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山西博物院鄧石如書法展看清代中期碑學的中興

從山西博物院鄧石如書法展看清代中期碑學的中興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而鄧石如正是當時富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力矯時弊,融古開新,上承傅山、王鐸等清初書家餘緒,下啟何紹基、康有為等晚清民國碑學新風,至今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清代乃至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人物。

2月6日,由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靜觀——鄧石如書法藝術」在山西博物院開幕。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共展出書畫作品43件(組),從鄧石如本人的書法、篆刻藝術和他的師友、傳派、家族等角度,全方位對鄧石如加以展示,勾勒出清代中期碑學中興的蔚然大觀。

鄧石如像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受其父鄧一枝影響,少時即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世稱「鄧派」或「皖派」,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其「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鄧石如書法四體皆工,然而最大成就在於篆書。

他精研三代秦漢文字,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極大地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其晚年線條圓澀的厚重篆書,氣象更是雄渾蒼茫。臻於化境的筆法技巧和圓渾高古風格,引領了清代篆書的新風尚。

他的隸書兼有三國及北魏書風,用篆籀之筆略摻行草之意,又佐以魏碑的氣力,中鋒運筆,逆入平出,風格自然獨樹一幟;結體緊密,體方勢圓,使清代頹萎的隸書面目為之一新。展覽中,其隸書《贈見源禪友》四條屏就是其中代表。

鄧石如 隸書《贈見源禪友》四條屏

他的楷書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晉南北朝體勢,與當時雍容華貴的館閣體判然異途,開拓了更加廣闊的途徑。其楷書以方筆居多,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之法妍媚時尚,而求平穩正方、斬釘截鐵的筆法,整肅秀逸與歐禇暗合、古茂渾樸的風格與當時雍容華貴的館閣體判然異途,表現出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

鄧石如 四體書《都門寓廬記古》

他的行草書則揉入了篆隸和北魏書意,打破了帖學行草圓熟平順的法度,給當時的書壇新增了一股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篆刻則得力於書法,書從印發,印從書出,衝破當時只取秦漢的局限,使印壇面貌為之一變。

鄧石如 行書《和大觀亭西泠女史題壁詩並序》(局部)

鄧石如 《草書七言聯》

鄧石如之所以在書法篆刻藝術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首先來源於他不同與別人的生活經歷:貧寒的出身、客游的經歷、朋友的資助,這都使鄧石如養成了獨立的人格,也決定了鄧石如人生藝術的高品位。更重要是他對藝術的不斷追求,通過他師法百家、刻苦鑽研的實踐創新,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使他取得了前人少見的藝術成就,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故而,觀察鄧石如的師友群落,也是了解鄧所處時代藝術風氣嬗變的重要視角。

曹文埴  《行書七言聯》

而後,鄧石如開創了「皖派」之風。弟子包世臣既得用筆之法,並且著書立說,為恩師作理論代言,宣傳和擴大了鄧石如碑學藝術的影響。接著包又傳技於吳讓之,令其深悟鄧氏行筆頓挫的韻律而青出於藍。鄧氏書法傳人的核心成員還有洪亮吉、張祖翼、孫星衍、莫友芝等人,直至晚清,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等書壇重將,無一不受其營養沾溉。

莫友芝  錄《項羽本紀·矩鹿之戰》軸

張祖翼  《隸書五言聯》

另外,在鄧石如的家族中,有著世代以專長技藝報國的優良家風。自鄧石如開始,上溯祖先七代,皆為知識分子。清初,鄧氏先祖恪守明末遺民的民族思想,拒不參加清代科舉考試,終生憑文藝學術自活,命堂名曰「守藝堂」,書匾懸為庭訓。雖然鄧氏家族人丁並不興旺,但從鄧石如沿至當代,書法家、篆刻家、文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科學家代有傳人,我國「兩彈之父」鄧稼先即是這個家族的優秀代表,可以說,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與科技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鄧傳密  錄《莊子·外篇·天道》四條屏

此外,據策展方介紹,此次展示鄧石如的書學精品,不僅是因為他在當時振興碑學、力挽頹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因為他從「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到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書法家,全靠他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刻苦磨練的奮鬥精神。這也是他留給我們後人的一筆富貴財富。通過此次展覽,我們能夠領略和體會鄧石如博大的藝術世界和不墨守成規的創新精神,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遼博2018首展:講述明清書法的發展與狀態
2018文學盤點以及作家為何養貓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