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縱橫翰墨養三昧,遊戲風塵證一如——仙谿三傑記

縱橫翰墨養三昧,遊戲風塵證一如——仙谿三傑記

仙谿三傑

橫空出世

閩中,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其中,閩中畫壇歷代名家輩出,浩瀚如繁星。在明代即有李在、曾鯨、吳彬、宋珏四大畫家,享譽畫壇。之後閩中畫壇沉寂達300年之久,才有人稱「三傑」的李霞、李耕、黃羲的橫空出世。他們兼融百家、自成一體,成為閩中畫派的標誌性人物。

影響深遠

李霞成名較早,曾東渡台灣推進藝術文化交流。時至2007年春,台灣再度舉辦「李霞人物畫展覽」,足見其反響深遠。李耕繪畫得自家傳,自辟蹊徑,獨樹一幟。2002年,國家文物局重新規定李耕是「作品限制出境的著名書畫家」。黃羲1957上應潘天壽院長聘任,到浙江美術學院(國美)任教。先後編繪了教學人物十八描範本等,影響至今。

三傑關係

李霞曾師從李耕之父李墀學過畫,後來在福州與李耕、陳子奮、張鏘、吳適等人組織「龍珠畫苑」,時並稱「二李」。黃羲少年時曾跟隨過李耕學畫,之後又跟隨李霞學畫,彼此之間亦師亦友,相互尊重,各有創見。有意思的是,李霞比李耕大14歲,而李耕又比黃羲大14歲,由於師徒關係及年齡差距,黃羲一般被認為是下一輩人,其實李霞生於1871年,李耕生於1885年,黃羲生於1899年,因此「三傑」應該是同時代的人。

「人物第一家。」

——吳昌碩評價

李 霞

畫風:凝重、雄渾、沉鬱、曠放,外靜而內動。

李霞(1871-1938),字雲仙,號髓石子,仙游賴店人。少時一度師李樨(李耕父親,民間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李霞隨清代新疆道御史、書法家江春霖(莆田人)到北京故宮作畫,以《麻姑晉酒圖》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李霞的九尺整宣所繪之《麻姑晉酒》的中堂畫,其面目眉發之工細纖毫,衣紋勾勒之縱橫寫意,形體造型之適度誇張,工寫兼出,神態畢現,既顯典雅婀娜,又見淋漓酣暢。

工寫兼出

————李霞作品欣賞

風塵三俠(1913)76X130cm

圯橋進履(1927)142X75cm

祝壽圖(1930)240X119cm

右軍題扇(1920)90X45cm

蘇武歸朝(1930)134.5X65.5cm

韓信忍辱(1931)109X33cm

鍾馗啖蔗(1935)150X80cm

南極仙翁(1925)167X86cm

孟母擇鄰(1931)118X45cm

夜讀春秋 (1933年)179X96cm

牛角掛書144X40cm

荷琴採藥(1929)87X45cm

李霞自幼喜愛繪畫,曾在《髓石子自序》中說:「霞性疏宕,懶事詩書,幼時嘗以瓦礫畫地作人物狀,先伯父芳林公每顧而笑曰:『讀書難,作畫亦不易,讀書必先明書理,作畫必先明畫理,其運筆又與書法同,當自有法而至於無法』。」

李霞擅翎毛、山水,尤擅人物。師承閩派諸家,並深研歷代人物畫傳統,勤奮自學,努力探索「工寫互參」的獨立畫風。其筆意多追蹤癭瓢(黃慎),渾厚豐潤,揮灑流暢。善用雞毛筆,中鋒遒勁,賦彩清麗,並常取西法渲染,有自家面目。

李霞的人物畫,形神兼備,作《淵明採菊圖》,不僅表現淵明的悠閑淡泊,而且畫出其目光睥睨,一副倔強性格;作《李鐵拐》,雖衣衫襤褸,卻仙骨飄然;作巨幅《關公》,氣宇軒昂,有雍容忠義氣概。在福州鼓山作摩崖石刻《無量壽佛圖》,畫高3米,氣勢宏大,筆簡意賅。也偶爾作工筆人物,代表作有白描《十八羅漢圖卷》,長達數丈,羅漢各異,變化多端,為傳家精品。晚年作《紅樓夢大觀園圖卷》,長五、六丈,構圖宏偉。

李霞性情豪爽豁達,喜結交,好施捨。雖畫值千金,從不吝惜,常以佳作贈送窮人。每遇公益事業,則慷慨解囊,曾出資興辦東山小學。

抗日戰爭期間,他抱病賣畫,捐助抗戰,直至病逝,精神可嘉。

他的《十八羅漢渡江圖》(1915年)、《函谷跨牛圖》(1923年)相繼參加巴拿馬和紐約賽會榮獲優秀獎,為我國繪畫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當時,國民黨主席林森在《十八羅漢渡江圖》上題曰:「雲仙先生夙擅六法,尤工人物,家藏吾閩畫家華新羅、黃癭飄、上官竹庄真跡甚夥,規撫久之,而得其神……。」藝術大師吳昌硯著文稱他為「人物第一家」。

「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瘦瓢。」

——徐悲鴻評價

李 耕

畫風:奇肆、樸野、超逸、爽朗,奇中求變。

李耕(1885-1964),字硯農,原名李實堅,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號菜根精舍。出生於仙游縣度尾鎮中嶽村一個民間繪畫世家,幼年從父學習中國畫,繪丹青繡像、寺廟壁畫。生前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擅長古典人物、山水花鳥畫,兼通書法、詩文、金石、雕塑、弦琴等。其畫氣勢雄健,揮灑自如,形成「李耕畫派」。與齊白石齊名,有「南李北齊」之稱。

