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溫馨提示:本文約6400字,配圖4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今日出入菲律賓馬尼拉灣的船隻都會在海灣入口處看到一座奇怪的小島,它沒有自然島嶼曲折崎嶇的輪廓,反而十分方正規則,遠遠望去似乎是一艘船的模樣,靠近才發現這座島根本就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更讓人驚奇的是島上還有兩座銹跡斑斑的炮塔!其實,在很多年前這裡的確是一座真正的島,它的名字是埃爾弗賴萊島,但在一個世紀前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徹底改變了這座島的面貌,將其修建成一座新穎奇特的海岸炮台,取名為德拉姆堡,而外界更加熟悉它的綽號「水泥戰列艦」。這座形似戰艦的炮台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了嚴酷的戰火考驗,始終巋然不動,比真正的鋼鐵戰艦更加堅如磐石。本文將為您揭示這艘「水泥戰列艦」的傳奇。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今日從近距離觀看埃爾弗賴萊島的德拉姆堡炮台,它曾經以「水泥戰列艦」聞名於世。

荒島變堡壘

1898年,國勢日盛的美利堅合眾國終於掄起大棒,要在瓜分世界的宴席上向舊大陸的列強們強分一杯羹,衰落已久的西班牙淪為揚基佬的手下敗將。通過美西戰爭,美國收穫了豐厚的紅利,在西半球奪取了古巴,在東半球吞併了菲律賓,而後者更是美國在遠東地區擴張勢力的前哨陣地。

開疆拓土之後自然要守護疆土,美西戰爭結束後,當時由威廉·塔夫脫擔任主席的美國防禦工程委員會提出建議,在古巴及菲律賓的重要港口和戰略要地興建大規模的海岸防禦設施,獲得批准。在這項龐大的岸防工程建造計劃中,菲律賓的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是美軍重點設防的區域。從1902年開始,美國陸海軍工程部隊在上述地區大興土木,耗費十餘年時間精心修建了一系列在當時堪稱現代化的防禦設施,構成了一個由海岸炮台、水雷場和觀通場站構成的岸防體系。按照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制定的橙色計劃,一旦菲律賓遭到攻擊,馬尼拉灣的岸防堡壘要堅守6個月,等待本土援軍的抵達。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馬尼拉灣口的防禦布局,美軍在科雷吉多爾島、卡巴羅島、埃爾弗賴萊島和卡拉寶島修建了海岸炮台。

在馬尼拉灣口分布著多座島嶼,其中最大的科雷吉多爾島將灣口分為北海峽和南海峽兩條水道。美軍選擇4座島嶼進行設防,科雷吉多爾島的工事規模最大,而埃爾弗賴萊島面積最小,卻成為整個防禦體系中最獨特和最強大的岸防要塞。埃爾弗賴萊島位於南海峽南側,向南距離甲米地海岸約3.25公里,北距科雷吉多爾島約9.5公里,與其說是一座島嶼,其實更像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礁石。在美軍最初的防禦計劃中,準備在島上修建一座水雷控制站兼水雷儲備庫,用於控制橫貫海峽的遙控水雷陣,後來考慮到南海峽寬度較大,需要較強的封鎖火力,於是改建為海岸炮台。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埃爾弗賴萊島的原始風貌,面積僅0.08平方公里。

埃爾弗賴萊島炮台堪稱是軍事工程學上極富創意的奇葩之作,也是美國陸軍歷史上最不尋常的海岸防禦工事。炮台於1909年4月動工,工程以推平小島開始,美軍工程兵用爆破、挖掘等方式將突兀嶙峋的埃爾弗賴萊島整個夷平,使其海拔高度近乎歸零,然後以島嶼為地基用混凝土澆築起一座精心設計、厚重堅固的現代化堡壘,其造型酷似一艘戰艦,在堡壘頂部呈階梯狀安裝兩座裝甲炮塔,每座炮塔內配置兩門重型岸炮。在初始設計中,炮台計劃安裝4門305毫米岸炮,後來在陸軍部的干預下升級為4門356毫米岸炮,此外還在炮台兩側配置了4門152毫米岸炮,炮塔側面及頂部的混凝土厚度在6~11米之間。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張攝於1909年9月照片展示了炮台工程的最初階段,埃爾弗賴萊島正被美軍工兵逐步推平。可見島上搭建了臨時房屋,供施工人員休息。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張照片展示了埃爾弗賴萊島炮台工程後期,356毫米岸炮炮塔的基座部件被吊裝到炮位上,整個工程持續了近10年時間。

