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道路,與世長辭。也許在這個時代,「大師」是個讓人不得不謹慎使用的辭彙,但稱饒宗頤先生為大師,沒有人會覺得突兀。

饒宗頤,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其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他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他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季羨林說他是「心目中的大師」;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我的家學

文 | 饒宗頤

01、家學是做學問的方便法門

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家人很會做生意,積攢了大量的錢財。家庭條件非常好,可以玩的東西很多,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二歲時因病去世,從此我跟祖母住在一起。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

一是家裡訓練我寫詩、填詞,

還有寫駢文、散文;

二是寫字畫畫;

三是目錄學;

四是儒、釋、道;

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除了家學,少年時對我影響很深的還有兩個人:一是孫詒讓,另一個是顧炎武。我治甲骨文的動機來自孫氏,他是我學問最早也是恆久的指路人;而我肯鑽進去,肯走艱辛的學術之路,顧氏對我的影響最大。

我認為,家學是做學問的方便法門。要做成學問,「開竅」十分重要,要讓小孩心裡天地寬廣,讓他們充滿幻想,營造自己的世界,同時要注意引導他們少走彎路。

02、「宗頤」名說,「選堂」字說

父親為我取名「宗頤」,是期望我師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頤。因緣巧合,後來在山西華嚴寺、日本大德寺均有過一主持叫「宗頤」,我想或許他們就是我的前身。至於「選堂」,主要是我讀書喜歡《文選》,繪畫喜歡錢選,還有道教的創世紀遺說「選擢種民留伏羲」里講到「選民」,也是對我的一個發現作個紀念。

我作書畫和題詞,落款最常見的用號是「選堂」,有時也用父親為我起的這個名——宗頤。我的兄弟排宗字輩,我二弟名叫宗械,為什麼叫宗械,因中國宋朝有位理學家叫張械,父親希望二弟能師其見識高,踐履實。除了乳名之外,我還有兩個大家少知的別號,一個叫伯濂,一個叫伯子。濂是濂溪的濂字,父親是希望我像周敦頤一樣;伯是大,我是長子,所以叫伯子,我作的書畫曾題饒伯子。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03、治學格局應開闊軒昂

我看了王國維(靜安)的書受到他的影響。我從他的治學規模與識見中,懂得治學的格局應該是開闊軒昂的。只有這樣才使學問做得圓融、有通識,才能開拓學術之區,補前修之未逮。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有一位印度人,印度漢學家白春暉的父親白老教授。在印度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90歲了,他治學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動。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裡面每個概念都窮追到底,追到源頭,給人非常透徹的感覺。後來我做學問也這樣「溯源」不已,然後再「緣流」而下。

我11歲時寫了《後封神榜》,很可惜這本書不知散落何處,至今還沒辦法找到。我七八歲時讀《封神榜》,最引我入勝的是一個「神」的問題,這樣我就寫了一部小說叫《後封神榜》。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04、學問起步於編著鄉邦文獻

我自少年時代就留心鄉邦文獻,弱冠嘗著手輯《韓山志》,訪耆老,征遺文,連類及之,又為潮州廣濟橋撰志,以一橋之細,勒成志書,其例罕觀,而廣濟橋以浮舟作「活動橋」,成為橋樑史上之特例,茅以升先生評定該橋為全國五大古橋之一。1936年前後,我考證廣濟橋史料,成《廣濟橋志》,刊於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語言文學專刊上,所撰《韓山志》,惜稿已軼。

16歲編撰父親未完成的《潮州藝文志》,使其成為潮州歷代文獻的里程碑著作。

18歲完成該志的續寫,因《潮州藝文志》見重士林。

19歲時受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治古代地理即植基於此時。

我父親饒寶璇,又名饒鍔,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學院,曾任《南粵報》主筆,也是南社4成員之一。他平生致力考據之學,一生殫精竭力,集鄉先哲遺籍,上溯唐宋,下迄清季,凡所搜括,不下千種,迨至纂輯《清人別集》,竟以勞而致疾。彌留時,深以屬稿未成為憾。他對平生著作俱不之惜,而獨倦倦《潮州藝文志》。父親為的是表彰先賢,故十分心切。我經過三年時間的奮心尋檢,對全書20卷訂訛補遺,終於補訂成編。初刊於《嶺南學報》1935年的第四卷和1936年的第五、六卷。

在我成長過程中,有一位叫王韓的老師對我影響較大。我上中學第一年時,他是我的老師。他原名是思愈,意思是學韓愈。他原來是反對佛教的,後來日本密宗大僧「權田雷斧」給他灌頂,他開始參修佛法,成為佛法大師,稱王弘願。他家裡購有一部小印刷機,他自己的講道很快就能印出來,這可以說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香港的佛教受他影響很深。

從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嘯樓讀書,家藏十萬部書,我究竟讀了多少,現在無法想起。這樣一來,上正規學校反成為「副業」,我總覺得學校里老師講的,我早已知道。還有我喜歡無拘無束的學習環境,家學正適應我的學習特點,不上學也變成順其自然之事,父親也同意了。但是,我的古文老師王慕韓有一個主張對我影響極大,就是做古文要從韓文入手,先應其大,養足其氣,然後由韓入古文,化百鍊鋼為繞指柔,這是作文正途。

饒宗頤先生語錄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一、談處事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萬古不磨,就是不朽,在無限之中,不是短暫的,是萬古,在長遠時間中間,在無限之中,以有限的人在無限之中存在的一種精神;中流自在心,中流多逆折,忽然興起波浪,要處變不驚。

世事消長很平常,心不受羈絆。不受世事的羈絆懷著一顆永遠向上的心去等待著屬於自己的未來,懷揣一顆平常心,不困擾自己的內心。

二、談寂寞

佛家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視為行雲流水,心無掛礙。滄桑變動很平常,不獨我們饒家。

「心無掛礙的好處,人於寂寞處,養成孤獨,否則時間不夠用,集中精力做事」這個心,是毫無掛礙,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有,了無掛礙。心且不有,掛礙何依?苦厄安在?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三、談交際

交際應酬,社會名流是另一種生活。交際,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應酬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交際應酬在社會上已經很多見了,偏於一種生活,而不單單是一件應付的事情,「西方學者與我們的觀點有很大差異,他們不信書上說法,要見地下實物才相信,文化異同的原因驅使我不斷追求」。

對於世上很多事情,不只有我感興趣,做學問的人很多。考古研究地下東西,一百年來挖的東西特別多。一百年前的人沒有我們這種機會,我剛巧碰到,覺得不應該放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當我閉眼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幾萬年、幾千里之外,此時我同天地融為一體,我已敲開了莊子的門。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四、談人生

對生命有寄託,追求學問,增加新認識,精神得到安慰。如果時間許可這樣做的話,人生有很多樂趣。

人基本離不開政治,受其限制,但要超越它,自己可以控制,並不是不可以的。在某種情況下將自己提升,可以減少對自己的牽涉和干擾,養成獨立的精神。

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而得大自在。中國文化是安身立命的存在方式。打破今古中外的界限,追尋遠古事物又以今釋古,打通時間和空間的隔閡,所以心境愉快。

人生對事物的追求是無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無涯。莊子說:「殆已」,我覺得不一定,以有涯追逐無涯,反而有無限的境界,可以擴大自己的精神輻射。

一切事情過眼雲煙,最後都是四大皆空,一件事有偶然性條件,不是完全必然,必然之間有偶然,只要明白這一點,凡事不執著,對人生很有益處。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文章綜合自「人民日報、歷史研習社、慧一居」,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追憶饒宗頤先生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解惑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
解惑丨魏晉南北朝為何被稱為「亂世」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