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一隻青蛙刷爆了朋友圈。
GIF
「
我兒子兩天沒回家了!」
「我兒子就一直家裡蹲,半天不出門……」
「我的蛙蛙終於找到夥伴啦!」
「我的蛙蛙給我寄明信片咯~」
……
GIF
我們的「兒子」
這隻蛙
來自日本的手機遊戲《青蛙旅行》
據說
這款遊戲
讓無數少年少女嘗試了一把當老母親的心酸……
我們的「兒子」要麼在家裡看書,要麼在寫信,要麼在吃飯,要麼在做小手工,再不然,就是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已經獨自外出去了不知道什麼地方旅遊了……
GIF
而作為他的麻麻,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給他存錢(收集三葉草),準備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在他出門的時候擔心他是否吃飽穿暖、是否孤獨、是否迷路,或者期待它能給我們寄一兩張明信片,讓我們知道他的近況……然後望穿秋水的等待他回家。
Carrie自己也養了自己的蛙蛙。其實Carrie覺得,上面說的這些等待啊擔心啊都不算什麼,最讓Carrie難受的,是沒法和我的蛙兒子交流。
無論他在家吃飯寫信做小手工,還是他出門旅行,我身為養他的麻麻,竟然也只能成為一個旁觀者,雖然知道他在幹什麼,卻沒法知道他在想什麼,他接下來會去做什麼……
GIF
我看到網上無數的網友感嘆:養蛙如養娃,就算是費盡心思為他操碎了心,他也不願和你分享他的內心……
幸虧我的「蛙蛙」只是我遊戲中的「兒子」,要是我現實中的娃,我肯定受不了啊!
每一個父母,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這隻蛙一樣,什麼都不跟自己說吧?
前幾天我在一個公眾號里看到了兩段對話,來自爸爸「林叔」、兒子「小胖」以及去家訪的老師「我」:
很顯然,小胖並不願意和爸爸多說。
這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很多很多的家庭里。孩子願意和朋友聊天談心,卻不願意和爸爸媽媽交流。爸爸媽媽,其實也不太知道怎麼溝通。
一些促進親子間溝通的小技巧
、除了我們說的話,肢體語言也是溝通的重點!
GIF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除此之外,摸摸孩子的頭、拉著孩子的手、適時的給孩子擁抱和親吻,都是增加和孩子之間親密和信任的方法。
當然了,也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在和我們說話聊天的時候,我們總是左顧右盼、低頭玩弄手機或是和別人說話、做別的事情,那麼孩子也能夠從你的肢體語言里讀出:啊,媽媽現在很忙、媽媽心不在焉、媽媽並沒有在專心的和我說話、媽媽在敷衍我,等等。孩子可是很聰明很聰明的~
、溝通的時候,盡量談論具體的事情。
GIF
「你今天怎麼樣?」
「在幼兒園做了什麼?」
「今天學了什麼?」
甚至更簡單:
「今天你乖不乖?……
這樣大範圍又抽象的問題……相信我,孩子聽了,要麼不想回答,要麼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要麼敷衍你,隨便答一答……
你要是真的想了解孩子這一天的生活,想和孩子談心,不妨從一些具體的小事開始問起。
比如:
「今天的老有沒有教你們唱新的歌吧?」
「學的歌叫什麼名字呢?」
「能唱給媽媽聽聽嗎?」
「你很喜歡這首歌吧,看你唱起來非常開心呢!」
「你可以教教媽媽嗎?媽媽想和你一起唱呢!」……
這樣的問題就顯得「走心」多了,孩子不僅好回答,更會覺得我們對他的生活是非常關心和感興趣的,我們想要融入他的生活,他們當然會更加願意和我們聊天啦~
、孩子再小,也需要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GIF
當孩子回家告訴我們他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你是立刻大聲呵斥說:「從小就不學好!還和人打架!只會給我添麻煩!一點都不乖!」還是走過去孩子身邊,好好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和感受呢?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著急給孩子「定罪」,也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行為都無異於給孩子「潑冷水」。我們總得先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弄清楚,才能夠「治標治本」吧?
所以,在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之前,不妨先走過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
孩子是不是被欺負了覺得委屈所以才動了手?
是不是講義氣的為了幫別的同學出氣?
是不是除了動手,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只好動手了?
了解了孩子動手的真正原因,再蹲下,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進行交流:「原來是這樣啊!媽媽知道了,你也很痛、很委屈呢。」當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接受了他的情緒,才會更願意和我們交流,告訴我們他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再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可是你這樣和同學打架挺危險的,媽媽也媽媽很擔心呢。那你覺得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和做選擇。
以下幾個地雷,你千萬不要踩:
GIF
地雷 一
生氣責怪孩子:經典句型:如 「你之前怎麼都不說!」 「不是告訴你,不可以讓人家隨便動你東西呀。」
地雷 二
暴跳如雷要找對方算帳。這樣可能導致他在同學間的處境更艱難。
地雷 三
忽略孩子的告狀。不把孩子的抱怨當回事,只回應:「小孩子,多大點兒事兒啊!」;「你是男孩子,堅強一點!」;「你要自己去面對!」
你能平靜對待,還能讓孩子覺得,你有辦法解決,非常「靠得住「,孩子才信任你,才願意告訴你。
GIF
孩子在外面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好不容易決定回家告訴你,面對這樣的信任,家長一定要珍惜,你第一次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以後還敢不敢和你溝通。
分享,促進溝通
GIF


TAG:思問育兒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