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最美好的樣子,在孩子的眼睛裡

世界最美好的樣子,在孩子的眼睛裡

你 那 么 美 好,願 你 勇 敢 前 行

這 是 蘇 梨 衣 與 你 的 第 10 次 對 話

10

昨晚讀了果麥編的《孩子們的詩》,讀完甚覺,世界最美好的樣子,在孩子的眼睛裡。

《孩子們的詩》收集了70首兒童詩歌,其中有一部分堪稱佳作。比如「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晚上,我打著手電筒散步,累了就拿它當拐杖,我拄著一束光」,這些小詩比喻用得極佳,充滿孩童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又比如「出生前,我在天上挑媽媽」,這是我讀過最甜的詩了,還未為人母的我會心笑了,透過孩子的視角,生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還有「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須做一件傷心事」「我的舊衣裳里,住著我的舊時光」,小孩子的世界裡也有悲傷以及對人世間深刻的洞察。

世界最美好的樣子,在孩子的眼睛裡。黑夜裡的燈光是(被香煙)燙出來的,手電筒划出的光柱就像拄著一根發亮的法力無邊的拐杖,開河破冰是把春天打得頭破血流等等等等。孩子們因為有了想像力,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充滿了魔幻和童話色彩。異於我們成人所感官的世界,他們有一種超能力,只要一施法力,世界就開始遊盪嬉戲起來,可以變幻成任何形狀,千種模樣。

讀著孩子們的詩,一絲失落感划過心頭。曾幾何時,我們也是孩童,我們也寫著孩子的詩,我們也能看到那個超然的世界。然而,生長著,生長著,我們長成了大人,就再也寫不出小孩子的詩了,我們眼中的那個世界,也僅僅是世界本身而已。

我已經不記得小時候寫過什麼驚為天人的詩或短句,因為時間太久遠,沒有留存,無從查證。但是還恍惚記得小學時語文老師布置了命題詩歌《夜》,然後我就搬了個小板凳,坐在街道上,盯著夜空看了許久許久,一邊琢磨著可用的句子,具體怎麼寫的記不得了,只記得那篇作文受到了老師的褒獎,用了很多排比句和比喻句。後來上大學,寫作課教授讓每人寫一個短詩介紹自己,說實話,那時候還不能確切地理解詩的涵義和寫法,但總覺得要寫地特別一點,與眾不同一點,成詩以後,教授說我寫了一首藏頭詩,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是藏頭詩。

再後來,我的人生好像跟詩沒有了關聯,除了春夏的清晨大聲在校園的長廊上誦讀幾首喜歡的詩歌。

從未寫過詩,但幸運的是,還保留著詩一般的心境,在某一個早晨還能沖著路旁的梧桐樹道一聲「早上好,樹先生!」,甚至在黑漆漆的夜裡,看見幽暗的月光下一棵棵老樹在跳舞,兔子都來捧場,這些超能力在大學時還發生過效力。最後一次出現,是畢業一年後,看到電線杆上纏繞的粗粗的綠色彩燈管,我以為我看到了蛇,嚇得我足足後退了好幾步。從那以後,我的「超能力」就不知道被誰沒收了,消失地不見蹤跡。

人一長大,詩性就開始消退。或許再使使勁兒,還能謅一個像樣的句子,但總不如孩童時靈動和自然,卻平添了幾分無病呻吟。

中國的詩歌史很長,從西周的毛詩《詩經》到上世紀90年代的朦朧詩,已經近3000年歷史了。其中不乏產生了很多經典詩作,有極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這些也都為成人所作。有時候我在想,中國詩歌到21世紀是不是就斷層了?90年代以後的中國詩歌史該如何續寫?余秀華會不會被寫入文學課本?為什麼古人能夠寫出流傳千年的詩而當代人不行?

作為一個當代人,詩好像只存在於語文課本的象牙塔里。畢業以後,除非自主去看一些詩集,生活中能接觸到詩的地方少之又少。

在北京參加一場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女詩人,我就像看古董一樣看著她,在年輕的一代里,詩人這個身份實在太罕見了。去網上搜了一些她寫的詩,都是些寫情緒的詩,很有些意境和靈性,但一直不溫不火。

去首都圖書館聽過一場詩歌的座談會,那次主講嘉賓是個出現在文學課本上的人物,90年代詩人,我像瞻仰偉人一般滿懷期待去了,卻尷尬地發現到場的聽眾都是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硬著頭皮聽完,才發覺,詩人所講的詩歌以及那個時代離我是那麼遙遠,與我們這個時代更是生分。

後來,余秀華的詩在網上走紅,那句成名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被人們津津樂道。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個時代一樣能成就詩人,也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個時代一樣能湮沒詩人。

這個時代,不喜歡詩。或者說,這個時代喜歡的只是有噱頭的詩,他們喜歡的不是詩本身,而是詩的話題性和爭議性,余秀華的爆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農民,如果不是殘疾,她或許到現在還默默無聞。

不禁仰天長嘆:中國的詩歌史將何以為繼!

孩子寫詩,不應該是天性的、自然而然的事情嗎?然而果麥的《孩子們的詩》也僅僅只是精選了70首,除去一半比較牽強的以外,優秀之作也就30餘首。偌大的中國,5-15歲的青少年近1個億,只能選出30首詩?可見,中國現今的「詩力」是有多微弱!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是的,會寫詩不會成為上名牌大學的保證書,會寫詩不會讓你的孩子從每年1000萬的高考生中脫穎而出,為了應試,我們只學那些需要考的科目,為了應試,我們只背那些會得滿分的標準答案。

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個有悠久詩歌歷史的中國人,我們不讀詩不懂詩。我們看見彎彎的月亮自然而然想到鐮刀,可是城市裡的你壓根見過鐮刀長啥樣嘛!別人以為的成為我們以為的,我們逐漸喪失了用自主感官去判斷事物的能力。

自古關於詩的意義的論調很多,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所有的論調無外乎分為兩種:一是抒發個人情感,二是起到社會呼籲的作用。而如今,我們抒發情感只能用「卧槽我去你妹」,社會呼籲更是談不上。

成人是現實主義的教徒,而孩子是天生的詩人。

這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而詩有時候需要死磕;這是個重物質勝過精神的時代,詩變得可有可無;這是個很匆忙的時代,而詩很慢很慢。只有當還是孩童的時候,未經世事浸染,那份單純地需要表達的慾望和情愫,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詩歌之花。

所以,作為家長,請盡量保留孩子那份彌足珍貴的純真吧!

而我們成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但在我們匆匆行走於人間的時候,他常常會蒙上灰,然後被我們遺忘。我想,只要心中始終保留有一份詩性,一定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以及不一樣的自己。

蘇梨衣

簡書作者,簡書號:蘇梨衣

一個典型中文系女生

和你一起分享生活的點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頁初心 的精彩文章:

TAG:一頁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