炮台的主體工程大約耗時5年,此後花費數年時間完善設施,直到1918年才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並以理查德·德拉姆准將的名字命名為德拉姆堡。德拉姆將軍曾參加過美墨戰爭、印第安戰爭和美國內戰,在1880年至1889年間任陸軍副總司令,在炮台動工同年去世,美國陸軍的命名之舉是為了紀念這位已故領導人。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理查德·德拉姆准將,埃爾弗賴萊島的炮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德拉姆堡。

不沉的戰艦

德拉姆堡在設計上不同於美軍以往任何一種海岸炮台,在20世紀初比較流行的炮台樣式是採用隱顯式露天炮位,而德拉姆堡在構造上顯然汲取了海軍戰艦的設計要素,採用全封閉混凝土結構和旋轉裝甲炮塔,極大提高了防護力和生存性,尤其在日後對抗空中威脅時比傳統炮台更有優勢。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幅照片攝於1927年,展示了德拉姆堡的全貌。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德拉姆堡炮台的縱向剖面圖,可見其內部分為多層空間,與戰艦非常相似。

德拉姆堡的平面形狀接近於菱形,坐東朝西,比較尖削的西端朝向外海,形似艦首,較為平鈍的東端朝向灣內,即為艦尾,在炮台南側修建有低矮的碼頭,便於船舶停靠。炮台全長110米,最大寬度44米,炮台頂部(不含炮塔)距離低潮線的高度為12米。炮台內部與戰艦類似,分為3~4層空間,每層都配置了不同的設施。炮台底層為燃料庫和蓄水庫,其最低點低于海平面約1.8米。第二層配置了356毫米岸炮彈藥庫、火控指揮所和發電機間。第三層可以稱得上是主甲板,設置了152毫米岸炮彈藥庫、居住區、食堂、儲藏室及其他生活設施。炮台東半部比西半部高一層空間,主要作為兵營使用。值得注意的,位於炮台東部的發電機間佔用了兩層空間,內裝大功率發電機組,確保整座炮台的電力供應。上述內部空間都被厚重的鋼筋混凝土包裹起來,炮台側壁的厚度達7.6~11米,頂部厚度也達到6.1米,其防禦力遠高於任何一艘真正的戰艦,免疫於當時任意口徑的炮彈,而且這種防禦優勢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完全稱得上是堅不可摧。炮台內儲備的物資可以支撐240名官兵堅守數月。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幅立體剖面圖更直觀地展示了德拉姆堡炮台的內部結構,右下圖顯示了各個炮位的射界。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20世紀30年代的德拉姆堡炮台,相比20年代的狀態,炮台頂部的木製營房進一步擴大,從遠處觀察酷似一艘戰艦。

炮台西部呈階梯結構,前部平台比後部平台低2.7米,兩座雙聯裝炮塔沿炮台中心軸線前後布置,分別置於上下平台上,呈背負式布局。位置較低的前炮塔擁有230度的射界,位置較高的後炮塔則有360度的全向射界。估計很多人會以為德拉姆堡的兩座雙聯裝356毫米重炮是從美國海軍戰列艦的主炮塔移植過來的,但實際情況是它們純粹是為陸軍打造的重型岸炮。德拉姆堡配備的是356毫米M1909型岸炮,該炮為356毫米M1907型岸炮的改進型,身管倍徑40倍,炮身重量63.16噸,炮管長度14.7米,採用螺式炮閂和分裝式彈藥,穿甲彈重量750公斤,初速680米/秒,最大仰角15度,俯角僅為0.09度,最大射程為17600米,足以覆蓋整個馬尼拉灣口。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製造完成的356毫米M1909型岸炮在被運往遠東前,在本土的桑迪胡克靶場進行試射的留影。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從炮台後方的火控塔高處俯拍的356毫米岸炮群,照片左側還能看到一門76毫米高射炮。

