒跟著上天呢?

關盼盼收到和詩後,十分震驚,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回了一首絕筆詩後,關盼盼斷食數日而死,據說死前還寫了一句控訴,「兒童不識衝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至此,民間開始流傳起,白居易寫詩逼殺關盼盼的故事。

真相

比較離譜的是,這則民間故事至今還被當做歷史真事,刻在今天的燕子樓內。

那真相是什麼呢?

原來白居易的父親曾任徐州彭城縣令,後因戰亂,遷居宿州,所以白居易童年時代便在宿州渡過。

徐州和宿州有多近?今天的高鐵大約不到20分鐘的距離。

所以,白家在徐州一帶是有廣泛人脈的,在入仕長安前(29歲前),白居易自是徐州官場的常客。

也因此,白居易曾經見過關盼盼,不僅如此,白居易還頗得張愔父親張封建的賞識。

故而白居易看到張家豢養歌伎過多時,還曾寫詩勸諫過,這首詩後來卻成了逼殺「罪證」。

全詩如下:

感故張僕射諸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張氏父子中,張封建在世便已加封僕射,故而往來贈詩中,一直就只有張封建被稱為張僕射。

張家雖歷任徐州,但根基卻非在徐州人,所以張氏父子每每病重時都會請求還朝,結果父子兩人一個病死在徐州,一個病死在途中,也是叫人唏噓。

年少時的白居易,寫出「一朝身去不相隨」,恰恰是在寫,張氏還任後,又帶不走這些歌伎走,何苦浪費這麼多錢和心血?而且詩題是「感故張僕射諸妓」,說明這些府伎已是另有歸宿,所以白居易才有此善意調侃。

實際上,張愔還朝時,也確實沒有帶走關盼盼。

至於明朝文人腦洞大開,說關盼盼擅長唱白居易的《長恨歌》,這就更可笑了。

實際上,白居易的《長恨歌》成詩年間為元和初年,就是我們上文中提到張愔死的那年。

那個時候,關盼盼正燕子樓為張愔服喪,此後也未出燕子樓,所以根本不可能學唱《長恨歌》。

最關鍵的是,這個故事中,所謂「關盼盼寫的」三首詩,其實是張仲素寫的,這三首詩還收錄在《全唐詩》里。

張仲素本人是「思婦詩」大手,又特別擅長模仿女性口吻來寫詩,因此也就被明朝文人們張冠李戴了。

事實上,白居易本人在和詩後,又特地寫了一則序言,將關盼盼的義舉記了下來,從而讓這名女子青史垂名。

摘錄序言如下:

昨日,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余,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其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

繪之從武寧軍累年,頗知盼盼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洛陽),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

余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白居易在序言中提到張仲素(字繪之)新寫了詩,追問寫詩原因(「詰其由」),是為關盼盼所寫。

之後筆鋒一轉,說張仲素在武寧軍區多年(徐州一帶),所以對這件事的始末知道的很清楚(「頗知盼盼始末」),這完全是在肯定了張仲素所言的真實性。

再者,白居易的詩詞,多寫民間疾苦。在杭州就任時,對於自己的侍妾,怕自己去後無所依靠(可見侍妾真的不能帶回家),也是特地安排了去處,這樣的白居易,怎麼可能會寫詩逼殺關盼盼?

故事背後的時代心理

那麼,這則故事到了明朝後,為何會變成情節離奇的逼殺?

我們現在流行一句話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相當不正確,實際上「對於歷史的解讀」,才是在「打扮小姑娘」。

在明清,封建禮教已成了一種極端。

即使不看魯迅先生的文章,翻開地方志,一幕幕禮教逼殺也是觸目驚心。

諸如某村姑娘尚未過門,未婚夫病死,姑娘絕食將死,家人居然將其抬到大堂,供左右鄉鄰圍觀。

至於各地上報節婦,背後到底隱藏多少血腥真相,是個未知數。

故而,在那個時代,對此怪象深感無力的文人,便也只好在茫茫史料中,剪輯出這麼一則逼殺故事,曲折地表示反對。

那麼,反對有用么?

顯然沒用。

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風氣,自明到清,愈演愈烈,最終在魯迅先生筆下寫成了《祥林嫂》。

附錄詩:

張仲素《燕子樓三首》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人思悄然。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消已十年。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瑟玉蕭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和詩並序

徐州故張尚書(指張愔)有愛伎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姿,余為校書郎時,游徐泗間。張尚書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余以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歡而去,而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余,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其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武寧軍(唐代地方軍區之一,治徐州)累年,頗知盼盼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洛陽),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余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滿簾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卧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淚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唐詩鑒賞-杭州春望(白居易)
蔣勛講《長恨歌》:《妖貓傳》里白居易寫的是深情是涼薄?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