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十多分就好?一線教師的主張會不會毀了高曉松們的「哈佛夢?

八十多分就好?一線教師的主張會不會毀了高曉松們的「哈佛夢?

2018年第十一期(總第186期)

前一段時間,確切說是放寒假前,期末考試周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公眾號文章《狂熱追求高分既是病態,也是無知;我主張平時考試八十多分就好》。文章發出後,轉發的公眾號甚多。我自己也把它轉發到我的其他幾個自媒體上去了。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樣的留言:

應該說,這樣的留言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因為我在一線看到了太多的關於分數的焦慮,老師、學生、還有家長,統統都焦慮。不焦慮才不正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這樣的主張就顯得尤其另類。

意料之外,是居然會有人認定這是一碗毒雞湯,是毒藥,甚至要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層面。覺得我這樣說要麼我本人就是學渣一枚,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要麼就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上學的時候不是學神、也不是學霸,但也算不上學渣,只是中等偏上的「學庸」,平平常常而已。作為一線老師,寫這樣的文章也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只是就所見所聞做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原本懶得去進一步解釋,覺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再大聲音也不可能喚醒裝睡的人。何況這些人基本上沒有讀明白我的文章呢。

放寒假後,我又看到了一些諸如老師自殺,學生跳樓以及高曉松曬哈佛研究員證件等新聞,又有所感,覺得有必要接著這篇文章再來深入地說一說。

原文我在起標題時,很動了一番腦筋,不是為了標題黨,而是為了讓標題更嚴謹,更能概括我的文章所要說的意思。於是,我特別選擇了「狂熱」作為「追求高分」的限定語,也在「考試」前面用「平時」做了限定語。

在這樣的限定之下,我列舉了「狂熱追求高分」有四點危害:

1.任何考試,都有其巨大的局限,都只能考出部分能力。

2. 消耗過多時間和精力去追高分,是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

3. 已知內容的低水平重複,會嚴重磨蝕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4.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一定程度上是很低端的事

為了防止對我的說法產生誤解,我在每一個小標題下面,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饒是如此,我依然擔心有人偏激地理解我的文章。

於是我接下來特彆強調說:「不要往另外一個極端理解,不要誤以為我說不要狂熱地追高分,就是在倡導60分萬歲。」

然後我解說了為什麼60分萬歲不行,為什麼至少要八十分以上。再接下來,我還給出了這樣一些建議,把節約下來的時間和精力該用在哪裡。

1.精讀一本或者幾本真正的經典。

2.儘可能有意識地不斷擴展你的視野和能力。

3.在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做深入鑽研。

4.掌握一兩項可以一輩子受益的體育運動技能。

同樣,我在每一個小標題下面,也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說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建議。

最後,我還說了「平時的考試不狂熱的追求高分,是不是意味著中、高考就得不到高分」這個問題,限於篇幅,在那篇文章中沒有展開來說。但這方面也有我的相關的觀察與實踐,可以參看《論「死揪」與「研究」》這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這樣說:

「願每個人,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老師,都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思索一下當前教育領域中狂熱追求高分的嚴重危害。為自己,也為孩子的人生獲得更好的發展,點燃一把思想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這篇文章,也很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思考的隊伍。但就在這希望的同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

中新網1月29日電:四川省巴中縣某中學劉姓老師疑因工作壓力大跳樓自殺身亡。

我的一位同行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章中說:

「他教的班這次考試不理想,他昨晚一夜未眠。」據知情人稱,劉某疑因工作壓力大而跳樓自殺。

這位老師的自殺,不是我的同行中的第一個,也一定不是最後一個。我們當然不能把工作壓力過大認定為是老師自殺的唯一因素。但是,在「分數就是硬道理」的社會大環境下,這種「唯分數論英雄」所造成的壓力,也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如果稍稍關注一下網上的新聞,就會發現,在每年的寒暑假放假或開學的那幾天,常常是中小學生自殺新聞發生的高峰時段。

