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紹群:金融世家傳薪火

甘紹群:金融世家傳薪火

爺爺沒有文化,是個「睜眼瞎」,但他天然對集攢老物件有興趣;父親是新中國成立時縣人民銀行,後為農業銀行的老員工;自己和女兒先後在銀行供職。當了幾輩子「破爛王」的袁家,到了袁裕校這一代,終於當出了名堂:6 年前創辦家庭博物館------

金融世家傳薪火

時間可以是隨意翻過的日曆,時間也可以是一段難忘的記憶,一部厚重的歷史。

博物館就是一個留住時間、承載歷史的地方。

這些年,我在國內外旅行,曾經參觀過為數眾多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大多是以地域、或歷史文化名城命名。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館,也幾乎都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名人名家。早就聽說三十年前在農行的同事袁裕校辦了一家個人家庭博物館。他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功成名就的聲望,一介平民,這個館能立得起來嗎?不禁心生疑竇。

1986年5月,袁裕校由興山縣農行一名會計員借調到省分行《湖北農金報》做攝影記者,與報社領導一起到我所在的鄂西北一個縣支行出差。兩個月後,我也調到該報當編輯,和裕校成為同事。一年後,省分行給了他一個「帶帽讀書」的機會,去中南財經大學專修科支行行長班脫產學習2年。此時,袁裕校還不是行長,可見其精明能幹、聰慧過人。畢業後調任省農行宜昌干訓部主任,後又離開銀行任興山縣移民辦副主任、興山縣駐武漢辦事處主任。在三峽工程建設的大背景下,移民辦、駐漢辦都是挺風光的單位,他也是當年興山縣最年輕的科局級幹部。1995年,看到原來不少農行的同事紛紛下海,袁裕校也辭職投身商海,投資房地產,淘到了第一桶金,後來又辦過幾家餐飲企業,實現了財務自由。

因為我在機構分設時進入新組建的農發行,與農行的朋友漸漸聯繫少了。前幾年,得知袁裕校開辦家庭博物館,成了新聞人物。也聽到、看到一些褒貶不一的議論。2017 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記者調查」欄目刊發的《走進湖北宜昌袁裕校家庭博物館 一個家庭 百年中國》通訊,我反覆閱讀多遍,引起強烈的興趣,萌發去現場一窺究竟的願望。

前些日子,我去宜昌,輾轉查到袁裕校的聯繫方式。晚上,他收到我發去的簡訊打來電話敘舊,相約次日長談。

1月20日,周六。沐浴著冬日的暖陽,我走進了中國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館——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博物館位於點軍區五龍村五龍河街,從宜昌城區出發過夷陵長江大橋只需要十來分鐘車程便可到達。這裡瀕臨長江,綠蔭環繞,環境優美,交通十分便利,選擇這裡開館可見主人其良苦用心。這兒以前是長航紅光港機廠子弟中學,閑置多年。袁裕校籌資650萬元,將這所廢棄的舊學校改建成如今的家庭博物館。青磚灰瓦,舊跡斑駁;毛澤東主席雕像聳立院落中央;三面教學樓上一些帶有那個時代印記的標語都保存得完好如初。進入此地,一如踏入時光隧道,又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博物館內,陳列著袁裕校家庭自清晚期至當代的100多年生產生活用品和文化精神證物,其中文物單品3餘萬件。舊式建築的一磚一瓦,解放初期沒用完的糧票布票車票,都完好保存;《袁裕校家志》記錄的歷史,更是上溯至該家庭始祖從河南遷徙到興山定居的1461年,時間跨度500年。在長達100多年中,袁裕校家族雖多次搬遷,但其家庭用品都無一丟棄,四代接力,為保存這些文物,袁裕校花去了所有積蓄和做生意賺的錢,共計2000多萬元,方成就了今天家庭博物館的規模。李路拍電視劇《山楂樹之戀》曾選擇這裡作為外景地之一。

袁裕校那天推掉一些應酬,專門安排大半天時間為我們參觀當解說員,並與我們座談、交流。三十多年過去了,歲月的滄桑沒有改變他的容顏,只是他比以前顯得更穩重自信、睿智豁達,頗有幾分學者的風度。

「這兒有我爺爺解放前要飯的碗,彈棉花的弓;我父親在抗戰時期當背夫用過的背簍;我使用過的『大哥大』、BP機;我女兒使用過的手機、電腦......」對55歲的袁裕校來說,每一個老物件都能打開記憶的閘門,都能講述「我爺爺」「我父親」「我自己」或者「我女兒」的故事:祖父是個「睜眼瞎」,父親讀過私塾、進了銀行,自己辭職下海最折騰,女兒加入海歸潮......