與M1909型岸炮搭配的M1909型炮塔也是專門設計的,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製造,炮塔重量964噸,其結構與艦炮炮塔相似,通過環形座圈安放在炮台基座上,其內部結構貫通至炮台底層,由上至下分為五層,分別為戰鬥室、上部輸彈室、動力間、下部輸彈室和基座。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457毫米,側面裝甲為356毫米,頂部裝甲為152毫米,相比後來美軍標準戰列艦採用的356毫米主炮塔,M1909型炮塔具有相同的正面裝甲,而側面及頂部裝甲更厚,畢竟岸炮炮塔不必像艦炮炮塔那樣嚴格考慮噸位分配。美軍按照慣例為兩座主炮塔取名,前炮塔為馬歇爾炮台,後炮塔為威爾遜炮台。除了德拉姆堡之外,M1909型炮塔式岸炮沒有安裝在其他任何炮台上。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大量的356毫米炮彈被排放在炮台頂部平台上,難道是晾曬防潮?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德拉姆堡前部的馬歇爾炮台在進行射擊訓練,其射程可以覆蓋整個馬尼拉灣口。

在炮台兩側還安裝了4門炮廓式岸炮,每側2門,採用雙層炮廓,2門火炮上下布局,火炮型號為152毫米M1908型岸炮,安裝在M1910型基座式炮座上,炮身重量8.67噸,炮身長度7.88米,身管倍徑50倍,採用螺式炮閂和分裝式彈藥,穿甲彈重量48公斤,高爆彈重量41公斤,初速790米/秒,火炮最大仰角15度,最大射程14850米,射界為120度。152毫米岸炮主要作為356毫米岸炮的補充火力,攻擊靠近炮台的敵艦,並驅逐敵方掃雷艦艇,保護附近的水雷場。兩座炮廓也各有命名,北側炮廓為麥克雷炮台,南側炮廓為羅伯特炮台。德拉姆堡的356毫米岸炮和152毫米岸炮均在1916年安裝到位。此外,在炮台頂部兩側還設有2座露天炮位,安裝2門76毫米M1917型高射炮,作為防空火力,此外在炮台東端預留了第三處炮位,以便在戰時強化炮台後方的火力。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今日德拉姆堡南側羅伯特炮台炮廓的殘跡,還遺留著一門152毫米岸炮的炮管。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德拉姆堡頂部安裝的76毫米M1917型高射炮。

在威爾遜炮台正後方建有一座高18米的三層火控塔,其造型與當時美國海軍戰列艦獨具特色的籠式艦桅非常相似,上面配置了探照燈和測距儀,為炮台提供目標指示,另外在炮台頂部還預留了應急火控站的位置。炮塔式主炮、炮廓式副炮、籠式火控塔,所有這些都顯露出世紀之初美式戰列艦的設計風格,德拉姆堡也由此獲得了「水泥戰列艦」的雅號,而且深深根植在島嶼上的炮台擁有無與倫比的防禦力,是一艘永不沉沒的戰艦。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威爾遜炮台的正面特寫,可見炮台後部高聳的籠式火控塔,與美國戰列艦特有的籠式艦桅非常相似。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10年服役的「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該艦是美國海軍第一艘無畏艦和第一艘採用籠式艦桅的戰列艦。

在德拉姆堡建成時,它是整個馬尼拉灣岸防體系中最堅固和最令人畏懼的堡壘,相對於多採用露天炮位配置的其他炮台,德拉姆堡的防禦是全面的,其獨特的外形也頗具威懾力。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航空兵的迅速發展使得老式海岸炮台在空中威脅下迅速落伍,但對德拉姆堡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因為任何航空炸彈都對其堅硬的身軀無可奈何,從這一點看其設計頗具前瞻性。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20世紀30年代從東南方向拍攝的德拉姆堡,在火控塔後方是用於吊運物資的起重臂和臨時蓄水罐。

