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釋文:沒有教育,只有對渴望學習的生命的回應

張釋文:沒有教育,只有對渴望學習的生命的回應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在零下三十度的長白山腳下,在春天第一縷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埃爾特「不亦悅乎人文通識課」正式開課,錢鋒老師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萬物啟蒙」。

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了。

在這一年裡,我們不停地摔跟頭,不停地艱難爬起來,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好在,「每個傷口都標誌著前進的一步」。

想起我的好友李朝占說過的一段話,每個創業者都是在與不確定性為伍,都是在不停的啪啪自己打臉中成長起來的。一年前的自己,自覺囊括了對教育最深刻的洞察,並提出了無比貼合的解決方案,所要做的就是立刻著手實施這個顛覆全世界教育的計劃,片刻的延誤都是對人類文明的犯罪。學生們需要做的,就是拿好紙和筆,打開埃爾特的線上課堂,記下課堂上老師的每一句話,然後把筆記本拿到學校拍在老師和校長的臉上,甩甩衣袖再也不用回學校了。埃爾特的課堂上,有學生需要的一切,最好的知識最好的內容,最好的講授方式,我們提供給學生的,一定都是學生最需要的。

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

這一年來,我認清了自己的無知,不再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說,我認為「教育」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教育」,只有「學習」。用我的朋友塗塗的話說:「教育,既不是教,也不是育,而是對每一個渴望學習的生命體的響應。」而且,這種回應,一不小心還會變成內部回聲式的自問自答。

是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對塗塗的這句話進行了「洗稿」。

我們曾經以體制內教育的反對者自居,今天,我們不再是某種教育的反對者,我們只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回應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

插一句話,這一年來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論壇,認識了很多在山區支教的老師,對他們的付出我非常欽佩。但是我也經常聽到老師們說出這樣的話:「留守兒童,缺乏父愛和母愛,我們這些在山區的老師,不僅僅是教書,還要當好孩子們的媽媽,很多孩子現在都不叫我老師而叫我媽媽……」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渾身不自在。我覺得,老師應該有自己的邊界和底線,如果我們希望讓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溫暖,那應該做的,要麼是讓他們的父母願意回到農村,讓凋敝的農村重新燃起炊煙,要麼在城市裡給他們公平的生存、學習、競爭的機會和空間,而不是感情泛濫到認為自己可以做別的孩子的媽媽。

尹建莉老師寫過一本很火的書,名字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不喜歡,看書名就感覺邏輯混亂,我們會說「好司機勝過好廚師」嗎?完全不同的角色和職能,如何能拿來對比。

如果說媽媽和老師有什麼最大的共同之處,那我認為,就是都要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回應,都要伴隨孩子的成長一起成長,甚至有時候需要加快腳步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MIT媒體實驗室」有一個項目組,名字叫「終身幼兒園」(著名的少兒編程工具SCRATCH就是「終身幼兒園」的產品)。終身幼兒園的Mitchel Resnicl教授,將自己三十多年來的經歷和心得,總結在了一本書里,書名也叫《終身幼兒園》。Resnick教授認為,現在的幼兒園越來越像「學校」了,越來越像「掃盲訓練營」了,這是錯誤的,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學校都應該越來越像幼兒園才對。因為環顧四周,我們得到的最好的學習體驗,其實來自於幼兒園階段。

在幼兒園,我們無論是用畫筆畫一幅畫,還是用積木搭一個城堡,我們的學習模式是:先有一個想法,然後通過創造把這個想法實現出來,然後把玩、實驗,之後再與同伴分享,得到反饋,進行反思,再對之前的想法進行完善—這是一種迭代式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創造性地學習螺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創造性思維對於個體成長和團隊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Resnick教授認為,理想中的未來,就是世界上充滿了「好玩又有創造力的人」。

而教師在這些情境中不再扮演信息傳遞者的角色,而是催化劑、顧問、同伴,幫助孩子更好的進入到學習過程中去。Resnick說: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模糊老師和學生的邊界,老師可以成為學生,學生也可以成為老師。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讓老師教得更好,而是如何營造合適的環境,讓學習者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是的,知識結構不是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自我構建的,作為教育者,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成為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前段時間,《奇蹟男孩》在中國上映的時候,我有幸參加了電影的首映,和所有人一樣,我被電影里整個社會、整個體系所傳遞出的善意深深打動。但感動之餘,我不禁在想一個問題,小奧吉因為相貌和普通人差異很大,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被關愛,被傾注更多的關注。但其實每個人的臉,無論是美是丑,無論是埃及豔后還是卡西莫多、是奧黛麗赫本還是奧吉,其實都有著完全相同的組成部分和幾乎一模一樣的空間排布,也就是說,所有人的臉,在空間拓撲關係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拓撲結構的位置、形狀、顏色上有細微的差別。就是這一點點細微的差別,讓我們每個人的長相如此的不同。

但是,我們每個獨立個體的內心世界,不要說拓撲關係了,連基本元素、基本結構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對外表的細微差異可以如此寬容,對更根源的差異卻缺乏尊重,我們認為可以用同樣的標準和尺度來衡量如此不同的獨立個體,我們認為可以用同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內心世界完全不同的人, 可以把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標準化」,這是多麼荒謬的邏輯。

埃爾特想做的事情,就是去認真回應每一個渴望學習的生命。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任何知識,都能以某種方式,讓任何年齡段的孩子掌握。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成為他們學習的環境,提供更合適的工具,讓他們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的學習者,即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世界重啟,他們也面無懼色,有重新開始的勇氣和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埃爾特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葉森:NIKE、APPLE、百事可樂、IBM……居然都和他有關!

TAG:埃爾特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