博物館收藏了袁家自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百年來捨不得扔掉的舊物件,以及翻山越嶺淘來的「破爛」-------3萬多件「寶貝」。其中有傢具、衣物、日用品、糧票布票、雜誌報紙、家庭生產器具、墓碑等;大的有雕花床,小的有繡花針。在留存的文字資料中,有公糧契約、購物清單等,件件記錄著、承載的是這家人百年來的奮鬥經歷和悲歡憂喜,普通人家的生活瑣事。上世紀三十年代祖父那輩人穿過的長袍馬褂,五十年代父親用過的搪瓷盆、茶杯,八十年代館主踩過的縫紉機,新世紀女兒從澳洲求學寄回的袋鼠皮飾……這些展品談不上珍貴,館中的每一件器物上,都有生活留下的溫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曾隨處可見。可是,當它們走過時間的長河,聚集在一起並集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內心深處的記憶就被不可遏制地被激發了,不禁引起強烈的共鳴! 一個普通家庭的變遷,其實也是我們的民族、國家發展的縮影。

袁裕校在整理和收集這些館藏中,付出了極大的艱辛。為節約成本改建博物館,他曾當了三年泥瓦工,把牆壁上塗抹的石灰水泥一層層摳掉,讓它露出青磚的本來模樣。為此,手套磨破了上百雙,鞋子穿破了十幾雙,板車換了4輛。他先後兩次從梯子上摔下來,斷了幾根肋骨,住了幾次醫院......

我們邊看實物、翻看有關資料、邊聽他講解,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爺爺袁之仕,19世紀末生於興山縣古夫鎮豐邑坪村,曾祖認為兒子生來聰明機靈,盼望他能出仕為官,故取名『之仕』。然而,人多口闊、家境貧寒,袁之仕不僅一生沒有做官,連學堂門也未進過,大字不識一個,被人稱為『睜眼瞎』。但他聰明能幹,是當地的『能人』: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到古夫鎮幫工,在香溪河碼頭當過搬運工,幫大戶人家推磨、舂米、砍柴,臟活、重活都干,賺點零錢補貼家用。尤其是後來到外地學會了種棉花,還學會了彈棉花、紡棉線等技術,而當時同一塊地種棉花的收入,要數倍於種包穀。博物館展示的紡車、編織機、織帶機、彈花弓,都是他那時傳下來的」。

「我父親袁名龍是爺爺的次子,1922年出生,幾次入學又輟學。成年後,他被國民黨抓壯丁服苦役。一直沒有放棄讀書,斷斷續續讀到27歲,1949年從興山縣簡易師範畢業。新中國成立後,簡師畢業的父親在當時也算是個文化人,成為剛組建的人民銀行興山縣支行的一名農金員,有了穩定的工作。父母共生了12個孩子,活下來3個,我最小,母親生我時已45歲。爺爺和父親給我留下的,有民國初年的稅票,有土改時的地契,有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表,也有早年的工資單。家中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每個環節,每個過程都『有據可查』。現在回頭看,這其中有勤儉持家之道,可能也有謹小慎微的百姓必須處處為自己『留證』的考慮」。

「打我記事起,聽爺爺說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撿到』,這幾乎是他的口頭禪。『撿到』在興山方言中是收存的意思。在村裡,在路上,看到一根鐵釘、一顆紐扣、一塊布片,甚至一截麻繩,他都要撿回家。爺爺把『不準丟棄任何使用過的舊物』作為一條家訓教育後代。因為這條祖訓,只要是丟掉了自己使用過的東西,家裡的幾代人沒少為這『奇怪的』規矩受過懲罰。曾有一次,家人用5元錢的價格賣掉了一個實在不能使用的電飯煲,我卻又瞞著家人,花20元錢從破爛王那裡收購了回來。」

