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秘魯解救野生動物 包括龜類企鵝和橙黃雀鵐等

秘魯解救野生動物 包括龜類企鵝和橙黃雀鵐等

當地時間2018年2月1日,秘魯國家森林及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在首都利馬拯救了一批私人非法持有的野生動物,包括龜類、洪堡企鵝和橙黃雀鵐等。

新華社圖

被解救出來的兩隻洪堡企鵝。野生動物保護人員捧著一隻橙黃雀鵐。

被關在籠子里的橙黃雀鵐生存環境惡劣,被發現時,有幾隻已經死在籠中。(來源:未來網)

相關新聞 從前門到景山曾是雨燕最大棲息地 如何救護城市中野生動物

北京這座城市,幾千年來一直生活著一種叫做樓燕的鳥類。北京是這個物種北京亞種的模式種產地,所以也是這個種鳥類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樓燕兩翅狹長呈鍵刀狀,尾巴呈叉狀,通體煙褐色無光澤,嘴短闊而平扁。主要以 飛行性昆蟲為食,在飛行中邊飛邊捕食,並常發出高頻的「肌一 」的聲咅。這種高頻鳴聲是其在高速飛行時進行的一種輔助性回聲定位。下雨時因為潮濕的空氣會凝結成微小的水珠粘在飛蟲的翅膀上,讓蟲子無法在高處飛行, 更有利於捕食,所以樓燕下雨都不會停歇,故又名雨燕。

雨燕屬於攀禽,四趾向前而腿弱,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難以像其它鳥和家燕那樣站立在地上或者抓取樹枝棲息,只能攀附在建築物或岩壁之上,依靠自然墜落式的滑翔,才能夠完成起飛,自然條件下雨燕一旦落地通常意味著永遠無法起飛,也意味著個體生命的終結。樓燕集群營巢繁殖,尤其偏好 營巢於高大的古建築物(如城門樓和箭樓)之上,所以民 間百姓通稱其「樓燕」。明朝時期北京再次大規模築城, 共修建20座城門樓和16座箭樓,加上大大小小的各種傳統建築,為雨燕提供了絕佳的棲息場所,因此在北京的寶塔、廟宇、宮殿的天花板、橫樑、城牆洞穴中都可以見到雨燕繁殖的身影。1974年,僅在故宮一處夏季就統計到410隻雨燕,2000年時數量只餘下64隻。北京市有關部門在2001年的調研發現北京的雨燕總計僅剩 3000 余只。隨後十年間的監測發現種群已下降到2000來只,種群規模難以恢復。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上千年的雨燕,瀕臨消失卻只用了短短几十年。

一直以來,雨燕早已成為北京這座古老城市人文景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人們提起古都風貌的時候,總會聯想起紅牆碧瓦上那一片片上下翻飛的矯捷身影,它甚至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起居之中,春燕銜泥的愉悅或者老燕哺雛的操勞,總在不經意間撩撥著人們的心弦。雨燕是屬於北京的一個符號。北京雨燕,也是極少數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動物之一。作為一種夏候鳥,雨燕把北京作為其最重要的繁殖地,每年有5個月的時間在北京養育後代。

從前門到景山的皇城區域,曾經是北京雨燕的最大棲息地。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專家趙欣如說,小時候路過正陽門,總能看見成片的雨燕在半空中繞著城樓飛翔,如同一片雲朵般密布。那時他在白塔寺附近上小學,校舍是一片大四合院,每個教室都有雨燕飛進飛出。「有時正上著課呢,雨燕就飛了進來,老師讓我們別去打擾它。」

如今北京城樓、牌樓廟宇、古塔等古建築所剩無幾,隨著舊城改造、房屋翻建、街景照明、高樓大廈和玻璃幕牆的普及,雨燕几乎無處安身,只有頤和園內還可見到些許。北京的許多公園又頻繁進行園區整治,對多年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破壞,文物單位為了維護市內剩餘的古建文物的周全,在屋檐下斗拱間隙前大量採用防雀網,意在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污染古建築造成腐蝕,這更使得雨燕無法重返原有的築巢場所進行繁殖。

在許多老北京人看來,建築是和棲息其中的雀鳥相伴相生的;一個真正的古都皇城,不應該是死氣沉沉的,如果沒有了雀鳥,古建築的文化價值似乎也打了些折扣。

據說在奧林匹克公園裡曾修了一個高 15到20 米的雨燕塔,其建造結構試圖模仿雨燕做窩的環境,吸引雨燕前來築巢。雨燕塔共有五層,每個層面是4面,每面有橫向8個巢、縱向14個巢,一共是2240個巢。可能是因為設計和定位上的疏漏與缺陷,至今只有麻雀入住,一隻雨燕都沒有進去過。

鏈接 如何救護城市中野生動物

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志明看來,北京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正在改善,北京城區對外開放的公園和街頭綠地使得全市植被率大幅攀升;從1993年開始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工作成效顯著,多條河道去污還清,水質達標,昔日的臭水河出現多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水生生物的出現可為水鳥提供部分食物,這些都為城市野生動物棲息提供了條件。

