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毅德:淺談濕熱眩暈證臨床體會

周毅德:淺談濕熱眩暈證臨床體會

導語:大家好,今天我將討論一下有關濕熱眩暈臨床的一點體會。為什麼選擇這麼一個題目呢,因為這個內科的濕熱病證比較常見,臨床上,我們見到了很多濕熱病證,治療起來比較棘手。

接下來,主要談談兩部分的體會,一部分是有關內科濕熱病證的臨床治療常用的方法;另一部分是分享眩暈病例,以及治療之後的一些臨床體會。

臨床治療常用的方法

內科的濕熱病證不同於外感濕熱,即我們常說的「濕溫」。內科濕熱病證的典型病例可見於臨床各科,很多都屬於中醫臨床的一些疑難病症。內科濕熱病證大部分,都是由於最初發病之後,由於醫者失治和誤治致使病邪深入行程,而逐漸形成的病或者證候。

在臨床上我們見到的濕熱病證有很多。例如:濕熱郁證發熱、濕熱咳嗽、濕熱引起的自汗和盜汗、濕熱眩暈(今天我們講的病例)、濕熱胸痹、濕熱上擾引起的不寐(即失眠)、濕熱痹證、濕熱痿證等等。

很多內科的濕熱病證中,大多都具有寒熱虛實錯雜的特點。癥狀矛盾複雜多變、病程纏綿、治療較棘手。我們通過臨床觀察一些有關濕熱的病例,總結了以下幾種常用的治療方法。

1、健脾化濕

濕熱病證的中心在於脾氣虛弱。張錫純曾說過,脾氣虛弱,內而生濕,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而化熱,稱為濕熱。

我們從臨床中也觀察到脾胃不健是形成濕熱的重要原因。所以說健脾是去除濕熱的重要手段,脾氣健旺,濕邪易除,濕熱得清。而健脾化濕是濕熱病證治療的關鍵,我們常用一些健脾的藥物。比如山藥,白朮,茯苓,薏苡仁,扁豆等等,化濕如我們常選用的藿香,佩蘭,車前子等等。

2、剛柔相濟

脾臟是喜剛燥,胃是喜柔潤。剛,指的是健脾燥濕,柔,指的是養胃生津。一般來說,濕熱病,濕困脾臟,脾失運化,胃被邪阻,失於柔潤,濕熱久居,化燥傷津,臨床上表現為膩苔。

濕熱病患者的舌苔多為膩苔,但是和一般膩苔不一樣的是,舌中會見到紅赤的,剝離樣的舌質。有很多患者還伴有嘔吐,泄瀉等脾濕胃燥的一些臨床癥狀。

剛柔相濟,我們在臨床選擇藥物的時候,一般是健脾化濕和養胃生津的藥物同時使用。常用的党參,茯苓,半夏,白朮,麥冬,石斛,玉竹,生梨汁,西瓜汁,甘蔗汁,生地汁等等。臨床使用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選用剛燥藥物不宜過分的燥烈,選用柔軟的藥物也不能過分滋膩。

3、升降通用

脾升得健,胃降則和,濕熱困阻,脾胃受困,升降失司,氣機得不到宣暢,治療起來,我們應該以升降中焦為核心的治療方法。

升降通用的意義在於宣暢氣機,濕熱壅中,納谷獃滯,就會導致患者出現頭蒙不清,倦怠乏力,肢體困重。所以我們選擇芳香化濁的藥物。常用的藥物如升麻,柴胡,藿香,佩蘭,蔻仁,豆卷,薄荷,枳實,杏仁,厚朴,薏苡仁等等。

4、兼治痰瘀

痰濁和瘀血是濕熱最容易兼夾的病理因素。濕熱內蘊,氣化失司,正氣得不到宣布,氣機不暢,就容易導致津液凝聚而生痰。氣血受阻而成瘀,就形成了濕熱兼痰瘀的臨床證候。另一方面,濕熱如果蘊於體內,化而為熱,熱鬱血脈也可以形成瘀血。《金匱要略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曾經說過:「熱之所過,血為凝滯」。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當中也提到過血受熱則煎熬成塊,因此,臨床的濕熱夾痰、夾瘀都表現出一些疑難怪病,這就是我們臨床常說的怪病多痰濕,難症多有瘀血。所以治療起來,臨床治療上,要兼治痰瘀,我們臨床選擇藥物如蒼朮,香附,牡丹皮,白芥子,竹瀝,瓜蔞,赤芍,鬱金,蟲類藥物如水蛭,僵蠶,全蠍等。

5、通常達變

常與變的是辨證關係。濕熱病在發病過程中病變是複雜的,治療起來也需要通常達變,靈活的掌握臨床的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如清熱利濕,芳香化濕,淡滲利濕,健脾化濕等等,這屬於常規的治療方法。

那麼濕熱病的特殊治療方法,除了這些常規治法之外,還有一些我們就稱之為一些變治法。舉兩個小例子:

一個是清宣開提法。清宣開提法在通常達變的治療方法中,是用的一種巧勁,濕熱病,調理升降的變通法之中,濕熱瘀滯,臨床見小便澀滯不暢,故以通利小便,我們稱之為暢法,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從開提肺氣著手,就是臨床經常說的提壺揭蓋法,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清代的薛生白,濕熱內阻,肺胃不和,嘔吐不止,使用蘇連飲,黃連1-1.2克,蘇葉用到0.6-0.9克,就二三分清宣氣機,達到止嘔的目的。

在臨床上治療濕熱病,遇到這一類濕滯瘀滯,小便澀少不暢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用些浮萍,蘇葉,瓜蔞等清宣肺氣,達到利小便的目的,這也是我們說的提壺揭蓋法的一種臨床使用。