「父親的『撿到』習慣可以說是『變本加厲』。他當年從事農村信貸,需要經常下鄉,他用過的水壺、帆布挎包、手電筒、草鞋,至今保存完好。他『撿到』的豐收期是在三峽大移民時,那會興山縣城要從高陽鎮搬到古夫鎮,我們村幾百戶人家要搬進移民新居,很多人家的舊傢具、破銅爛鐵等,都要處理。我父親就當起了『破爛王』,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在這當口還真淘到了許多寶貝」。

「我原來是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那時也學起了攝影,在父親到齡退休頂崗進的縣農行。在農行幾年、調到政府部門工作,發展順風順水時,我突然要冒風險下海,全家都反對。辦實業有了積蓄,想到要給爺爺、父親傳下來的堆積如山、還四處租房子存放的老物件找『歸宿』。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一家人不得不移民搬遷。『幾輩人留下的遺產,怎麼辦?』為此租用了10多個倉庫,才讓這些『寶貝』有了安身之處,一年租金高達10萬多元。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在地方志辦工作的朋友李輝,無意中提起自己家收藏的這些東西。李輝立即意識到,這些收藏品在當代已難得一見,建議創建一個博物館。經此提醒,覺得『撿到』的家規已執行了近百年,現在確實到了該『使後人銘記』的階段了。遂下定決心建館。歷經三年,尋場地跑手續整資料,既當館主又當小工,克服了重重困難,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9月30日,在社會各界期待的目光中,以我個人名字命名的平民博物館正式開館接待公眾。走上了這條路,才知道這條路的艱辛。以往,我是給家裡掙錢,而建館、搞收藏,都是往外送錢的事。對外開放以來的6年多,一直實行免費參觀,按物價局核定的價格,僅門票一項回饋社會達一百多萬元。有人說我不務正業,也有人說我敗家。好在女兒的理解與支持,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女兒在國內讀的本科,後到澳大利亞讀研並在哪兒工作了幾年。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回國發展,女兒感到『國內的發展機會更多』,2014年也回來了,幫助我整理了大半年博物館藏品,暫時彌補了我這兒專業人才的不足。她後到武漢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前不久入讀清華大學文化產業方向的博士生。女兒的願望是幫我把家庭檔案譯成英文,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呢」。

博物館裡面有個特別的展室,袁氏祖訓「苦言能益,苦味能養,苦錢能久,苦工能恆」高懸——一邊是懺悔牆,一邊是榮譽牆。袁家從不忌諱家人所犯的錯誤,從祖父以來的4代人每個人都記錄下生活中需要反省的事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便讓後世子孫引以為戒。榮譽牆上展示的是家人所獲得的榮譽。家德、家風在這裡得到了最直觀的詮釋。

中國現存的博物館,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家庭被忽視,袁裕校家庭博物館,正好填補了平民家庭歷史空白,成為中國第一家規模化的平民家庭博物館。袁裕校的努力獲得社會高度認可和好評。這個家庭博物館不僅成為宜昌市「國防教育基地」、「省情市情教育基地」、「湖北省家庭檔案館示範基地」、「教學實習基地」等,還是「宜昌市家德家風教育示範基地」。袁裕校入選由中央文明辦評選的「中國好人榜」。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不是單位組織來到博物館開展「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愛黨愛國愛家」主題黨日、重溫入黨誓詞活動。前不久,中紀委、監察部網站推出「家德家風傳承教化」專欄進行討論報道,引起全國網民的強烈反響。一位來著宜昌五中的「00後」學生在留言中寫道:「來到博物館,很多我從未見過的老物件都變得鮮活、明麗起來,讓人彷彿聽到了縫紉機吱吱呀呀的踩板聲,60多年前的陶瓷盆似乎正等著有人倒熱水......它們走過漫長歲月,匯聚於此,奏響了一曲屬於中國億萬普通家庭的交響樂」。

