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向過勞猝死醫生學習?求放醫生們一條活路吧!

向過勞猝死醫生學習?求放醫生們一條活路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醫生成為了中國的高危職業。

去年12月16日,一個年僅31歲的年輕生命戛然而止: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中心衛生院外科醫生方培虎,猝死在值班室內。

痛惜之餘,讓人沒想到的是今年1月25日,當地衛計委決定在全區醫療衛生系統開展向方培虎同志學習活動。

乍一看,哥就覺得挺彆扭,這是想把喪事變喜事,把個人不幸整理成典型宣傳材料的節奏呀。

真想問問最後那句「踐行模範行為」是要大家踐行什麼?踐行積勞成疾,還是踐行放棄自己的健康權超值奉獻?

當然,你也別和哥說這是鑽牛角尖,說這是領導提倡愛崗敬業的這種工作態度。呵呵,啥態度需要這樣捨生忘我。

試想一下,如果把醫生換成普通的工人,富士康也發這麼一份學習號召,肯定會被噴成吃人血饅頭的壓榨工廠吧……

另外,提出這種想法的人,你們不覺得自己太殘忍了嗎?這種死後哀榮的「消費」是往人家家屬傷口上撒鹽啊!你們難道看不見他父母黑髮人送白髮人的凄慘,看不見他妻兒無助的悲涼嗎?

更讓人憤慨的是動不動還要整那些形式主義的「座談討論」「撰寫學習心得」……誰提出來的這些幺蛾子,是不是嫌醫生護士還不夠累?假如方醫生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離世給同樣過勞著的同事們帶來一堆額外的「學習」工作,應該也不會感到高興吧。

當然,這一號召也在醫務人員的朋友圈裡炸開了鍋,他們主動發聲「不學,想好好活著」。

更令哥欣慰的是這一違背人性的號召也引起了全民的反感,連《人民日報》都發文開懟。

其實這幾年樹典型,學勞模的號召並不少,但為何這次,卻引發了大家如此強烈的抵觸?

或許,1月9日,中國醫師協會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說明了一些問題。

這份白皮書顯示,我國三級醫院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為51.13小時,大大超過每周40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

同時,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師能夠休完法定年假,甚至還有4.4%的醫師不知道有年假。

而且面對這種高風險、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方培虎醫生並不是唯一一個倒下的「勞模」,近年來,關於醫生猝死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光2017年見諸媒體的醫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

看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哥猜其他的醫務人員們內心肯定也會有所害怕吧。

哥有個外科醫生朋友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是帶著向死而生的心態去治病救人的」。

開始我並不能理解他這種「生命倒計時活法」的心態,可後來有一次家裡有人做手術,才了解到他日常工作的辛苦,像他這種醫生在手術台前一站,往往就意味著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的腦力和體力消耗。

他們也是血肉之軀,長期加班加點,身體終有一天會吃不消。也是去年,這哥們兒因為長期勞累,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負荷不了高強度的工作,不幹了。

講真,當有積勞成疾的醫者離去,上級部門只是無限制地號召向全年無休等「勞模」級別醫生去學習,而不是痛中思痛,查找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家難以承受這生命之重,只會讓「中國無醫」可能演變為現實。

按照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我國大陸2016年共有執業(助理)醫師319.1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0.0萬人,2016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31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1.51人。

也就是說連鄉村醫生一共在內共有419.1萬醫生為老百姓提供醫療服務。面對全國13億多人的醫療需求,這些醫生哪夠啊!

可怕的是中國中國醫生的增速還很慢。

作為四大醫學名刊之一的《柳葉刀》去年發了一篇關注中國醫生數量的文章,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鑒,發現在10年中,中國畢業的五年制學生是431萬名,7年制碩士是41萬人,合計473萬。但在這一期間,中國註冊的醫生僅增加了75.2萬人,增幅15.9%。

也就是說,醫學生畢業後做醫生的只是一個零頭。(丁香醫生去年也曾對此做過一個調查,認為431萬數據誇張,數據應該停留在134萬,但無論怎麼算,都有超過50%的醫學生沒有選擇穿上白大褂。)

更驚悚的是,10年中25~34歲的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而60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 11.6%

另一項調查顯示更讓人心痛,在媒體公布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真的不想看到個人的悲劇、家庭的悲劇,慢慢演變成整個社會的悲劇。

請相信這不是危言聳聽,前段時間兒科急診那長長的候診隊伍,就是最好的證明。

若是想要從方醫生的悲劇里悟出些什麼,我倒是希望上級部門別忙著致敬,而是去做些實際的工作來查漏補缺。

首先,與其整這些「光榮」「自豪」等榮譽性的加持,不如像一些企業一樣,加強對離世醫生的家屬慰問和補助,讓在世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與其樹典型、塑造行業濫情神話,不如切切實實給醫護人員來一次全面透徹的身體檢查,雖說醫者不自醫,但讓他們減少憂患才是更好工作的動力。

最後,與其搞座談、寫心得不如給大家一次宣洩自己工作和生活困難的機會,真正走進到當事群體中去,去問問那些勞累的醫生們,收集他們的意見建議,反思人員排班上的固有問題,出台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醫生的健康權。

大家都是社會人,能用實打實的好處來鼓舞人心的時候,就不應再去「畫大餅」、「談情懷」,讓醫護人員活得體面,才是真正的行之有效的號召。

誠然,改變醫療界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請保護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哥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究竟是什麼鬼?忽悠人的嗎?看完這篇終於懂了

TAG:新聞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