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四本書《曾國藩》
費盡兩周時間讀完唐紹明的《曾國藩》上中下三卷,姑且就算讀了一本書吧!
書的結構挺有意思的,讀起來很順暢,其實把一些歷史資料直接引用供讀者去分析,有考究癖的人可以從原始檔案中去吹毛求疵。比如說著名的「屢敗屢戰」的典故就是出自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故事:
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來是一個書生,根本不知道領兵作戰。曾國藩命令他領兵作戰,每打一次仗便敗一次。曾國藩很生氣,準備寫奏摺彈劾他,在他的奏摺上便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詞語。後來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便變得大為不同。於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讀罷全書最大的體會是曾國藩的辦事作風現在值得我們去學習。
一、首先想的不是這事能不能去做,而是怎樣去做。
回家奔喪,接到朝廷辦團練的旨意。先不去想我是文官怎麼帶兵,也不去想現實中要遇到怎麼樣的困難。當他決定辦團練組織湘勇開始,他就沒有再想過回頭路。
功成名就後湘軍裁去了十分之七,接著朝廷又要他接著剿捻軍,此時戰力大不如前,曾國藩帶領為數不多的湘軍,再加上李鴻章的淮軍,用圍河戰術平定捻軍之亂。
天津教會案是塊燙手的山芋:法國等國外列強對政府施壓,另一方面民眾樸素的愛國熱情也不能不考慮。曾國藩完全可以以年邁為由,遠離是否之地,結果一世英名盡毀津門。儘管弱國無外交,錯不在曾國藩,就算換其他人也未必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和處理結果,最終曾還是自責不已:「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曾國藩所說「未來不迎,當下不雜,過往不戀。」這就是說,未來要發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當下不雜」的另一層意思,遇到一件事的時候,先不要過多的猶豫,徘徊和彷徨,先幹起來再說。曾國藩臨終前曾說平定太平天國的功勞不過是撿來的而已,一方面是太平天國的內鬨。另外無論是李鴻章的淮軍亦或是左宗棠的楚軍都可以平定的,只不過是礙於曾國藩的面子,才把功勞拱手相讓而已。而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因為曾國藩不曾猶疑先走了一步。
二、曾國藩的打仗方式:結硬寨,打呆仗
論布兵奇襲,和左宗棠差遠了;論裝備外交圓滑度,不及其門生李鴻章。曾國藩打仗就是這個六字決: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帶兵打仗有一個規矩,他到任何地方安營紮寨之後,不管當時是颳風、下雨,首先命令士兵們挖掘戰壕。這壕要挖多深?大概兩米,比一個人還要高。而且要築牆,牆要築到八尺高,牆外還要再挖一道溝,保證把這個營盤護住不失。曾國藩包圍城池的時候用的也是這一招,動不動就挖幾十里長的戰壕。而且一道不夠,通常是六道,就像北京城一樣,一環、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所以湘軍簡直就不像一支戰鬥部隊,更像是一支工兵部隊。
連他的弟弟九帥曾國荃也有個綽號就「曾鐵桶」,把金陵城圍的水泄不通,最後這這樣把太平天國給箍死了。
其實這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更深,在資訊發達,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不需要去死記硬背了,彷彿互聯網給我們打開了方便之門,我們再也不需要努力了一樣。事實真好相反:互聯網上的新媒體人正是傳統紙媒的優秀編輯和撰稿人;互聯網上湧現的很多新的商業CEO都是傳統商業中的佼佼者;有著多年閱歷儲備大爺大媽可以重新創業,36歲收費員下崗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互聯網給了普通人更多的機會,會結硬寨,打呆仗的人則會遇到更多的機會。
互聯網到處是入口,如果沒有結硬寨,打呆仗的積累,你連入口都找不到。
三、從憤青清流到實幹家
曾國藩以為咸豐帝是少年英主,上書指出皇帝廣西軍務失措,指責皇帝納諫是虛。結果咸豐帝大為惱火,好在沒有處分。
辦團練初時,看不慣綠營兵的腐敗,紀律鬆弛,上本參你參他,最後湘勇不得不離開長沙,被逼走衡州。
這一切看起來就像是我們年輕的模樣,清流好做事難成。
後來的曾國藩為了做事,有些小節再也拘不起來。為籌軍餉,為貪官奏請入鄉賢祠。這在以前看來絕不是曾國藩的做人做事的樣子,結果差點被革職查辦,改降二級留用。曾國藩仍不後悔:一張紙換來七八萬兩銀子,儘管要提些風險,也是值得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TAG:青蒲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