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沙漠深處的鯨魚墳場——鯨魚谷

沙漠深處的鯨魚墳場——鯨魚谷

這裡地處非洲大陸的沙漠深處

卻遍布海洋霸主——鯨魚的骨骼化石

(龍王鯨骨骼化石)

這裡終年少雨

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

每年只有幾英寸的雨水,

卻被認為出露始新世的

(距今約5300萬年~3650萬年)

海洋地層單元。

(鯨魚谷的落日——長期的流水與風的侵蝕,形成了特有的地貌)

這裡就是著名的鯨魚墳場

——鯨魚谷

鯨魚谷地處埃及法尤姆省,

位於開羅西南部約150公里之外的沙漠深處。

鯨魚谷阿拉伯語為???? ????????,

英文譯文為Wadi Al-Hitan,

Wadi是「河谷」的意思,

「Hitan」是鯨魚的複數,

形容這裡當時鯨魚的數量之多。

(鯨魚谷地理位置)

鯨魚谷的發現與科研探索

1902年,

一群地質學家牽著駱駝

走到了埃及西部沙漠中的一個山谷。

山谷內一片荒涼,

在數英里之內沒有一滴水源。

長久持續的強風好像一個藝術家,

將砂岩石雕刻成多種多樣的形狀,

夜晚的月光如水一般清亮。

(山谷中的風蝕地貌)

在這個炎熱、美麗的山谷里,

地質學家們發現了數不清的

鯨魚骨骼化石,

一些骨骼長達15米。

(鯨魚骨骼化石)

經過測定後,

這些鯨魚化石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三千七百萬年

(37Ma)前,

當時的海洋覆蓋了整個埃及北部。

地質學家興奮之餘,

僅僅將鯨魚化石作為限定

地質演化的證據,

並沒有意識到

這些鯨魚骨骼化石對於

地質演化外的意義。

再加上當時進入鯨魚谷路途遙遠艱辛,

在發現之後的80餘年中,

鯨魚谷基本都處於被遺棄狀態。

(在四輪交通工具廣泛使用之前,深入鯨魚谷異常艱難且危險)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

隨著交通工具的進展以及科研事業

逐漸被政府重視,

新的一批科學家又一次深入鯨魚谷。

事實證明,

這些最先發現於20世紀初

的鯨魚標本,

將為解決生物進化史中

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提供線索:

鯨魚是如何出現在海洋中的?

長期以來,

相關專家一直認為,

鯨魚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是具有四肢的哺乳動物,

之後又慢慢地返回到海洋環境,

四肢也在長時間的海洋

生活中慢慢退化。

然而卻少有相關的化石

能夠清晰記錄鯨魚演化的相關記錄。

(鯨魚陸上祖先之一的走鯨及其骨骼化石——可見尚未退化的四肢)

而鯨魚谷中種類繁多的鯨魚骨骼化石,

為鯨魚四肢的逐漸退化提供了

堅實的證據。

密歇根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格林尼奇(Philip Gingerich)於1989年

在Wadi Hitan(「鯨之谷」)工作時,

在數百頭鯨魚化石中,

找到很多腿部與膝蓋化石,

為建立鯨魚從陸地到海洋的

連續演化過程

提供了支撐。

鯨魚谷的化石展現了

鯨後鰭退化最後階段的原始狀態。

這些鯨魚儘管在頭骨和牙齒結構方面

保持了原始面貌,

但仍顯示了現代鯨典型的

流線型身體形態。

再加上該遺址的其他類型化石,

使人們完全可能重建當時的

環境和生態。

(鯨魚頭骨化石特寫)

在地球上所有人類已經探索過的地方,

沒有其他任何一處遺址,

可以在鯨魚化石的數量、

集中程度以及質量方面比肩鯨魚谷。

自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考察以來,

一批批相關古生物學家

深入鯨魚谷進行科學考察,

並發表了一系列開拓性的論文,

使得人們不僅僅能夠

精確地釐定鯨魚的演化史,

更能夠從側面對哺乳動物

乃至人類的演化史有所借鑒與突破。

鯨魚谷現狀—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鯨魚谷屬於拉楊谷保護區,

2005年07月被認為

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

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

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

具有意義的地形學或地文學特色等的

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以及特殊的美景。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世界文化和自然保護遺產」,

這也成為埃及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鯨魚谷內的特殊風蝕地貌)

近年來,

隨著鯨魚谷的聲名大噪,

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想要來探訪這沙漠深處的鯨魚墳場。

(露營在鯨魚谷的遊客)

(鯨魚中的王者——龍王鯨化石)

在距離「鯨魚谷」露天地質博物館不遠的

拉岩自然保護區,

臨近加倫湖的湖區,

形成一些瀑布與沙漠綠洲,

水邊草木青翠,

與遠處茫茫沙漠形成鮮明對比。

(綠洲與旁邊的沙漠對比鮮明)

正如筆者以前所提及,

地質運動雖然漫長,

卻總是給我們留下蛛絲馬跡,

使得我們能夠溯源而上,

逐步探明地球與其上生活的

生命的演化史。

雖然鯨魚谷的發現僅僅是

地球演化史中的冰山一角,

卻在地質人渴望真正了解

我們腳下地球的征途中,

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部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與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網站)

參考文獻:

1. Domning D P, Gingerich P D. Protosiren smithae, new species (Mammalia, Sirenia), from the late middle Eocene of Wadi Hitan, Egypt[J]. 1994.

2. Gingerich P D, Uhen M D. Ancalecetus simonsi, a new dorudontine archaeocete (Mammalia, Cetacea) from the early late Eocene of Wadi Hitan, Egypt[J]. 1996.

3. Strougo A, Faris M, Abul-Nasr R A, et al.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through the middle to late Eocene transition at Wadi Hitan, Fayum Province, Egypt[J]. 2013.

美術編輯:趙亞楠

校       對:黃志偉

作者:宋帥華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518萬 14歲是分水嶺
田間的這座雙龍石拱橋帶你走進母魯打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