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作者/紀植元

編輯/陳露

編者按:東亞諸國分分合合,總是牽動著整個東亞地區的國際格局。然而,在過往的歷史敘述中,更多的側重於該國內部的變化,而很少從東亞國際格局的視角來對此進行討論。就此而言,本文關於中國的大南北朝與朝鮮的小南北朝彼此牽動的討論,無疑能夠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中國、朝鮮、日本、越南,乃至琉球,都曾經歷過南北朝。當兩個南北朝同時進行,國際關係混亂,國家對盟友的選擇也將變得更為審慎。縱橫家之要術貫通歷史,大多數情況下,戰略之運用古今相似,因此,千百年前的國際秩序也值得今天的我們推敲與借鑒。

引言

從某種程度上說,朝鮮半島是東北亞的地理中心,是日本鷹派口中的「跳板」,也被東北亞或東亞大國倚為藩籬。由於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千年中,大陸與半島保持著微妙的關係,這就使得大陸與半島之間的戰略外交成為重中之重,而半島往往佔據朝貢體系中藩屬國的第一把交椅,也印證了大陸與半島的密切關聯。

回到一千五百年前,我們審視大陸與半島,可以發現,兩個系統均處於南北朝。大陸的南北朝為大南北朝,半島的南北朝(即高句麗與百濟【新羅成形晚,於大陸南北朝影響較小,暫可忽略】)為小南北朝。大小南北朝是和是戰,均牽動著遠東的布局。

四個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出現了十字型交叉外交,其後逐漸轉型為平行式。目前,大多數的觀點只及於魏伐百濟的分析,就得出了「四國外交變更的原因是百濟與北魏主觀上交惡」的結論,沒有總結歸納出兩種戰略模式,亦沒有深入追究環境外力對這四個國家的影響。這樣一來,戰略選擇的偶然性將被誇大,科學性、客觀性大大下降,為此,筆者姑且提出幾則客觀因素,配上圖示,以供參考。

本文以分析為主,不對大量引用文字具體化,詳細史實引用見於《晉書》《魏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三國史記》《三國遺事》《建康實錄》《冊府元龜》。

朝貢體系與東北亞之戰略變態

2

朝貢體系是亞洲一種古老的網狀政治秩序,也是維繫國家外交的有效工具。我們透過朝貢體系這個放大鏡,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北朝時期的東北亞如多股麻繩擰在一起,難以解開,恍若斗獸棋,每個勢力總會得到相應的牽制。

高麗不義,逆詐非一,外慕隗囂藩卑之辭,內懷凶禍豕突之行。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辱齒,謀陵王略。——《魏書·卷一百》

劉宋在元嘉時代曾經利用北魏周圍複雜的形勢編織「北魏包圍網」,高句麗、柔然、胡夏、劉宋是組成包圍網最大的四家。作為北魏包圍網的一份子,高句麗在鮮卑的強大軍鋒下,只能選擇承認其宗主權。高句麗示好北魏,給自己留下一個相對安全的西南方,從而保證了東南方的進攻質量。

百濟受到攻擊,求北魏發兵,北魏考慮到高句麗的藩籬作用,婉拒其請求。百濟遂斷絕朝貢,北魏派出東征軍問罪,不料卻被百濟軍擊破。對此,《南齊書》不遺餘力地誇大北魏的失敗,史官為北魏的東征軍製造出數十萬騎喪敗於半島的駭人記載。這一切,是大小南朝合作的先聲,亦是南朝與高句麗、北朝與百濟十字戰略的崩盤、絕唱。又云:

臣與高句麗源出夫余,先世之時,篤崇舊款。其祖釗輕廢鄰好,親率士眾,陵踐臣境。臣祖須整旅電邁,應機馳擊,矢石暫交,梟斬釗首。自爾已來,莫敢南顧。自馮氏數終,餘燼奔竄,醜類漸盛,遂見陵逼,構怨連禍,三十餘載,財殫力竭,轉自孱踧。若天慈曲矜,遠及無外,速遣一將,來救臣國,當奉送鄙女,執掃後宮,並遣子弟,牧圉外廄。尺壤匹夫不敢自有。"——《魏書·卷一百》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大小南北朝朝貢關係表

義熙十二年,以百濟王餘映為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將軍、百濟王。高祖踐阼,進號鎮東大將軍。……元嘉二年,太祖詔之曰:"皇帝問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百濟王。——《宋書·卷九十七》

首先從數據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句麗對北朝的朝貢次數多於南朝,所謂的北魏包圍網此時已經名存實亡。另外,百濟朝貢南朝的次數竟然是對北朝的6.6倍,結合南朝對百濟王的冊封情況【南朝對百濟實施羈縻冊封,意指令百濟王接受體制內的官職,如「xx大將軍」,宋、齊、梁每一代都對百濟王授予超越前朝的官職】,便可得出百濟與南朝的關係不斷升溫的結論。大北朝和小北朝拉手,大南朝和小南朝拉手,一個平行結盟、同向對敵的戰略方案應運而生。

簡單地做一番歸納:朝貢體系體現的是整個東北亞的政治格局的變化,其中北魏和百濟的關係惡化正是前後的過渡點,更加證明了大小南北朝從交叉式十字外交到同向式平行外交的戰略變態。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兩大戰略解析:對角線與邊的區別