一方面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在增多,另一方面市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逐步在提高,如大雁在紫竹院公園產卵孵化,人們自發組織起來保護它們;潮白河冬季來了白鸛,人們為其提供食物;退休老人在自家陽台放置食物招待小鳥;居民在街道的樹上給鳥做巢;有一家庭為了在自家煙道築巢的鳥而不用抽油煙機等。但有時因為市民不懂生物學知識,在救助野生動物過程中反而對它們造成傷害,如幼鳥在進行飛行和捕食練習時有時因體力不支需要休息一下,被市民發現後,誤以為生病,將它們取回家中餵養或報告在關救護單位,這樣其實是剝奪了幼鳥的自由,干擾了它們的正常成長,這樣的鳥即使長大後放歸自然,也會因捕食和辨認同類的能力不足而遭到淘汰,還有的市民因對野生動物的自然食性不了解帶來的餵養不當,也會讓野生動物拒絕進食或患上消化道疾病。

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除刺蝟、孢子、果子狸、獾類等中小型獸類外,救護最多的就是鳥類,由於鳥類能夠飛翔,活動能力遠遠大於其它動物,這裡的工作人員經常接到因撞到玻璃幕牆而受傷的鳥,有的鳥在遷徙途中體力消耗過大、食物補充不足導致體弱等傷病,也有的是不法分子在候鳥遷徙高峰期非法捕獵而導致鳥類受傷。春夏季是鳥類的繁殖季節,由於城市中適合鳥類築巢繁殖的場所有限,有的鳥就把巢建在樓房或人流密集區,導致人們不經意破壞,使鳥類失去了哺育幼鳥的環境和條件,另外由於城市中覓食困難,很多鳥類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來餵食所有的幼鳥,鳥媽媽就會放棄餵養那些體弱病殘的幼鳥,把它們推出巢外任其飢餓而死,這也說明城市中野生動物生存的艱辛。

那麼市民應該如何救護幼鳥呢,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動物傷病的種類主要有:體弱、外傷、中毒和幼鳥。體弱和幼鳥救護成功的幾率較大,外傷要視其嚴重程度而定,如果鳥類的翅膀骨折或腿骨骨折,救護成功的幾率較低。一般市民送到救護中心的野生動物都沒有大的傷病,不需要進行治療,而只需給它們一個適宜的環境、充足的食物,它們就可以自行恢復,即使是受傷的野生動物,只要傷勢不是很嚴重,也可以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自我調理恢復,而真正傷病嚴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野生動物數量其實並不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發現最多的野生動物是一些幼鳥,如果幼鳥的羽毛長全了,而且沒有受傷,精神狀態尚可,就可以判斷這些幼鳥並不是孤兒,它們出現在附近的綠地草坪上,是在自由活動或是學習飛翔,不要打擾它們,它們的父母也許就在附近給它們覓食,父母回來就會把它們領走。如果有小孩子不小心撿到這樣的幼鳥,最好儘快將幼鳥放回發現的地點,或者放到發現地點附近的隱蔽場所。如果是猛禽幼鳥,最好放回原地,讓它們的父母領走,因為這類鳥屬於捕食類鳥類,最好跟父母長大,學習捕食技巧,人工飼養長大後,放生成功率不高。如果幼鳥的羽毛尚未長齊,特別是小型鳥類,如麻雀、雨燕等,最好將幼鳥放回到撿拾地點,因為即使送到救護中心,也是餵養不活的,它們主要靠父母吞咽反吐出來的食物或捕食昆蟲來餵養,人工飼料它們消化不了。

趣知道 總是在城市中遊盪 野生動物也聰明了

城市野生動物在城市生活久了似乎越來越聰明,有一則西方童話故事講的是城裡老鼠和鄉下老鼠的故事,城裡老鼠一番關於如何安全過馬路、如何在主人不注意時偷食、如何與貓鬥智斗勇的言論讓鄉下老鼠聽得目瞪口呆。科學家甚至發現,適應城市生活的鳥類種群越來越傾向於擁有更大的大腦,這或許會讓它們在對付變幻莫測的城市環境時更加得心應手。

城市的「熱島效應」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使得烏鴉這種依靠垃圾就可生存的鳥類開始增多,如日本城市裡的烏鴉從人類丟棄的垃圾中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數量大增甚至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東京在1995年有7000隻烏鴉, 到2002年已飆升到 2.1萬隻,很快又增至3.7萬隻以上。

北美地區,野生的郊狼在各個大中小城鎮的市區、郊區都有出現。或是因為飢餓,或是因為惡劣的寒冷天氣,它們誤打誤撞或者有意進入城市環境中尋找食物。

有的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被人類侵佔,被迫進入進入城市,如泰國曼谷市區內的公園裡,橫七豎八地盤踞著許多條巨蜥;有的是因為在城市可以輕易找到食物,如歐洲一些城市,紅隼盤旋在城市上空,在屋頂營巢。

現在很多鳥類,如家燕、樹麻雀和鶺鴒,都有了進城尋找行道樹過夜的習性,人工照明的普及,造成了白亮污染和人工白晝,但也給一些夜行性動物帶來了便利--在雲南昆明呈 貢剛剛開闢的大學城新校區里,便常有蝙蝠與普通夜鷹守候在校園裡的路燈旁,捕食那些被燈光吸引過來的昆蟲; 當繁殖季節到來時,普通夜鷹甚至會更為大膽地深入到其它居民小區,發出一連串機關槍式的求偶叫聲,在居民樓屋頂上劃定自己的繁殖領域,並徹夜不休地捍衛;流浪貓會窩在引擎蓋上,或鑽入車底,就為貪圖享受那一點點短暫的引擎餘熱。

不過,城市野生動物對人類也會造成危害 , 如鳥與飛機的「鳥撞」問題,尤其是大型鳥類對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安全構成威脅 。野生動物也是疾病的攜帶者,這些都是人們應該警惕的。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蔡文清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包哥選車 的精彩文章:

TAG:包哥選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