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很無奈:火箭明明比中國先進 就是造不出洲際導彈

日本很無奈:火箭明明比中國先進 就是造不出洲際導彈

近日,日本鹿兒島內之浦發射場成功發射了一枚固體燃料火箭,將570千克重的高性能小型雷達衛星「ASNARO-2」送上了505千米高的太陽同步軌道。

同時,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也公布了這枚固體燃料火箭「Epsilon-3」的技術細節——它全長約為26米,直徑2.6米,全重達95.7噸,能將1500千克的載荷送上低軌道。

圖為攝影愛好者使用延時技術拍下的「Epsilon-3」升空場面。眾所周知,運載火箭技術作為民用航天的基礎,是名正言順的民用技術。

但很矛盾的是,能將衛星送上外層空間的民用運載火箭,其本質上也可以是一枚能將戰鬥部送到敵人頭頂的彈道導彈——蘇聯在1961年將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完成人類首次載人航天時所用的「東方號」火箭,其本質上就是R-7彈道導彈。

這一點幾乎放之四海而皆準。奠定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長征2號火箭系列,其基礎型長征-2A就源自於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二者不是「技術相通」的問題,而根本就是一回事。

圖為中國長征2號C型運載火箭。以長征2號A為例,其原型東風-5能將3900千克的彈頭送到12000千米外,而執行航天任務時則能將2500千克的載荷送上近地軌道。相比之下,日本新發射的固體燃料火箭「Epsilon-3」也擁有將1500千克載荷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換算下來,「Epsilon-3」是否也能算是一款射程達到,甚至超過一萬公里的固體洲際彈道導彈?

為此,有外國專家也稱「日本只需要不到一年,把衛星換成彈頭,就可以把『Epsilon-3』這樣的火箭改裝成洲際彈道導彈……」真的是這樣嗎?

圖為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刊載的日本運載火箭對比圖。左側的灰黑色火箭是前文提過的,將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的蘇聯R-7型運載火箭/彈道導彈,而即便是已經退役的H-2A型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投送能力也達到了12噸的水平,幾乎是長征2號A的五倍。

至於成熟程度,H-2A運載火箭絲毫不遜於長征2號系列——在共計37次發射中,36次取得了成功,僅有一次失敗。

而現役的H-2B火箭則更為先進,近地軌道投送能力達到了19噸——在世界現役的火箭當中,這一數字也不能算低了,須知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長征2號F,其近地軌道投送能力也僅僅只有8.4噸。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早就有這麼多運載能力較「Epsilon-3」更強的火箭,日本的彈道導彈能力究竟幾何?為什麼一直不見日本開發真正的彈道導彈?

圖為俄羅斯彈道導彈RSM-56(布拉瓦)發射後的路徑圖。和運載火箭不同,彈道導彈的載荷,也就是彈頭,最終是要從大氣層外的外層空間再度進入大氣層,最終以極高的速度(通常為十幾到幾十倍音速)划過大氣層,在近地高度引爆的。

而這個從外層空間回到地球表面的過程,有個專有名詞叫「再入」。而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彈道導彈的彈頭不僅需要在高速穩定運行,還要承受8000-10000攝氏度的高溫!而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金屬都無法長時間穩定存在,就連防熱金屬都會直接揮發。

圖為「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的再入段。為解決這一難題,美國提出的最新方案是使用了尼龍酚醛材質為基礎的耐熱底部塗層,而中國則是使用碳纖材料作為犧牲段,以降低再入彈頭表面的溫度。當然,包括耐熱技術和彈頭穩定控制技術在內,這些與彈道導彈有關的技術都是大國秘而不宣的最高機密,其難度要數倍於將載荷送上外層空間的運載火箭。

綜上所述,所謂日本能輕易將運載火箭改造為彈道導彈的說辭,實際上並不成立。(利刃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要塞陣地 的精彩文章:

機炮將徹底下崗!美國空軍計劃為F35裝備激光炮
美國白送越南一艘大船:它曾經擊沉過越南的漁船

TAG:要塞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