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歲饒公仙逝:以一己之力勾勒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輪廓

百歲饒公仙逝:以一己之力勾勒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輪廓

他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

錢鍾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

他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

他就是饒宗頤先生

饒宗頤,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廣東潮州人,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國學大師,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

1917年8月9日,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為兒子取名「宗頤」,是希望兒子能成為像北宋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少年饒宗頤就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讀書,打下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培養了超強的自學能力。

饒宗頤曾經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裡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1935年,由著名學者溫丹銘舉薦,年僅18歲,僅有初中肄業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他幾乎將館裡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

在學術方面,饒宗頤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先驅者:

編錄新馬華人碑刻、開海外金石學先河的第一人。

在國際上講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選》五臣注的第一人。

利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並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

講有關越南歷史《日南傳》的第一人。

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譯譯名,並撰寫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紀》的第一人。

利用中國古代文獻補緬甸史的第一人。

......

饒宗頤先生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的人。1962年,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由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饒宗頤先生以中國人卻能通乎異國「天書」。

1982年,饒宗頤先生的《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有人稱譽為「南北學林雙璧」,他造訪錢鍾書時,錢以自己批校過的《管錐編》手稿相贈。

饒宗頤先生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其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2013年他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饒宗頤先生不僅學術研究功底深厚,而且在藝術方面頁造詣非凡。他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善於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造詣尤深。饒先生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曾得到張大千的讚賞;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

對於身上的種種光環,饒宗頤先生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白髮白眉,顏容清癯,卻如老頑童般有趣。無論身處何種場合,說到動情處,他總是眉發伸張,笑聲抒懷,意味深長,「我不帶徒弟,我幹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夠了,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安心書齋做學問。其實不然。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2003年他又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

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關於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饒家位於香港跑馬地,在賽馬日從陽台望下去,可一覽駿馬競逐英姿。饒宗頤常在躺椅上看著,當休閑節目。他甚少出門,幾乎不應酬,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做研究,然後睡個「回籠覺」,中午就到附近一個潮汕飯館用餐。

「我是每天坐在葫蘆里。」饒宗頤笑道。他引用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願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先生走好!

本文采編自人民日報公眾號、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等,謹致謝忱!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編輯:郭磊峰

排版:郭磊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羨林國學講堂 的精彩文章: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季羨林:痛悼克家

TAG:季羨林國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