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一個世界 兩類人生 三種哲學

讀書筆記:一個世界 兩類人生 三種哲學

一三十歲前的讀不懂

眾所周知,《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一,我第一次讀到的《紅樓夢》,是超級簡體版,應該是哪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還帶著拼音。當時我手上的書還有《格林童話》,雖然十歲了,我還是覺得後者更有意思。

十七歲時,《林黛玉進賈府》只是高中語文課上的一篇課文。了解到"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腐朽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再無更多。

在十八歲到二十八歲這十年間,我是有翻過這本書的,又知道這本書有好多個版本,有好多學者研究,我看過劉心武的解密,在電視上偶爾看過周汝昌老先生的講座,我發現自己太low了,越看越覺得看不懂。

也就是說二十八歲前之前我從來沒讀懂過這本書是在說啥。現在快三十了,我想如果我對人生的無常沒有特別的感悟,我還是讀不懂。三十歲之前那些能讀懂紅樓的人都是極有悟性和慧根的。

好在在理想國看到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我才知道我不懂的點原來一直是:我不知道這樣一本名著和"我"有什麼關係。

這本書怎麼能和"我"扯上關係呢,因為《紅樓夢》這本書用眾多人的命運展示了儒釋道三種人生哲學。

人總歸是要思考這輩子應該怎麼活著這個問題的,區別只在於有的人站的角度高點,會有意識把這個問題當哲學問題來思考,而有的人在面臨人生的選擇時會無意識的思考這個問題。

不管有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是遵循哪種價值觀人生觀活著,但是我們如果還苟活著的,背後一定是有某種價值觀人生觀支撐著我們。

二 兩類人生

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紅樓夢》,不明白開頭幹嘛先講賈雨村和甄士隱這兩個人物,儘管後來知道賈雨村是黛玉的老師,甄士隱是香菱的父親,跟劇中人物是有關聯。但對於這種關聯,我僅僅理解到人脈這一層。

通過白先生的解讀才明白,這兩個人物具有極重要的象徵意義。

賈雨村的人生經歷是:一個有抱負才華的書生,想求取功名,但是窮困潦倒,當時寄居在姑蘇城裡的葫蘆廟中,以賣文寫字為生。得到甄士隱資助後,他才有錢上路,考中進士,做了知府。不久因為他貪污、對百姓殘酷、仗著自己有才華對上級不尊重,上級就找機會以篡改禮法為理由奏了他一本,他就被革職。後來受聘到林如海家擔任林黛玉啟蒙教師。跟黛玉到賈家後,在賈政的極力幫助下,他又官復原職,但為官不正。《紅樓夢》中的三大案件都與賈雨村有關。

賈雨村的人生具有代表性。他的蛻變過程就是當時讀書人的完整經歷。經過苦讀趕考,高中之後進入官場,最開始胸懷大志想為百姓做好事,但是進去之後遭遇挫折,體嘗到官場黑暗,經歷宦海沉浮後逐漸適應大環境,自己也徇私枉法,勾結權貴,最後獲罪。

甄士隱的人生遭遇是:甄士隱一家本來是姑蘇城一個小康之家,甄有一獨生女甄英蓮,英蓮三歲那年元宵節,在看社火花燈時,家奴沒看好,英蓮被騙子拐走,又被人販子拐賣。甄士隱與妻子找不到女兒,先後病倒。沒過多久,隔壁葫蘆廟失火,甄家的房屋也被燒沒了。他想到田莊去安家.但是又逢災年,田莊不能難以安身.甄士隱將田莊賣掉之後投靠了他岳丈,他岳父是個勢利眼,甄士隱後來的日子不好過。一次外出散心時,遇到跛足道人,聽了"好了歌"後,悟道,跟道人消失了。

甄士隱的人生也具有代表性,普通人家,小康生活,家人團圓,本來幸福美滿。無奈,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經歷人生無常之後,境遇急轉而下,頓悟人生如夢。