那麼多人的生命,換不來一個全社會關於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與討論。似乎每個人都覺得那個當事人不可能是他自己,也不可能是他的孩子或者他的學生。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學生自殺,誰是真兇?》,來討論相關的問題。但很遺憾,人微言輕,能影響到的只是極少數。饒是極少數,我也依然要寫,因為我覺得這是涉及到對教育目的思考的關鍵問題。

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名校。當然,「名校情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或許,這也是狂熱追求高分的根源所在。

最近,那位說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高曉松曬出了他去哈佛做研究員的微博。

他表示:要在哈佛認真做點研究,努力做一個較好的知識分子。

雖然,很快就有人扒皮說:

根據哈佛大學官網的資料,被任命「Associate」職位的人是沒有酬勞的,通常在其他公司或大學有一份全職工作。

1.擁有學士或更高的學位。

2.在其他公司或大學有一份全職工作。

3.沒有薪水。

4.不會被認為是哈佛的員工,因此也不享受哈佛的員工福利。

5.最少在這個崗位工作3個月。

6.這個崗位可以延期,但每5年要接受院長審查。

總之,「研究員」不是哈佛的員工。

但即使這是一個事實,也並不能阻擋大眾對高曉松這位曾經的清華學霸的羨慕與敬仰之情。甚至會有很多人覺得高曉松一定是經過了嚴苛的考試,然後拿到了極高的分數,才獲准進入哈佛大學的。

其實,不妨了解一下高曉松的相關經歷,看看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什麼?我的公眾號不是娛樂八卦,所以,這裡就不一一引用了。有興趣的隨時可以在網上查到。

把時間轉回到上世紀前半葉,我們看看那個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的錢學森經歷了怎樣的中學時代:

1923年至1929年,錢學森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曾不止一次地對人說:「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兩個高潮,一個是在師大附中的六年,一個是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

那是一段令錢學森最難忘的青春歲月:每天中午吃了飯,大家在教室里討論各種感興趣的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化學……不怕考試,不死記書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學校形成的考試風氣與今天迥然不同:臨考前從不緊張備考,絕不因明天要考試而加班加點背誦課本。「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記憶。不論什麼時候考,怎麼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七八十分,在今天,基本上在很多學校都要被認為是學渣,是要被家長老師嚴厲批評的對象,也是學霸學神們鄙視的對象。但是,這影響了錢先生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了嗎?

或者換一個思路來說,如果錢先生當年也像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那樣,一門心思地為求得高分刷題再刷題,那還會取得他那樣的驚人的成就嗎?

誠然,分數對中高考很關鍵,是名校的敲門磚。但是我們稍有常識也應該知道,那些名校,尤其是世界級名校,不僅僅看考試的分數,還有面試,要考查一個學生方方面面的綜合素質。而這種綜合的素質是狂熱追求高分能夠得到的嗎?

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科,是不是考到八十多分就可以,是一個可以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問題。但是,我想,狂熱追求高分是一種病態,會帶來無窮的危害,我想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是主張平時考試八十多分就好,就會毀了高曉松們的「哈佛夢」,而是過分機械刷題,狂熱追求高分,強烈透支學習興趣會毀了他們的名校夢。

不但會毀了他們的名校夢,更大的可能是即使是上了名校,學習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和願望已經被毀掉了。現在博士都讀完了,但接下來再也不肯拿起書本的人還少嗎?

某年霧霾天,本來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橙色預警,就應該減少戶外活動,體育課等戶外課程就應該停止。但我看到還有學生在操場上拼了命地練習長跑。問是怎麼回事,原來過一段時間要體育中考了,所以需要抓緊一切時間練習,這不僅僅是老師要求的,也是他們自願的。

霧霾不是毒藥,不會立刻致命。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那個看不見的傷害,遠不如這個短期的分數重要吧。

如果非要說我主張的這個平時考試八十多分,就是一碗毒雞湯,那麼好吧,這碗毒雞湯,我就先干為敬了。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轉載,請尊重著作權,標明作者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寒說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水寒說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