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觀展·鎮館之寶 | 旅順博物館篇

觀展·鎮館之寶 | 旅順博物館篇

原標題:觀展·鎮館之寶 | 旅順博物館篇



一座旅順口,半部近代史。坐落於大連市旅順口區歷史文化街區太陽溝的旅順博物館,創建於1917年,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歷經日本建館、前蘇聯接管及中國政府收回等發展階段。百年滄桑,從深具殖民色彩的文化機構到綜合性歷史藝術類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旅順博物館既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發軔的見證;也與大連這座城市榮辱與共,其本身折射並銘記著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目前,旅順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200餘件。


西周呂方鼎


周穆王時期的遺存國寶


通高19.3、口長16.8、口寬12.2厘米。鼎內壁鑄有43字的銘文。


據考證,這件器物的主人「呂」應稱為呂伯,名剛,是周穆王時期一位重臣。呂方鼎上銘文揭示了它的來源:西周穆王在宗廟祭祀祖先,大臣呂伯陪侍左右,穆王賞賜呂伯美酒三卣(yǒu)和貝殼三十朋,這是當時對大臣的最高賞賜。呂伯為了感恩,鑄成此鼎,並將榮耀撰文鑄刻於鼎上。


銘文中的「」字至關重要。專家考證此字是一種祭祀之禮,而且舉行的時間必須是某新王即位之時。如此,這件呂方鼎所在的時期就是周穆王元年五月壬戌日。它是目前已知青銅器中同時具備王年、月、月相、干支日四要素的兩件標準器之一,另一件「臣辰盉」,1929年河南洛陽出土,現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呂方鼎在青銅器的斷代、鑒定、辨偽等諸多研究領域中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堪稱國寶。


北宋 蘇軾 《陽羨帖》


記錄一代文豪歸田養老的經歷


縱27.6,橫22.7厘米。


清代宮廷從康熙朝開始搜羅民間書畫精品。清末,由於西方列強入侵、溥儀運送出宮等原因,清宮收藏書畫流入民間。解放後,旅順博物館有幸收藏了一批清宮流散書畫。《陽羨帖》即為其中珍品,記錄下蘇軾鮮為人知的經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陽羨即今江蘇宜興。元豐七年,蘇軾結束在黃州的謫居生活,赴汝州出任團練副使。長途跋涉,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體衰,讓蘇軾感到歸計茫然。他於是萌生買田養老的想法。9月,蘇軾在宜興買下田地,並向友人王定國、秦觀等通報了此事。《陽羨帖》首句「軾雖已買田陽羨,然亦未足伏臘」反映了當時蘇軾生活的拮据。


該帖鈐清宮鑒藏璽十四方。另有收藏印記三十三方,從元代郭畀、陸友,到明代沈周、崔深、項元汴。可謂諸多名家把玩,流傳有序。

岩間德也大龜甲


字數在現存甲骨中位列第二



長20.45、寬10.65、厚0.85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有殷墟早期甲骨文2300多片,主要是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收集,涵蓋從武丁到帝辛7世9王的200多年,是記錄商代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岩間德也大龜甲,其上刻有甲骨整字258個,字數在現存甲骨中位居第二。


1904年,日本漢學家岩間德在安陽殷墟收購到一片基本完整的龜殼甲骨。1932年郭沫若得知此事後將此片龜甲著錄於《卜辭通纂》中,並命名岩間大龜,很快在學術界引發強烈關注。名聲大噪後,遂被岩間德也賣給了當時的旅順博物館。


據記載,商代晚期,諸侯紛紛叛變。岩間大龜就記載了紂王得知諸侯國有異動,但卻無法決定該去鎮撫哪一個,只好用甲骨祈求幫助。可貴的是,岩間大龜還記錄著史書不曾提到的細節,比如當時搖擺不定的諸侯國多達5個,以及紂王一直是親自領兵四處巡弋鎮撫等。


唐 泥塑彩繪仕女俑頭像


唐代新疆地區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傑作



高17.5厘米。


1902年至1914年間,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三次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新疆、甘肅等地搜集文物,其所獲的一部分後作價賣給「關東廳博物館」(即現旅順博物館)。這件唐泥塑彩繪仕女俑頭像就是其第二次探險所得。


據鑒定,這件彩繪仕女俑頭像為唐代麴氏高昌國時期的作品,被譽為「唐代第一美人,泥人張祖宗」的不朽佳作。


頭像為木芯,外面用泥質摻毛纖維製作,通體彩繪。舉手投足之間,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腴的風尚。女俑的面部裝飾為了解當時的化妝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鰓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王金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的精彩文章:

【話媒】新華日報80歲,紅色基因繼往開來
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 睡前聊一會兒

TAG: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