另一個我們稱之養陰除濕,濕熱病使用利濕清熱,臨床上忌滋膩,但濕熱日久,有化燥傷陰的情況下,那我們通常也採用養陰清熱與利濕同用,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選擇用藥的時候,我們一般會選擇養陰清熱而又不太滋膩的藥品,比如說玉竹,蘆根,西瓜汁,元參,生地,女貞子。

選用利濕藥物的時候,需要注意化氣利濕還不傷陰的藥品,比如說車前子,香櫞皮,通草,生薏苡仁等等。

以上的是內科濕熱病證,我們臨床常用的五種治療方法。接下來呢,咱們談一談濕熱眩暈證的病例。

眩暈病例

這是2015年的一個病例。這個病人是當地政法委的一個幹部。當時他找我們去會診的時候,在市級三甲醫院神經內科已經住了接近兩個月了,癥狀一直非常典型,頭暈的非常厲害,一直在神經內科住著,醫生給他按照美尼爾氏綜合症治療。

案例解讀

我去看的時候,這個病人是自己坐不了,不用說站了,需要兩個人扶著,其有幾個典型的臨床癥狀,一是不敢睜眼,羞明;二是汗多而黏,望診發現這個患者整個身體,就像剛從水裡面撈出來的那種感覺。

他的愛人給我講,他出汗較多,很黏。他說了一個例子,在這次發病之前,有的時候在夏天出汗之後,光著上身的話,電視機的遙控器可以黏到前胸,能黏住不掉,汗衫背心等有黃染。他第二個臨床特點,就是大小便比較困難,小便量少黃赤,大便質黏難解,非常黏而不是干導致的便秘。舌診見舌體腫大,苔水滑,當時去的時候,我看病案記錄當中寫的是黃白相間的一種膩苔。

當時因為患者的眩暈,我們首先考慮腦血管的問題,頸椎的核磁共振已經排除了,不是腦血管的問題。那時我們是給他中醫診斷為眩暈,中醫證候,屬濕熱眩暈,濕熱上蒸,飲濁上犯一類。所以一開始給他用的是芳香宣化清熱利濕法。一共是治療了三次四次,四診時,患者的癥狀完全消失,但因入院時一些指標異常,患者及家屬要求,以水丸調理。

後來就給這個患者配了一個療程的水丸,大概四十五天左右。複查的指標(見下圖),患者到現在眩暈未複發,治療效果比較不錯。

分享心得

下面我想談一下這個病例的一點體會。關於濕熱眩暈,我們從臨床觀察到也屬於虛實夾雜的證候,濕熱內蘊,久致傷脾,造成脾虛,氣化失運,氣血的生化不足,肝腎虛弱。再一個就是久濕生痰,痰郁化火,火熱動而生風,濕熱痰火蘊結,形成邪實。

所以這個眩暈的患者本虛,即脾虛是關鍵,標實,即濕邪是關鍵。我們治療的話,一方面芳香行脾,化濕清熱為主,選用的方子,是以三仁湯,藿朴夏苓湯加減。

這個患者首診的方子當中,澤瀉量比較大,那麼為什麼用這麼大量的澤瀉?考慮三焦是水濕的通路,澤瀉,是臨床利濕清宣的一種非常好的藥物。《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本草綱目》有記載澤瀉是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濕,氣味具備,脾胃濕熱,目昏耳鳴,澤瀉滲能祛濕。

而他屬於濕熱上蒸,飲濁上犯,在神經內科住院期間,又大量長時間的輸注液體,所以說增加了他的體內濕氣,而且小便也不好,邪無出路,然後就出現了頭暈目眩,身重如泥。

首診治療以芳香化濁,滲濕升清,這個藥用了之後,頭暈就減輕的非常明顯,去了一半還要多。但是,這個患者小便還是比較困難,所以說,二診的時候我就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把丸劑改成湯劑,然後和小半夏湯治療。利小便,和胃降逆,服藥後,效果也比較顯著。

最後談一下水丸中的神曲,為什麼要使用六神曲呢?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因為之前,有跟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還有其他的一些慢性病患者,他們這個最終的療效穩定之後都給他們配一些水丸服三個月或半年。那麼很多患者在服用水丸之後不消化,有典型的幾個患者,晚上吃的水丸,第二天排出的大便里就有水丸。

後來在學習張志遠張老師的經驗(已故的國醫大師,也是我們中醫學院的老先生),看他的一些著作的時候,發現神曲性溫,健胃增食,去除積滯,而且,他有催動消化的作用。

所以我們就試著在補益氣血,調和陰陽臟腑的水丸方子中加六神曲,一般在六十克到七十克左右,能夠起到促進藥物的吸收。全方守而不走,尤其起到開,消,通,散和降的動力作用,也可以保住患者的食慾,有利於藥物的吸收,配上六神曲之後的水丸,就沒有再出現不消化的現象。

由於時間關係就談這麼多,濕熱病證,應該說,是我們在臨床各個專業科室都會見到的,而且很多臨床的內科的濕熱病證,都屬於臨床現代醫學的一些疑難病症。這個病也好,這個證也好,臨床表現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所以,我們在臨床遣方用藥方面,多從濕熱,或者瘀血考慮,以期提高臨床療效。

主講人簡介:周毅德教授

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從業學習工作期間先後師承於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科技部「973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教授;國醫大師尚德俊教授學習至今。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及相關疾病;周圍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內科難治病;老年慢性代謝性疾病;婦科月經病、帶下病及產後雜病;良、惡性腫瘤病的中醫藥精準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新醫鑒 的精彩文章:

仝小林教授四焦辨治之(四)下焦

TAG:維新醫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