屹立風暴中

在建成後二十年間,德拉姆堡一直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沒有得到實戰機會。在和平時期,炮台頂部增建了數棟木製雙層營房,供官兵日常居住。儘管炮台內設有完善的通風設備,但在終年高溫的熱帶,誰也不想老呆在不見天日的水泥殼子里。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本圖顯示了1935年時德拉姆堡炮台頂部的場景,背景中可見木製營房,士兵僅穿著短褲在戶外活動。

平靜歲月終將結束,戰火崢嶸必將到來。1941年12月8日,在日軍機動部隊奇襲珍珠港的同時,從台灣起飛的日軍攻擊機群也一舉摧毀了美軍部署在菲律賓的航空力量,掌握了戰場制空權。兩天後,日軍先頭部隊在呂宋島西北海岸登陸,由本間雅晴中將指揮的日軍第14軍主力則在12月22日登陸仁牙因,以馬尼拉為目標展開大規模地面攻勢。由麥克阿瑟上將指揮的美菲聯軍迫於壓力,只能收縮戰線,集中兵力固守馬尼拉灣北側的巴丹半島。12月25日,麥克阿瑟將司令部轉移到科雷吉多爾島,力圖依託堅固的岸防要塞固守待援。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2年初在巴丹前線作戰的菲律賓部隊,他們由美軍提供裝備和訓練。

隨著戰爭爆發,德拉姆堡在服役生涯中首次進入真正的戰備狀態。就在開戰前夕炮台剛剛完成換防,美軍第59海岸炮兵團E連的200多名官兵移防到此,他們上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木製營房,為威爾遜炮台掃清射界。精於情報刺探的日軍應該早對馬尼拉灣的防禦有所了解,因此沒有冒失地將艦隊開到灣口向炮台發起挑戰,而美軍堡壘遭遇的首次攻擊來自空中。從1941年12月29日至1942年1月6日,日軍對馬尼拉灣口各島嶼實施了猛烈空襲,德拉姆堡在1月2日受到了重點攻擊。總體來說,堅固的海岸炮台在空襲中損傷較輕,但其他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受損嚴重,至於德拉姆堡則完全無視日軍的炸彈。日軍也意識到效果不佳,暫停了空襲行動。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2年初飛越科雷吉多爾島的日軍轟炸機群,美軍海岸炮台最初遭遇的攻擊來自空中。

1942年1月12日,美軍將1門76毫米M1906型岸炮由別處轉移到德拉姆堡,安裝在炮台東端的預備炮位上,以掩護相對脆弱的「艦尾」,隨即被命名為霍伊爾炮台。次日,在新炮台的水泥基座尚未完全乾透,火炮未經校準的情況下,這門76毫米岸炮就向一艘靠近的汽船開火射擊,這是二戰期間美軍岸炮首次向敵方目標展開攻擊。這艘汽船被日軍徵用,試圖對德拉姆堡進行近距離偵察,尋找防禦弱點。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是駐菲律賓的第91海岸炮兵團的一座火控指揮所內景,可見操作手都是菲律賓人。德拉姆堡炮台的火控指揮所與此類似。左圖是第59海岸炮兵團團徽。

1月底,美軍收到情報,在內陸地區有日軍炮兵部隊進行調動。2月5日,來自南面甲米地海岸的隆隆炮聲證實了上述情報,當天日軍重炮兵第8聯隊開始對包括德拉姆堡在內的美軍炮台實施炮擊戰。在作戰首日,日軍調集4門105毫米加農炮和2門150毫米榴彈炮集中轟擊德拉姆堡,儘管命中超過100餘發,也不過在厚重的混凝土牆上留下一個個淺坑而已,對炮台內部設施難傷分毫。部分美軍岸炮展開還擊,其中包括德拉姆堡的356毫米重炮,但是美軍缺乏前沿觀察哨,無法準確定位日軍炮兵陣地和修正彈著,加上岸炮配用的炮彈多是針對艦船的穿甲彈,不適合攻擊陸地目標,因此空有威力卻難以壓制日軍炮火。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日本陸軍裝備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是二戰時期日軍主力重型野戰炮,射程為11.9公里。

