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趾高氣揚,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聯合式用法的成語?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趾高氣揚,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聯合式用法的成語?

1.趾高氣揚 [zhǐ gāo qì yáng]

基本釋義: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出處:《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出使楚國,楚王送他珍貴的象床,負責送象床的登徒去遊說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希望能勸止這項差使。公孫戍說動孟嘗君不接受這件寶物。孟嘗君見他出門時趾高氣揚的樣子覺得奇怪,原來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寶劍。

相關成語:趾高氣昂 氣宇軒昂 不可一世 搖尾乞憐 低聲下氣 妄自菲薄

2.痛心疾首 [tòng xīn jí shǒu]

基本釋義: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典故: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係,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於兩國國境想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衝突。晉歷公即位後,因邊界糾紛,兩國君王在令狐訂立盟約。但秦桓公回國後,立刻背叛盟約,偷偷去和楚國結盟。同時強令晉國和秦國一起進攻秦國邊界的小國白狄,晉國答應後,秦國又派人偷偷告訴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白狄和楚國都看穿了秦國的用心,痛恨秦國背信棄義,於是將秦國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晉國。晉國於是聯合諸侯之兵迎戰秦國,同時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說:「各國諸侯如今都知道秦國惟利是圖,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我們陳兵以待,如果秦國和我們盟誓,則可退諸侯之兵,否則,我們各諸侯國將共同對付秦國。」,一個月以後,兩軍交戰,秦國大敗。

相關成語:疾首蹙額 深惡痛絕 切齒痛恨 賞心悅目 感恩戴德

3.面紅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基本釋義:臉比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相關成語:面不改色 面紅耳熱 羞愧滿面 面不改色

4.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基本釋義:博:廣,多。 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出處:明·姜世昌《逸周書》:「迄今讀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相關成語:博學多才 經天緯地 學富五車 不學無術 孤陋寡聞 博而不精

5.兼收並蓄 [jiān shōu bìng xù]

基本釋義:收:收羅;蓄:儲藏,容納。 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收下來,保存起來。

出處:唐·韓愈《昌黎先生集·進學解》:「中溲馬勃;則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相關成語:兼容並包 俱收並蓄 兼而有之 以蠡測海 不相兼容 不可兼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山西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卻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生活歷史冷知識,什麼時候開始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兩餐或四餐?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