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詹英佩專欄:七子餅茶究竟始於何時?七子餅茶的起源考

詹英佩專欄:七子餅茶究竟始於何時?七子餅茶的起源考

圖為:用筍殼包裝的七子餅普洱茶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專欄:《茶經》上為何沒有雲南茶?》。說到普洱茶,中外茶人的眼光便要聚向七子餅茶,因為它是雲南傳統普洱茶的標誌性產品。餅圓如月,每餅重7兩(老稱),七餅為一筒,這就是書上記載的雲南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始於何時,如何得名,為什麼要七餅為一筒,意寓著什麼,人們說法不一,圓圓滿滿多子多福,這是近幾十年來普遍的說法。這種說法口送吉祥,有親和感,有人情味,比喻得也十分貼切,聽起來使人心暖情悅,在新時代里這樣解釋實在是再好不過。

再往歷史深處尋,既然是獨有的傳統歷史名茶,就應有個起源、出處。追根溯源,搜盡史說,七子餅茶究竟始於何時?其實,七子餅茶的起源和得名時間並不遙遠,是大清帝國的興盛時期,是普洱府成立以後的事。

茶做成餅狀,並不是雲南人的發明,中原內地唐代已有之。用曬青毛茶為原料,不碾不磨,壓緊成餅,顯其條索,這是雲南餅茶與內地餅茶在原料處理上的區別,每餅重七兩,七餅為一筒這是雲南獨有的計量方法和包裝規格。

要將七子餅茶道個明白就得從普洱府說起,普洱府的成立是七子餅茶出世的前因。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政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西雙版納當時是雲南最大的產茶區,為了壟斷「大錢糧」,清政府在思茅設立總茶店,由官壟斷經營,這是歷史上中國中央朝廷正式插手、控制、壟斷雲南茶葉的開始。但思茅總茶店的設立並沒能解決已劃歸普洱府的六大茶山的茶農與茶商與官府之間的矛盾,總茶店弊端顯露,直接影響到西雙版納的安寧。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尹繼善接替高其卓任雲貴總督,尹繼善一上任便從整頓茶葉入手,撤銷思茅總茶店,決定將雲南茶葉納入國家法律管理。雍正十二年(1734年)尹總督上奏疏給雍正皇帝,請稟在雲南推行茶法,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中央朝廷正式批准頒布了雲南茶法,茶法規定買賣雲南茶葉需持「茶引」,朝廷批准雲南每年發「茶引」三千,每引購茶一百斤。

雲南茶法還特別規定交易之茶需為圓餅狀,每個圓餅重七兩,七個圓餅為一筒,每筒49兩,每筒徵稅銀1分,每張「茶引」可買三十二筒(合老稱約一百斤),上稅銀三錢二分,永為定製。雲南茶法將雲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銷的茶之形狀、重量、包裝規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

雲南茶法出台,七子餅茶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餅茶。也就是說每筒7餅,每餅7兩是清政府頒布的雲南茶法之規定,是為了計稅之方便,是為了符合每張「茶引」核定的數量100斤,也是為了雲南輸出的茶有一個統的規格形狀,不再像過去蒸而成團時各家各戶做法不一,有大團、小團、中團、瓜狀等,計稅計量都不方便,且外形也不整齊美觀。

茶法公布後,有了統一的計量單位,無論是加工的、收售的、收稅的都方便得多。茶農、茶號加工茶,官府、土司、頭人們不用去一家一戶的檢查,加工的茶如不按茶法之規定去做,一但查出依法論處即是。馬幫馱茶過關卡也不用御下茶來過稱,按照筒數對照「茶引」收稅放行。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工、銷售、稅收各個環節便變得有序而透明。「雙七」的規定為雲南茶大規模加工製造,走向國內外市場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雙七」就是雲南茶的身份,是大清帝國戶部批給雲南茶的商標,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七兩重的餅茶便知是雲南茶。(未完,本文節選自《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作者:詹英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冬天喝什麼茶好?教你如何選擇適合冬天喝的茶
武夷岩茶的前世今生,連張藝謀都要為它拍片打call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