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養生關鍵詞有哪些

中醫養生關鍵詞有哪些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排 毒

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毒素表現形式。小孩子積熱、積食,青少年長痘痘,中年女性長斑,老年人大便乾等。

首先,最簡單的排毒方式就是睡眠。選擇睡子午覺,時間段在每天11時至13時之間。晚上12時需在睡眠的狀態,這時候身體是新陳代謝、新舊交替的階段,若不好好休息,人體的發動機就會出現異常,肝臟的代謝也會出現問題。其次,適當排汗。人體最大的器官就是皮膚,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毒素。有的人不愛動或不出汗,汗腺里的代謝產物排不出。正常的毛孔是一開一合,幫助皮膚的呼吸和毒素的排出,因此要適當做有氧運動。最後,合理飲食。多吃大白菜、胡蘿蔔、海帶等綠葉蔬菜,黑木耳、豆類、粗纖維食物和水果,保持體內微量元素、維生素的攝入,使大便正常排出。飲水可促進小便的排出,也是排毒的方法。

女性排毒要從肝著手。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男子以腎為先天。肝主疏泄,情志舒暢可以助肝疏泄,情志抑鬱則影響肝臟疏泄,所以,心情要平和。平時可以用茉莉花、代代花等泡茶,疏肝理氣。男性應酬多,飲酒、過量攝入海鮮、肉類、動物內臟等,且往往濕氣重,當濕、毒淤在一起時,不好祛除,可使用中藥調理。另外,也可以適當用刮痧、按摩來排毒。

潤 燥

主要表現為干,如皮膚干、眼睛乾澀、嘴巴干、鼻子干、大便干、便秘等。如果燥邪侵入肺衛,引發燥症,易出現乾咳無痰,嚴重的話,可能會咳血絲。另外,風燥引起的感冒,燥邪犯肺,出現咳嗽少痰、頭疼、嗓子干、口渴欲飲等,醫學上稱為秋燥綜合征,老年人多見。小孩秋天易出現燥熱感冒,流鼻血、大便乾等。

第一,保持空氣濕度,勤開窗通風,尤其是冬天,北方室內暖氣熱,濕度低,可以選用加濕器。第二,食用潤燥的食物,如鴨梨、冬果梨、百合、麥冬、銀耳、沙參、荸薺等。推薦百合銀耳梨皮湯,是潤燥的食療方。小孩子經常流鼻血,建議用百合、蘆根、白茅根燉水喝。還有的小孩子嘴角容易爛,嘴唇乾燥起皮,可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飲食上可食用雞蛋黃、動物肝臟、豆製品、新鮮果蔬等。燥引起肝陰不足,可用桑葉、菊花泡茶喝,也可喝蜂蜜水、綠茶等。燥邪嚴重的人群和中年女性多見的乾燥綜合征,需要前往醫院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補氣血

氣不足,表現為疲乏無力、氣短、頭暈、語聲低微、脈細弱等。血虛的癥狀為面色蒼白、頭暈、心慌、夢多等。女性血虛,會肝血不足,出現月經量少、皮膚干、脈細弱等。

氣不足,可選用黃芪、党參、人蔘、紅參等參類的中藥,推薦食療方烏雞黃芪當歸湯、四君子湯等。飲食上可吃些小米、紅棗、桂圓、粥類、穀類、雞湯等,都是補氣的好食物。養血可吃當歸、白芍、酸棗仁、阿膠等,阿膠滋膩,不能單獨吃,要配些健脾和胃的藥物,推薦四物湯、益氣養血口服液等。

去 火

所有的火都會導致口乾舌燥、大便乾燥。最常見的心火,表現為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嘴上潰瘍、長皰等;肝火表現為眼睛發紅、流眼淚、眼角屎多、結膜炎、兩側脅肋部脹痛等;胃火表現為口苦、口臭、牙疼等;肺熱表現為感冒後外感風熱、口鼻乾燥、咳吐黃痰等;腎多為虛火,表現為手足心發熱、晚上失眠、反覆口腔潰瘍等。

第一,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清熱瀉火。適當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綠豆、蓮子、芹菜、杏仁等。第二,管理情緒。情緒抑鬱可導致肝火,調暢心情很重要。第三,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類藥物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當然,不能長期服用,以防傷及脾胃的陽氣,引起脾胃虛寒。

滋 陰

口乾、皮膚干、想喝水咽不下去,腰膝酸軟,進一步發展,陽偏亢,產生虛火,表現為五心煩熱、急躁等,嚴重者心腎不交,出現失眠,舌紅少苔、津液少、脈細數。

養陰的食物可選擇百合、麥冬、沙參、鴨肉、西洋參、石斛、玉竹、海參等,水果可選吃梨、葡萄等。推薦沙參麥冬湯,也可用山萸肉、百合、生地黃燉湯喝。藥物選擇六味地黃丸,陰虛火旺者選用知柏地黃丸。

祛 濕

濕屬於陰邪,在人體中往下走,讓人感到沉重、睏倦、疲乏等。常見癥狀有頭昏、晨起噁心想吐、胸腹部悶脹、面色暗沉、尿少而黃、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粘馬桶、舌苔白膩等。

首先,飲食調理。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多吃。大魚大肉、油炸、寒涼的食物也要少吃。可以吃些化濕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山藥、芡實等。推薦冬瓜薏米湯、薏仁赤小豆湯等食療方,這些食物能化濕濁,建議搭配其他食物一同食用。如果濕氣特別重,可以選用連翹、佩蘭等中藥,脾氣虛嚴重,可適當用党參。濕盛引起的腹瀉,可以服用藿香正氣膠囊等其次,外用方法也可祛濕。艾灸可以祛濕,可用艾葉、溫膽湯等煎湯,水溫在37至40攝氏度左右,泡腳,有助於體內陽氣的恢復,幫助體內的濕氣外排。

(呂若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大笑、咳嗽、打噴嚏就漏尿 警惕盆底肌鬆弛
應對流感 中醫藥也有妙招

TAG:生活與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