日軍的炮擊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2月底,但是常規的野戰火炮顯然無力摧毀岸炮堡壘,於是日軍暫停炮擊,並重新部署兵力。3月15日,日軍重炮兵第1聯隊的10門240毫米重榴彈炮投入了炮擊,這種火炮是日軍陸軍手裡威力最強的攻城重炮,炮彈重量達200公斤,對美軍炮台構成威脅,相對暴露的炮台遭到損傷,德拉姆堡的火控塔遭到破壞,76毫米高射炮失去了戰鬥力,羅伯特炮台的1門152毫米炮及炮廓受損,但356毫米岸炮的裝甲炮塔頂住了所有攻擊,仍可繼續戰鬥。幸運的是,日軍重炮於3月22日向巴丹半島轉移,炮擊暫停,美軍岸炮部隊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抓緊時間修復損傷火炮並加固工事。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日本陸軍裝備的四五式240毫米重榴彈炮,是日軍為了攻克堡壘而設計的攻城重炮,最大射程14公里。

4月9日,駐巴丹半島的美菲軍隊投降,困守在孤立島嶼上的美軍處境更加絕望。很快日軍調整部署,對美軍炮台恢復炮擊。從4月12日開始,日軍集中116門火炮從巴丹半島和甲米地兩地南北夾擊科雷吉多爾島及其他島嶼,同時伴以持續空襲,日軍通過有計劃的反覆轟擊軟化美軍防禦。這場火焰風暴肆虐了長達三周,並在5月初達到高潮,給美軍炮台造成了廣泛的傷害,大部分炮台都喪失作用,而依然堅挺的少數重炮中就包括德拉姆堡的4門356毫米岸炮。5月5日夜間,日軍分兩波向科雷吉多爾島發動兩棲登陸,其中第二波日軍在月光下暴露,殘存的美軍火炮立即展開攔截射擊,德拉姆堡的356毫米炮終於得到了發威的機會,轟沉多艘駁船,給日軍造成不小的傷亡,但最終無法阻止日軍上岸。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正在射擊的日軍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在科雷吉多爾島戰役後期,日軍集中了上百門火炮對美軍炮台進行了持續炮擊。

5月6日,科雷吉多爾島陷落,其餘各島的美軍也隨之投降。德拉姆堡的356毫米岸炮直到科雷吉多島投降前5分鐘仍在射擊,炮台官兵在日軍到來前破壞了所有火炮,但沒有時間銷毀彈藥,約200發356毫米炮彈、4200發152毫米炮彈和400發76毫米炮彈被日軍繳獲。在1942年菲律賓戰役期間,這艘「水泥戰列艦」是美軍最活躍的作戰單位。儘管實際作用有限,但在四個多月時間裡,德拉姆炮台經受了來自陸地和空中的猛烈攻擊,始終屹立不倒,4門356毫米岸炮也一直堅持戰鬥,炮台守軍僅有5人受傷,無人陣亡,充分證明了炮台防禦設計的優越性。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2年5月6日,科雷吉多爾島的美菲軍人向日軍投降,德拉姆堡於次日被日軍佔領,其火炮已經被守軍事先破壞。

烈焰焚頑敵

德拉姆堡陷落時,除了火炮被破壞外,其內部設施基本保持完整,日軍沒有理由不加以利用。他們強迫美軍戰俘修復了羅伯特炮台和麥克雷炮台的152毫米炮,但是沒有合適的設備和配件用於修復356毫米岸炮,只能讓其保持原狀,當作迷惑對手的假目標。

1945年初,美軍反攻呂宋島。馬尼拉灣口諸島上的美軍舊炮台均被日軍當作抵抗據點,派兵駐守,其中部署在德拉姆堡的日軍守備隊有65人。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巧合,這些日軍是超級戰列艦「武藏」號的倖存者,他們在戰艦沉沒時獲救,滯留在菲律賓,被當作步兵派來守衛這艘不能動的「水泥戰列艦」。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5年2月,美軍對飛機德拉姆堡進行空襲的現場照片,可見炸彈直接命中炮台頂部,激起大團煙霧,但實際破壞效果微乎其微。

