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玩,我只服北京人!

論玩,我只服北京人!

北京人愛玩兒,這玩兒的學問多、講究也多。確切地說,過去老北京人把所有喜歡飼養和賞玩的種種玩物,多稱為「寵兒」今天咱們就說說北京人的那些「寵兒」

老北京素來有提籠架鳥一說。

提籠,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珍珠鳥等,皆是毛色艷麗的鳥,能使人賞心悅目。畫眉、百靈、紅藍靛頦、字字紅、字字黑等,叫起來百囀千聲,聲音悅耳動聽。這些鳥都被放入籠中飼養,養鳥人以提籠遛鳥為樂。

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錫嘴、交嘴、梧桐之類的鳥,不能在籠中飼養,只能在架上棲止。老北京最常見的架鳥當屬梧桐,經過訓練的梧桐會打彈兒、開鎖、叼旗、開箱等各種絕技。

從清末到民初,每日清晨在城根下、河沿邊,隨處可見手提鳥籠的人,邁著方步「遛鳥」。養鳥人在清晨遛完鳥,常常聚在茶館「會鳥」,互談經驗。

鴿子

鴿子是北京人的幾大「寵兒」之一。養鴿子跟養鳥兒略有不同。養鳥兒講究「遛」,必須把它關在籠子里,真正消遣養性的是養鳥人。

養鴿子則不然,鴿子經過調馴,可以讓它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北京人玩鴿子已經玩出了文化。雖說這種民間文化難以上教科書傳世,但從「套」鴿到養鴿,從馴鴿到斗鴿,甚至包括「鴿子挎」和鴿子哨,都有一套相當講究的藝術手法。

蛐蛐兒

北京人稱蟋蟀為「蛐蛐兒」。

養蛐蛐兒為的是斗。斗蛐蛐兒也有許多講究。一是斗蛐蛐兒的季節,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兒未發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兒的高潮期。「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斗蛐蛐兒都是公的,就跟現在街上老爺們兒經常打架大姑娘經常看熱鬧鼓勁一個意思。蛐蛐兒也講究重量等級。斗蛐蛐兒之前,要把蛐蛐兒放在專門的「舀子」里,用專門的「秤兒」稱出蛐蛐兒的體重。現在可能有專門的電子秤了。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兒了。

稱體重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競爭,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因為蛐蛐兒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的記錄。一條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便從此喪失了鬥志,對它的主人來說也就沒有價值了。因而如果讓它和重於自己的對手比賽,就是贏了,也要自身受損。

蟈蟈兒

北京人玩蟈蟈兒也有不少的講究:一是要選上品的蟈蟈兒,講究全須全尾兒、叫聲悅耳。二是顏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選黑、綠、青三種。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蟈蟈兒越有人緣兒。

北京人買蟈蟈兒一般是買一對:一則是老北京人有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二則是兩隻可以相互戲逗,叫得更歡。買回來的蟈蟈籠子大都掛在屋檐、門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從此,蟈蟈兒的鳴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動聽的聲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北京人飼養金魚已有數百年之久。因「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養魚既是一種樂趣,更能養性逸情。夏日裡以「天棚、魚缸、石榴樹」為四合院里最和諧的景緻。

北京人常養的金魚分「草魚」和「龍睛魚」兩大類。「草魚」就是小販們沿街叫賣的小金魚,體型較小,也就一寸至五寸之間,價格較為便宜,多是普通人家買上幾條放在圓形的小魚缸里以做觀賞。

飼養「龍睛魚」的主兒,多是比較講究的人。「龍睛魚」的種類很多,按顏色分有紅龍睛、花紅龍睛、墨龍睛、藍龍睛、紫龍睛等。多用直徑三尺以上的木盆飼養,一般將魚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過道旁,魚盆由特製的架子支著,有的盆里還放些水草。

養魚人最愜意的時候,是撒一把魚食兒,看著魚兒覓食,別有情趣。

在寵物中,老北京人過去飼養較多的是貓。

老北京養貓講究品種,大多以毛長者為貴。一般認為白者、黃者為上品,黑者、雜色者次之。

此外,貓眼必以兩色者為貴,名曰「雌雄眼」,俗說「爹一隻,媽一隻」,此為「波斯種」。

但老北京人不喜歡養白尾貓,以為不祥。北京人認為養貓乃高尚之情趣,其來源多系親朋間互相贈送,以為禮品。

北京人也喜歡養狗,但狗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貓的數量,有錢人一般會在護國寺廟會的狗市上買觀賞狗:袖狗、叭狗。

