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慈悲心從孝順父母開始
不要讓長者灰心失望,要記得孝順。
文/嘎瑪仁波切
一位慈母,無疑是非常有智慧的。她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成長的每一步,不會一味縱容自己的孩子,只考慮眼前的片刻所謂快樂和滿足。那些慈悲對待自己孩子的母親,就算偶爾打罵孩子,也是為了教導孩子走入正途。不管孩子是乖巧還是頑劣,都不放棄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
慈母,深知因果,因為怕孩子遭遇苦果,而永遠教育敦促孩子向善。無論身體、語言或心靈,永遠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對子女無私付出。希望孩子以正確的道路健康成長,未來都不要受苦受難,永遠快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慈母精神」。
什麼才算「慈」?佛教的慈,是指「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不僅希望所有眾生得到快樂的「果」,還要能創造產生快樂的「因」。
我們平時都發願,希望每個眾生都具足快樂和福報。但若平時以傷害其他眾生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慾望,實際上卻是在造惡業。所以,只是希望他們得到今生和來世的快樂是不夠的。還要學會為了讓自他得到快樂,實實在在去付出,創造快樂的「因」。
古人常說,要讓別人吃飽,並不只是給他們食物,而是要教他們如何耕種,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因此,我們希望所有一切眾生成佛,就要不只是短暫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如布施財物等。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怎麼行善,如何累積福報,創造究竟解脫成佛的大樂之因。
作為一個佛弟子,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靈,要時時善護念,並要常常引導自他,為了他眾的快樂而無私付出。寂天大師曾說:「眼視眾生須以真誠慈愛,不能藐視眾生。」即使是眼看眾生,也不能用瞋恨心帶動的表情,怒目相向,而應該以慈愛的眼神去關注。
這不能只當成口號喊喊,而是必須為了他眾的真正安樂,不斷地用心去思惟,用語言去讚美。並付諸實實在在的行動,想方設法讓他眾真正得到快樂與善妙。而且,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願意為了眾生能夠得到安樂,而付出自己的身口意。
在六道之中,人類有很多機會累積福報資糧,甚至有時可說比天人有更好的因緣,因為天人沒有出離心。就像有些目前看來富貴的人也是一樣,往往注重眼前的享樂,而失去出離心,也不能積極去播種善因。
人知道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會舍取因果。只要去播種善因,善果自然就會成熟。有辦法舍掉苦因,就不必遭受惡果,這點人類比其他生命要殊勝。但這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對學佛的我們而言,機會比一般人還要多,因此更要好好善用。
通過學習慈母精神,我們可以不斷增長大慈之心,以作為發菩提心的來源和動力。不只為自己發願,還要為周邊其他眾生,為自己的父母親人去發願。因由慈母精神的啟發引導,我們更要回饋尊長,從孝順父母做起。
阿底峽尊者曾說:「對遠來之客、久病之人以及年邁的雙親,能行慈愛之事與理解空性有同等功德。」對千里迢迢前來,非常疲倦,得不到食物與幫助的人,我們應予以協助。久病之人較之新病之人,往往少人關懷。即使有親緣關係,能真正用心照料長期卧病在床或年邁父母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他們,特別是照顧年邁的父母,最能代表大慈的象徵,和理解空性有同等的功德。
無論是佛陀或歷代高僧大德,都教導修「慈無量心」應從父母開始。偉大的佛陀為了感謝母親的恩德,到三十三天為她說法。佛經上說」如果兒女將父母扛在左右肩上,圍繞整個宇宙、整個大地,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德。但是有個方法足以報答,就是讓父母行善、修行學佛、讓他們理解生命的珍貴,理解生命會延續輪迴,而讓他們的心在感到無助時,能夠有所依。」
蓮師也說,不要讓長者灰心失望,要記得孝順。
父母的心,總會想著為孩子好。當父母年邁時,比較容易灰心失望。因此不要刺激他們的情緒,要避免語言上的違逆,這樣的罪過很大。從父母親友開始,漸漸擴大範圍,希望每個生命都能快樂,擁有福報。而且要力所能及去付出,否則空說不願行,就已和佛法背道而馳,更不用說實踐救度一切眾生的誓願了。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