他們的人生就是就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就是芸芸眾生的人生。

三 儒釋道三種哲學

儒家是:秩序,穩固,有求,入世。人生的意義在於建設奮鬥。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奮鬥的結果上,有無取得名利,有無家庭的和諧美滿幸福。如果不能通過追求得到這些,那麼這樣的人生就是虛度的。我覺得"有求,入世"就是主觀上積極追求功名,改善物質條件。從而在客觀上形成社會的"有序穩固"。

道家是:了卻"功名",了卻"金銀",了卻"姣妻",了卻"兒女",最終達到精神的自由。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個人精神自由的釋放上。儒家思想里,人生的意義的獲得,依賴於外界。

外界的東西追求到了,人才能真正的自由釋放了。但外界是不可控的,會有挫折或者無常發生。那麼即使自我再努力,也不可能追求到人生最終的圓滿。面對人生無常,內在精神一定會感受到痛苦。有痛苦,就難逍遙。所以把意義寄托在外界,內在的精神註定得不到絕對的自由。那麼要想獲得真正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就得擺脫外界即功名,金銀,兒女 ,家庭的束縛。最終逍遙於世。

佛家是: 萬事皆"空"。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亡,對於有形的物質世界而言,"我"只是過客。反過來說,對"我"來說,有形的物質世界也是過眼煙雲。我們一生忙忙碌碌,終究最後什麼也得不到。我們臨死的的時候真正擁有過什麼東西呢?除了對過往人生的記憶,對於人生的感悟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原來這輩子於"我"而言,真正存在過的東西,是我的想法,感受。如果我死了,世界上最後對我有記憶的那個人也死了,我的感受,我的喜怒哀樂也死了。就相當於我從來沒有來過。來過,跟沒來過一樣,是"空"。

看透"滾滾紅塵"原來是一場"空"後,人的人生態度也會發生轉折,什麼都沒有意義了,那就算追求不到,也沒有什麼可痛苦了。放下"我執",超脫人生。

白先生在書里是這麼說的:"人大概都經過幾個階段:年輕的時候,都是入世哲學,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祿。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於是道家來了,點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後,要超脫人生境界的時候,佛家就來了。所以過去的中國人,從儒道釋,大致都經過這麼三個階段,有意思的是這三個階段不衝突。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三樣哲學都有。所以中國人既出世又入世的態度,常常造成整個文化的一種緊張,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態度在這之間常常有一種徘徊遲疑,我想,這就是文學的起因。"

從白先生的這段話里,我其實沒有分清道和佛的區別。我現在僅談談我的理解。

我覺得儒家和道家區別是明顯的,儒家鼓勵世人,做加法,遇到挫折後換種進取方式繼續做加法。道家傾向於鼓勵世人做減法,達到個人精神的完全自由。道家還是鼓勵人得有追求,若要追求,人就得在這個世界上追求,了卻"功名,金銀,感情"是說,對這些東西的態度轉變了,不把自我的價值轉嫁給這些外在的東西了。而不是說,不種地,不勞動,不和親人打交道。道家是換種態度和世界接觸。佛家呢,直接說,不管追求什麼,這個結果最後都會不存在,來跟不來既然沒有什麼不同,那就提前走也無妨,入了佛門,跟塵緣徹底就沒關係了。佛家直接和物質世界絕交了。

這種哲學思想的區別在具體事例上的體現就是人面對人生無常的態度。也可以說是對"追求而不可得"這個痛苦問題的應對方式。

賈雨村的方式是,反思陷入痛苦的根源是,追求手段不對,沒有看清大環境。那還是接著入世,不過要換種追求手段。甄士隱呢,他已經無路可走了,年老,又有病,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換新的方式了,似乎只能在痛苦煎熬中度過餘生了。

但是甄士隱聽到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時跛足道人點化甄士隱要"了卻功名,了卻金銀,了卻姣妻,了卻兒孫",就沒有痛苦了。

甄士隱醍醐灌頂,如夢方醒,他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能體會到,現實就是這個樣子。然後他自己又悟到:人生就是一個場戲,世界就是大舞台,"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甄士隱跟著跛足道人走了。

