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劉松年的「小景山水」

南宋劉松年的「小景山水」

劉松年 《雪溪舉網圖》 冊頁

明朝收藏家張丑詩云:「西湖風景松年寫,秀色於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圖醉叟,數峰眉黛落齊紈。」說的就是劉松年的山水小景。

南宋劉松年畫學李唐,畫風筆精墨妙,山水畫風格繼承董源、巨然,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常畫西湖,多寫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劉松年變李唐的「斧劈皴」為小筆觸的「刮鐵皴」,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因題材多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劉松年還兼精人物,所畫人物神情生動,衣褶清勁,精妙入微。後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之春景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之夏景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之秋景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之冬景

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每幅縱41.3厘米,橫67.9至69.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四景山水圖》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與李唐的淵源關係,而秀潤過之。

全卷畫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潤過之。

春景,畫堤邊莊院。桃李爭妍,嫩柳成蔭,遠山迷朦不清,雜樹小草很有生機,給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審美感受。堤頭兩侍者牽馬攜盒向小橋走近,階下童僕忙於清理擔具,像是隨從主人倦遊歸來的樣子。

夏景,畫湖邊之水閣涼庭。庭前點綴以湖石,四周花木叢生,水閣伸向湖中,扶襯以木樁梁架,有點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納涼觀景,旁有侍者佇立。

秋景,畫老樹經霜,朱紫斑爛。庭院環繞以樹石圍牆,有小橋曲經通幽,與外部湖山景觀相隔離,似乎有遮擋秋之意。庭中窗明几淨,一老者獨坐養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閑情逸趣。

冬景,畫湖邊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蒼竹白頭,遠山近石,地面屋頂,都鋪滿積雪,顯得茫茫一片,橋頭一老翁騎驢張傘,前者侍者導引,似乎為了尋詩覓句,無妨踏雪尋梅,頗多閑適之趣。

劉松年 《秋窗讀易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秋窗讀易圖》畫面表現的是讀書的場景。水畔樹石掩映之下,書齋門窗敞開,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書童在門外侍立。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盡其態。房屋、院落、樹木、籬笆牆,都是精工細寫,一絲不苟,將秋天的氛圍渲染得恰到好處。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遠景的山石隱現。山石的畫法明顯是學自李唐,先用健朗的線勾輪廓,然後施以斧劈皴,精巧、有力,青綠設色,雜樹用夾葉法,這些都是典型的南宋畫法。但細讀之下,卻也不盡然。《秋窗讀易圖》同時呈現出另一種風貌。我們拿這張作品和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做比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四景山水圖》畫山石用斧劈皴和淡墨渲染,具有剛硬的特點。樹的彎曲,用筆偏於方折,遠山僅畫一角。雖然畫面的總體感覺上是濕潤的,但具體景物卻是乾裂的。再看《秋窗讀易圖》的山石畫法,很明顯地具有董源、巨然的風格——長披麻皴的運用和具有江南柔美的韻致。另外,從樹木、苔點、遠山、秀水的畫法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一種蕭散和淳厚,這又具有元人的繪畫風韻。

總體而言,《秋窗讀易圖》較之《四景山水圖》,硬朗之風略遜,而優雅、閑適之氣則勝之。從這個意義上講,劉松年的作品突破了時代的風格,以典雅、秀麗的風貌預示了元代山水畫的走向。雖然元代山水畫的一個典型的特徵是排斥南宋繪畫傳統,但劉松年繪製的這件作品,正好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元代山水畫家或者說南宗山水畫家將反對的對象集中在馬遠和夏圭上的主要原因。

劉松年 《瑤池獻壽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瑤池獻壽圖》描繪了仙山樓閣的神仙世界,是當時上層社會的做壽喜慶場面。人物的用筆細勁暢利,神態生動。畫山石以剛硬的線條勾寫形體,加斧劈皴,用淡墨橫抹,顯得濃厚的線條突出。圖中的松樹也較為突出,松針先以墨筆疏疏畫出,再以草綠色間點、復勾。全畫構圖飽滿而豐富,人物與樹石穿插自然,充滿著幽靜雅趣。

劉松年 《秋林縱牧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秋林縱牧圖》繪金色秋林,二位牧童放羊的情景。上端兩棵大樹,根深葉茂,秋景中有紅葉和青紅葉,畫法用干筆皴擦點染,整幅畫面金碧輝煌。全圖筆法精工,形象生動,具有豐收喜悅之氣。

劉松年 《雪山行旅圖》 四川省博物館藏

《雪山行旅圖》山勢蒼莽,白雪皚皚,映襯秋霜紅葉叢樹,分外妖嬈。林中房舍隱現,橋橫岸渚,山重水迴,一舟泊於岸邊。行旅者踏雪而行。全畫用筆工細,人物面貌高古,神態刻畫入微。房舍以界畫筆法,工整嚴謹。作者巧妙地將山水和人物有機地融為一體。畫面左側下端右上署有「劉松年畫」四字款。原為張大千收藏。劉松年傳世作品極少,從該畫可以窺見其善畫山水人物的風貌。

劉松年 《青綠山水》 立軸

劉松年 《鬥茶圖》(部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鬥茶,又稱「茗戰」,是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的一種評比茶質優劣的技藝和習俗。此圖中四人,二個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茶,似是茶童。畫人物用線多為鐵線描,爽利細勁,以疏筆皴擦山石,魚鱗皴示松干蒼勁斑駁之態,淡墨渲染山地。畫面工寫兼備,細緻與豪逸並存, 以高山的蒼翠秀潤使人物更顯生動傳神。

劉松年 《羅漢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 《博古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情景相融的畫面,鬱郁森森的松林之中,幾個文人墨客正在鑒賞古玩。有細細端詳者,有欣然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遠處侍女正催火烹茶,表示出一種清靜脫俗的閑情逸志來。作者注意線的變化和對比,衣紋描法輕鬆活潑,與濃墨層層漬染的松樹、山石,形成剛與柔的對比,給人一種清新出塵之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藝術家畫廊 的精彩文章:

韓貴瑜山水畫賞析

TAG:當代藝術家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