揮毫恣肆

————李耕作品欣賞

松青鶴白東方紅(1959)人民大會堂

松鶴遐齡(1959)人民大會堂

彌勒(1924)38X88cm東南五省畫展第一

觀音(1943)68X136cm

孟母三遷(1947)40X77.7cm

十八學士登瀛洲之一(1942)80X146cm

十八學士登瀛洲之二(1942)80X146cm

達摩東渡(1928)60X138cm

春夜宴桃李園(1942)中國美術館收藏

小紅低唱我吹簫(1936)44X66cm

富貴壽考(1941)78X165cm

彌勒(1944)45X66cm

十八羅漢(1944)33.5X104cm

在1949年的秋季,仙游解放了。縣政府設立了「李耕國畫研究室」、「李耕畫室」,改善李耕的創作條件。1953年,李耕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又先後被選為仙游縣人民代表、仙游縣人民委員會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還被聘為省文史館館員。

2001年,李耕的《達摩》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國寶。在接收儀式上,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清史專家朱誠如說:「福建省這一百年來入故宮的畫僅此一幅。」

李耕在1925年創作了一副《彌勒佛》,一次蘸墨,寥寥18筆,被推為東南五省畫展第一名,這是他第一次參賽。

1927年《東坡笠屐》、《秋雨歸帆》、《達摩》等十一幅人物和山水作品受到徐悲鴻的高度推崇:「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纔則中原所無。」

2001年10月,以李耕名字命名的「李耕畫派」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和中國文藝界名家文懷沙、歐陽中石、楊立舟、孫克、劉曦林、劉龍庭和李樹聲等出席,大家一致肯定:李耕先生以前被忽略,今觀「李耕畫派」畫展有緣識泰山,李耕乃畫壇一代宗師也。

李耕除擅長國畫外,能詩詞,工書法,喜音樂,又精雕刻,有詩、書、畫「三絕」之譽,與齊白石並稱「南李北齊」。李耕的畫,遠在二十年代中期就馳名中外,深受東南亞華僑,印尼蘇加諾總統和日本友人的推崇。六十年代初,李耕應邀為中央美院師生講學,還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製《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等畫,永久陳列在國家最重要的外事活動場地國賓廳。2001年,李耕精品力作《春夜宴桃李園》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達摩》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成為國家級文物,《春夜宴桃李園》還入選《百年中國畫展》。

2017年,原李耕國畫研究所副所長黃葉先生的《李耕研究》付梓,填補了國內關於李耕研究文獻的空白。

「獨具家法,誠閩中畫士之傑出者。」

——吳昌碩、諸聞韻、王一亭等評價

黃 羲

畫風:清新秀逸、嚴謹閎約,西學東漸,傳統向現代轉型。

黃羲(1899-1979),福建仙遊人,原名文清,又名文倩,號大蜚山人。是我國著名古典人物畫大師、著名美術教育家。年輕時便獲得海上名宿吳昌碩等人稱譽。後曾遊藝並享譽台灣藝壇。1936-1937年與其師黃賓虹先生參與鑒定故宮南遷書畫文物,並先後執教於上海美專、集美高藝與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把一生貢獻美術事業。他的藝術風格清逸、淳雅,筆墨精深,意境高遠。人物代表作有《高士》、《麻姑》、《王羲之》等。山水、花鳥則有《警露》、《劉阮天台採藥圖》等。同時還有論著、雕塑、篆刻、詩詞等傳世。

清逸淳雅

————黃羲作品欣賞

懷素書蕉(1948)66X45.5cm

梅花伴孤影(1926)84X42cm

皆大歡喜(1938)68X136cm

羲之愛鵝(1962)138X68cm中國美院收藏

採桑女(1959)93X43cm

木蘭從軍(1940)80X75cm

仕女(1961)129X63cm

踏雪尋梅173X45cm

瑤池晉釀(1935)171X68cm

舉杯邀明月(1947)90X35cm

「顧愷之《畫雲台山記》」畫意(1978)

中國美院十八描教學範本

著名人物畫家黃羲教授,先是跟李耕老師學習繪畫,後又跟隨李霞先生踏遍中國大江南北,並有機會深得潘天壽、黃賓虹等大師的器重和提攜,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擔任美術學院教授,傳授中國人物畫直至退休,培養大量著名畫家,如中國美協副主席黃永玉、西冷書畫院院長吳山明教授、西冷印社社長劉江教授等等。

中國繪畫史專家、中國美術學院王伯敏教授於1993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的《黃羲畫集》中撰文《評黃羲先生一、二》:「黃羲先生曾從學於黃賓翁門下多年,乃師老師之心,不似老師之貌,為賓翁弟子中之獨特者;黃羲先生之畫,具有閩派傳統風貌,功力至深,人物造型,古裝尤佳,頗乃神韻。」

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黃羲先生一生作品數量在千幅左右,流傳於國內外以及被珍藏於各處博物館、美術院校。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臻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大臻講堂/信手拈來、渾然得趣:白石老人的題畫詩
千載繁華皆是夢,漫將歲月任雕鎪:一覽中國手工藝發展史

TAG:大臻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