袖狗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鬥,又叫「斗狗兒」,可藏於袖間,因此得名。這些人將狗置於桌案上觀其爭鬥、撕咬,以博得一樂。普通老百姓在四合院里多養些小京叭、小柴狗。

過去北京人養狗絕沒有今天這樣多,狗更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寵。即使養狗也絕對享受不了今天這樣的「待遇」,做一次美容就得六七百,更沒人把它以「兒子」相稱。那時養狗多是看家護院,或外出時做個伴兒,充當一下「保鏢」的角色。

四合院里多養些小京叭、小柴狗,只有大戶人家才飼養大狼狗什麼的。狗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貓的數量,所以在介紹老北京的各種書籍里,很少有談養狗的。早年間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狗食多是主人剩下的飯菜,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吃不飽就到外面打野食。

核桃

時常能看見北京人手裡拿著一對兒核桃,北京人雅玩核桃包括四個要素:揉、攥、搓、擦。

揉:是將兩個核桃在右手中順時針方向揉動或在左手中逆時針方向揉動,揉動時手要用力,力越大越能有效刺激手中穴位,越感覺到舒適,但揉動時要保持兩個核桃相互不撞擊。

攥:是左右手各執一隻核桃,用手掌心內部攥握核桃,用力程度感覺到舒適為佳。

搓:是左右手各執一隻核桃,用大拇指搓動核桃,方向是由底部向尖部,用力程度感覺到舒適為佳。

擦:是左手或右手持一隻核桃,向另一隻手的任何部位擦動,還可用核尖按壓手中穴位。

過去北京人玩核桃的時候都出聲,嘎啦嘎啦響,那時的人們願意聽那聲音,覺得好聽,給人帶來愉悅感,沁人心脾。

扇子

都說「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形容一代英豪再合適不過了,然而北京人呢?北京人也愛摺扇,頗有羽扇綸巾的味道比如:高曉松,一把扇子走哪扇哪。

北京人好提籠架鳥,再來把折兒扇,清晨或者太陽落山的時候出來遛個彎兒,這才是真正北京公子哥兒和公子爺的生活狀態。再者,古代文人雅士都愛拿扇子,體現自己的風姿雅趣,提高自己的氣質,還可以裝飾納涼。

翻開中國文化史,總會發現文人與扇子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引出佳話無數。扇子,此物冬藏夏出,時令明顯,謂之「氣」,有架支撐謂之「骨」,扇骨由竹製成,謂之「節」,扇子搖動,有風拂面,謂之「風」。一扇在手輕搖,居然氣節風骨隨身,如此大雅之物,不玩它還能玩什麼?

手串兒

北京人都喜歡盤手串兒。北京人玩手串兒圖的就是一個樂。

「樂」的出發點就是玩,並沒有特別的講究。當你對北京人說:"你的手串不值錢"的時候,他會笑著回答你"嗨,不就是個玩嘛"。當你問北京人:"你這手串值好多錢吧?",他會說:"什麼錢不錢的,我就覺得它漂亮"。玩的是"樂"。這種玩的心態是有意思的,能體會到手串帶給他的快樂。

北京人玩手串兒為精神找到了寄託,通過盤轉珠串,濾清了思想,調整了心理,是精神的境界。其樂無窮,又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養鷹也是舊京的一種風氣。

過去,老北京民間曾經玩鷹之風大勝,這是滿族人的習俗。那時有專門捕鷹的鷹戶。為什麼要玩鷹呢?因為人們每年要向宮廷交納稅銀,如果交鷹,則可折銀。

後來,玩鷹就慢慢的變成了老北京人的一項愛好。北京人玩鷹很講究,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打的,都是用繩子緊著的,到了馴鷹人手裡,先把它打扮起來,用兩根腳袢先拴在鷹腿上。

現在,玩鷹的北京人幾乎找不到了。傳說北京西山有一84歲徐氏老人,是打鷹的高手,此人性格怪癖,對人冷淡從不收徒,但最近幾年收一徒,也是為了不讓打鷹技藝失傳。

這就是咱北京人,不爭名,不奪利,好開玩笑,好交朋友。玩兒美了才是生活最重要的事兒!

往期經典回顧:

北京包容你,但不縱容你!

在北京,這叫規矩!

北京爺們兒就是這個范兒!

大家都在看這些:

我發誓,只有北京人才懂這些話!

京二爺說事第2期:北京話這麼說您見過嗎?

北京話PK東北話和天津話,太搞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二爺 的精彩文章:

北京人,全世界唯一搶不到回家車票的人!
獨一無二的北京男孩兒

TAG:京二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