2

是歲,魏虜又發騎數十萬攻百濟,入其界,牟大遣將沙法名、贊首流、解禮昆、木干那率眾襲擊虜軍,大破之。——《南齊書·卷五八》

永明二年,魏虜征之,大破百濟王牟都。——《建康實錄》

高句麗與百濟是如何對大南北朝進行選擇的,現在我們已經清楚了,那麼下一步分析的則是為什麼有這種選擇。我們可以說百濟與魏軍的交戰是這種戰略變態最終形成的標誌,但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因素。百濟雖小,但卻處於該事件的核心。我們不妨站在百濟的角度,審視整個東北亞的風雲變更。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癥結的根本所在是大格局的變化。北魏包圍網體現的是遠交近攻的思想,適用於南朝早年一種積極進取的策略。當時,南朝需要高句麗圍堵北朝,而北朝也還需要百濟在半島分散高句麗的兵力,所以出現了交叉型外交;後來,百濟承受不住高句麗的壓力,也求不得北魏的援手,只能寄希望於南朝。

然而,南朝國運漸弱,百濟國勢漸強。大陸的南北朝在淮河流域展開拉鋸,半島的南北朝則在漢江流域展開了拉鋸。本來該是收網的局面逐漸凝滯,形成尷尬的僵局。

但地理位置上平行同向的外交夥伴恰恰是這種僵局最直觀的解。大小南朝的合作至少可以處理各自系統內的北朝,也就是所謂的自掃門前雪。只要幫隊友充分吸火,便能防止出現「二打一」的尷尬處境。之前,百濟顯然就是北魏和高句麗「二打一」的受害者。

接下來,我們講講這種戰略為何適應對峙局面。其中,四個國家的地標是關鍵,高句麗與北魏緊鄰,百濟與大陸任何一朝均是隔海相望。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為了讓對峙局面更加穩定,為了讓聯合更加的有力,大小南朝、大小北朝各自抱團勢在必行。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百濟王冠

十字戰略系統有其天生的不穩定性。將大小北朝與大小南朝簡化為四個地理點,抽象地看做一個正方形的四個直角。那麼對角線便構成了十字型外交,相對的兩條邊構成了平行式外交。以幾何學的角度切入:

第一,十字型的合作在交流上距離較長,不方便友國交流。

第二,對角線布局更容易出現衝突,不利於以防守、對峙為主的穩定格局。

綜上所述,平行戰略呈現出自保的態勢,而十字戰略的根本目的是從敵國的翼側發起突破,進而擴大正面戰果,例如北魏包圍網中高句麗負責鉗制北魏的東北方向。現實是殘酷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後,南朝北伐接連慘敗,鋒芒暗淡,只得對高句麗選擇放棄,除了「鞭長莫及,心有餘而力不足」等解釋之外,也是順勢而為罷了。

交通障礙:捉弄人的洋流

3

安等至高句麗,璉稱昔與餘慶有仇,不令東過,安等於是皆還。乃下詔切責之。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璽書,褒其誠節。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竟不達而還。——《魏書·卷一百》

適才說到交通問題,那我們就來談談限制百濟與大陸接觸的首要因素——洋流。洋流對於航運的影響極大,而連接大小南北朝的,百分之八十是茫茫大海。在遼東灣冷流的攪動下,灣內海水形成了一個逆時針方向流動的閉合海流系統,高句麗與北朝在遼東灣也就形成了一個閉合的交流系統。

在相對閉合的環境中,沒有第三方的加入,強則強,弱則弱,高句麗自然承受不住這種軍事威壓。同樣是冷流的攪動作用,渤海灣的閉環海流形成了順時針的走勢。今萊州灣部分在黃河水流的大量注入下也出現了順時針海流。一大一小兩個順時針流組成更大的環海流,客觀上為百濟對北魏的交流失敗埋下了伏筆。

文史宴:高句麗與百濟如何介入中國南北朝的宋魏大戰

如筆者手繪圖所示,遼南沿岸流出自鴨綠江口,其強弱變化取決於鴨綠江的徑流與遼南的風力,作為北黃海的氣旋環流的一部分,其最大特點是流向終年不變。洋流促成了高句麗軍力對渤海海峽的封鎖,大自然對小北朝的助力可見一斑。

沿著高鹽水舌軸線走的黃海暖流可以把南韓的船隻順利送到犄角處——渤海海峽,但在此之後,渤海閉合流和遼東灣閉合流兩段水流合併,將船隻東引或對其西行起到一定的阻滯作用,敵國高句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頻頻攔截百濟的使節,渤海內部兩大海流如同兩隻無形的大手,對百濟下了逐客令。

既如此,固執地西行也只是靡費財貨。同時,百濟王的請援表被北魏打回,這無疑是火上澆油。相比之下,百濟對南朝的航海面廣闊,雖然路途遙遠,但成功的次數卻往往更多。正是由於嚴峻的交通因素,使得百濟對大陸北朝的交流有心無力,同時,也促成大小南朝長久的蜜月期。

多股海流匯聚在渤海海峽附近,形成一點,彷彿如一個巨大的磁塊吸引著四面八方的船隻,形成天然的會戰場。試想一下,百濟小國朝貢北魏,途經此地理要衝,所遇到的將不僅是借沿岸流南下的高句麗水師。其實,即便是遼東灣內的兵力亦可盡數揚帆出戰。趨利避害,百濟王不是毫無見識之人,道理自然明白。

結語

十字戰略到平行戰略的必然性已見於上文,此處不再贅述。末尾,我們可以檢驗一番論證思路:

以東北亞朝貢體系透視大陸南北朝與高句麗、百濟之間的前後兩種戰略外交模型,而後思考為何會出現該轉變,是不是相應的大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有沒有其他客觀因素的干擾。

理清這一切,我們才能明白,所謂的「人力所不能為」、「國運」與「形勢」表示的是什麼。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空論,內部蘊含著的是最本質樸實的戰略影響因素。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漢朝滅朝鮮,為什麼比打匈奴還費勁|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