一塊「宜昌市知識產權保護單位」的標誌掛上了博物館的大門,表明地方對博物館的支持。他獲得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評選」活動「年度貢獻獎」。評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一個家庭博物館,是100餘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材。他用豐富而翔實的家庭史料見證著歷史的盛衰和變遷,填補了我國家庭方誌史上的一個空白」。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袁裕校家庭博物館進行了專門報道。央視記者拍攝的《我們的傳家寶》節目,袁裕校家庭博物館是這組八集專題片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將在央視新聞頻道播放。

走進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如同走進時間,時光的打磨也許會談化人們的一些記憶,但在這裡有些記憶卻會成為永恆。是呀,這些展品收藏的歷史是親切的、貼近的,富有親和力的。如果是在別的博物館參觀,你看到的可能是宏大敘事,是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無關的他者的歷史,但在這裡卻明顯不同:在奶奶的灶台上放著的,是曾經熟悉,但現在已難得一見的陶制油鹽罐;在父親出門常帶的玻璃杯上,或許還有母親親手為他編織的防燙防摔膠絲杯套;求學時使用的檯燈上,有不小心摔傷的凹痕;孩子出生時的塑料洗澡盆也安靜地在那裡,像在等待一盆剛燒開的清水。這些器物雖然是沉默的,但這種沉默的講述非常有力,像是不小心走進了數十年前的老家,或熟悉的鄰居家。每一件器物都可親可感,像從手中剛剛離開。「四代人,30年,3萬件藏品聚沙成塔,粗茶淡飯的歲月凝固成可以觸摸的記憶雕像。」人們在這裡會感覺到傳承的力量,不得不為主人的傳承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體現在對過去生活的懷想,對現時生活的感恩。心懷感恩的人始終是幸福的,袁裕校是幸福的,我們衷心祝福他!

靜靜的博物館內,是我們普通人曾經走過的百年道路;喧嘯的館外,是車流滾滾的長江大橋和高樓林立的宜昌主城區。走出博物館,轉身融入的,是自己的歷史和人生雖然普通,但不可替代。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引起了國家高層人士關注和重視。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湖北省主要領導親臨視察。國家文物局、檔案局專家對館藏物品進行多次考察、鑒定,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相當部分屬於國內孤品,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價值,尤其是一些民間金融票據、賬簿,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彌補了國家博物館的空白。

由於場館面積小、展館少,很多藏品無法展出,很多場景無法再現。對此,已引起有眼光、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關注,準備發起成立公益基金會,以解決博物館經費和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夷陵區政府向他伸出橄欖枝,與經發集團合作在黃花鎮興建一座園景式新館,並命名為袁裕校家庭博物園,並將在湖北省開設第一個金融專館,以滿足館藏展示、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文化教育和文旅融合的需求;讓中華平民家庭生產生活場景定格,成為科研教育、文化影視創作和旅遊觀光的大觀園。目前,建園地址已初步敲定,正穩步推動袁裕校家博園這一大型文化項目的實施和落地。

面對未來,袁裕校對我們說的最多的:「不忘初心,感恩、回報社會,尤其是要感恩金融部門對父親、我與女兒的教育和培養」。女兒對一位參觀者的留言念念不忘:「就在袁裕校家庭博物館,我們回到了最初的起點。一個人,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起點在哪裡,初心是什麼。」「我還有一個夢,2020年咱們國家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屆時我想在北京舉辦一次《我家這一百年》家史展,就用我家幾代人用過的這些老物件說話:中國人『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祖訓傳家歲月悠,點滴積累匯成流。雖為百姓尋常物,卻見萬家樂與憂」。從一個農村青年,成長為農村金融明星;從一名公務員,下海當起實業家;從一個攝影愛好者,變身家庭博物館館主。他收藏普通人自己的歷史,遵守家規,傳承遺產,建館收藏存族史;他扶貧濟困,助學修橋,感恩回報惠鄉親。袁裕校的人生,就像一部電視連續劇, 充滿了太多傳奇色彩,看著讓人驚嘆,聽後讓人敬佩,走近讓人為之動容!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作協 的精彩文章:

王學傳:負重才不會被打翻
林毅:隨歲月風乾的二兩肉

TAG:金融作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