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帶你了解肝癌的病因和預防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癌症是全世界首要的死因之一。今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將「世界癌症日」的活動主題定為「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WE CAN,I CAN)」。
在醫療衛生改善的時代,肝癌仍然以令人震驚的趨勢發展——肝癌(liver cancer)是目前我國第四位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惡性腫瘤死亡順位中僅次於胃癌、食道癌而居第三位,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研究人員指出了肝癌發病率居高不下的三點原因:
極少的個體會接受乙型肝炎檢測,導致三分之二的乙型肝炎個體並不知道他們已經感染HBV;
只有20%的醫生遵循肝癌篩查指南,檢測高危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存在肝癌。且由於起病隱匿,80%以上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有效治療已經為時已晚;
再者,肝癌篩查指南存在不足指出,並不能提供有價值的血液檢測以幫助在可治療階段早期識別肝癌。
肝癌的危險因素
我國肝細胞癌占原發性肝癌發病的90%以上,日常所說的肝癌主要是指肝細胞癌。我國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黃曲霉毒素、酒精與飲水污染。
病毒性肝炎
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稱為肝癌三部曲。臨床調查資料顯示,病毒性肝炎約有10%會發展成慢性活動性肝炎,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2%~10%,肝硬化患者HCC年發生率為3%~6%。
在我國,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HCC的主要危險因素,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病史。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肝癌患者HbsAg陽性率可達90%,約5%-8%抗HCV抗體陽性。
黃曲霉毒素
霉變食物中,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往往很高。黃曲霉素的代謝產物黃曲霉毒素B1有強烈的致癌作用。而黃曲霉毒素與HBV有協同致癌作用,在HBV-DNA整合的肝細胞中,可以發現黃曲霉素堆積。
此外,腌、熏、烤食物中亞硝酸鹽、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的含量高;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在烹調或其他條件下,可與氨基酸發生降解反應,生成強致癌性的亞硝胺。
酗酒與肥胖
飲酒可通過以下途徑誘發肝癌:1)飲酒人群中的嗜酒者或飲酒過量者可出現酒精相關健康問題,其中酒精性肝病是酒精所致的最常見的臟器損害,進一步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2)肝炎病毒感染與酒精對肝臟損害起協同作用,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礎上飲酒,或在酒精性肝病基礎上並發HBV或HCV感染,都可加速肝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隨著肥胖的流行,我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以通過肝臟炎症,進而發生肝硬化、肝癌,在原發性肝細胞癌(HCC)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增長率迅速。
飲用水污染
近年來發現池塘中生長的藍綠藻是強烈的致癌植物,可污染水源。寄生蟲病如華支睾吸蟲感染可刺激膽管上皮增生,可導致原發性膽管癌。
肝癌的預防
預防肝癌,需要從日常做起: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預防乙肝;
低脂飲食,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及脂肪肝;
減少酒精攝入,預防酒精性肝病;
不吃發霉食物,避免攝入黃曲霉毒素;
注意飲水衛生,避免引用不幹凈的水;
針對HBV和HCV感染患者,建議每半年複查一次肝功能、進行HBV 和/或HCV病毒定量檢測、測查甲胎蛋白、進行肝臟彩超;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應嚴格遵醫囑進行抗病毒治療,不可隨便停葯;
美國和歐洲指南推薦,任何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聲檢查以篩查肝癌,因為80%的肝癌患者存在肝硬化。此外,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合併感染HIV或HCV的患者、脂肪肝人群均應檢測肝癌。


※常按脊椎這處的穴位,各種肝臟問題都能調治
※轉氨酶升高,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
TAG:王勁松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