四 一個世界

白先生說,賈雨村和甄士隱是繼神話架構後的一個寓言。

賈雨村的人生際遇是可以看出大的政治背景,看出世道是怎樣的。

甄士隱的人生遭遇的無常,也是世人都會經歷到的無常。同樣賈府的人也會遭遇到。

頑石歷劫,要去下凡了,凡間是什麼樣子呢。凡塵就是賈雨村生活的世界,就是甄士隱悟道前生活的世界。

這個世界會把人心變了,這個世界會有無常發生,這個世界真的充滿痛苦。

幾百年過去了,當讀到《好了歌》後,我覺得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頑石面對這樣的世界,怎樣展示它的"情"呢。且看下回分解。

五 三十歲前的感悟

白先生說,"過去"的中國人有這幾種階段。但是我卻覺得現代的中國人貌似也有這幾種階段。

現在的奮鬥青年的勵志故事都在說,不要抱怨社會的不公,要在現有的環境下努力把自己變的更強大。"追逐名利"在現代社會只是語文閱讀理解題上的貶義詞,在現實社會裡已經變成要弘揚的主流價值觀了。這不就是積極入世的樣子嗎?只有這樣積極入世,社會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跟我老公有時候也就會為這樣的問題爭論。要不要換一個工資更高的崗位呢?要不要折騰下看從哪兒能掙更多的錢?這時候腦子裡會覺得應該要奮鬥一下,畢竟還年輕。有時候腦子裡又會蹦出另一種想法,算了吧,掙那麼多錢有啥用,說不定自己也花不著。夠吃夠喝就行,知足者常樂。

當老公支持第一種想法,我說出第二種想法時,老公就會說,我們現在還年輕,就應該堅持儒家這一套。人應該有所求,不要這麼早就想著無欲無求。我就說,拼死拼活奮鬥過到達峰頂之後,你還會覺得沒意思的,所以倒不如不拼的好。這時老公就會嚴厲的說,當你得到後,你再說有沒有意義。還沒有奮鬥呢,就說沒有意義,然後不去奮鬥,這樣太消極了。

要不要那樣拚命的追求名利,這樣的糾結,我覺得就是人潛意識裡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里徘徊遲疑。

什麼時候人才會徘徊遲疑呢,也許是自己真的經歷過人生的無常,又或者說是看見過別人經歷過人生無常,對未來的可能的無常有種擔憂吧,糾結在期望得到又害怕得不到的選擇中:追求吧,怕追不到,追到時,怕失去。不追吧,不甘心。真失去時,又痛苦。

如果入世有求後,在任何事上想有所求就能達到所求的話,即想要平安永遠有平安,想要名利,通過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的話,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估計也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有什麼徘徊遲疑。

怎樣解決追求而不可得的問題呢。

我覺得儒家思想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賈雨村追來追去,是得到名利了,但自我已經迷失,最後的人生還是失敗的。他能迷失,除了環境背景外,還有就是他本性中自私貪婪並沒有去除。"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從根本上剔除不了人本性中的自私貪婪醜惡。

道家的解決方式是,不讓追求,了這個了那個。但是功名利祿嬌妻兒女也不全帶來的是痛苦啊,在追求的過程中,從這些東西里還是能多少獲得幸福的。要擺脫這些的束縛,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可是怎麼擺脫?就算擺脫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就能和諧相處了嗎?人性中自私貪婪醜惡照樣還在。

佛家說,人生是一場空,那人為什麼要來呢。既然一切都沒有意義,又為什麼要演這場戲。既然這裡不是故鄉,那故鄉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

我們究竟從哪裡來?既然一切都沒有意義。我們來這裡是幹嘛來了。我們的故鄉在哪裡?我們是應該尋找自己的故鄉呢,還是就在他鄉這麼痛苦的活著?怎樣活著才能解決掉人生的痛苦呢?人活著究竟應該追求什麼?

最終還是這個問題,人究竟應該選擇哪種活法?

END

圖文編輯 簡減

圖片來源 韓國插畫師Aeppol

簡單的生活

減法的世界

琦言微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琦言微語 的精彩文章:

TAG:琦言微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