1945年2月初,美軍開始對馬尼拉灣諸島展開清剿作戰,這次行動持了兩個半月,而異常堅固的德拉姆堡被排在進攻目標清單的末尾。在發動正面進攻前,美軍飛機和戰艦對德拉姆堡實施了火力打擊,然而正如三年前日軍的遭遇一樣,無論炸彈還是艦炮都啃不動這個混凝土烏龜殼,現在輪到美軍為自己的防禦傑作感到頭疼了。儘管德拉姆堡的日軍守備隊已經無路可逃,但他們拒不投降,使用迫擊炮和輕武器向靠近的美軍艦船開火。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5年4月,遭到美軍反覆攻擊後的德拉姆堡傷痕纍纍,但內部依然保持完好。

德拉姆堡四周都垂直牆壁,唯一的進出口是炮台東部一個隱蔽的通道,已經被日軍從內部封閉,這給美軍的攻擊造成極大的困難。經過研究,美軍決定採用之前攻克其他日軍堡壘時使用的灌油火攻戰術。為了能夠登上炮台頂部,LSM-51號登陸艇進行了特別改裝,在艦橋上搭建了一座弔橋式跳板,其高度可以直達炮台頂部,同時艦上還加裝油罐和輸油設備,擔負進攻任務的是美軍第38步兵師第151步兵團第2營的一支突擊隊,總共68人。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5年4月13日,擔負進攻任務的LSM-51號登陸艇靠近德拉姆堡炮台,美軍突擊隊員從艦橋上搭建的弔橋衝上炮台頂部,可以觀察到炮台側壁上的累累彈痕和裸露的鋼筋。

4月13日上午,LSM-51和LCI-547號登陸艇運載突擊隊靠近德拉姆堡。美軍以密集射擊壓制日軍的抵抗火力,隨後LSM-51停靠在炮台西南側,突擊隊員通過弔橋成功登上炮台頂部。步兵封閉了通往炮台內部的通風口,僅留下一個用於灌油。工兵把輸油管拖到炮台上,插入通風口,登陸艇隨即啟動油泵,將3000加侖(約合11340升)由柴油和汽油混合而成的燃料灌入炮台內,並放入270公斤TNT和定時裝置,引爆時間設定在30分鐘後。10時,突擊隊從炮台撤離,登陸艇開到安全距離以外。半小時後,堡壘內部發生了爆炸,但厚重的混凝土牆隔絕了大部分爆炸聲,以至於從外面觀察不到任何破壞效果。就在美軍軍官們失望地聚在一起準備另謀新策時,10時45分,炮台內部發生了第二次更為劇烈的爆炸,一股巨大的煙柱夾著火焰從炮台頂部衝天而起,沉重的鋼製防爆門和數不清的混凝土碎塊被拋到數百米的空中,飛濺的殘骸散落在炮台周邊方圓1公里的海面上。現在美軍可以確認目標已被摧毀。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在威爾遜炮台周圍警戒的美軍士兵,對比他們的身材,356毫米岸炮炮塔相當碩大。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美軍工兵將輸油管從登陸艇拉上炮台頂部,準備為頑固的日本人舉辦一場「燒烤盛宴」。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來自第113工兵營的工兵們正將燃料通過通風口注入炮台內部。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45年4月13日10時45分,德拉姆堡內部發生大爆炸。巨大的煙柱直衝雲霄,大量的殘骸墜落在周圍的海面上,濺起大片浪花。

在大爆炸之後,德拉姆堡又在烈焰中煎熬了兩天,爆炸聲不斷從內部傳來,直到4月18日美軍才最終登上炮台。通過調查美軍認定,在最初的爆炸後燃燒的燃油引爆了麥克雷炮台的彈藥庫,從而最終毀滅了整座炮台,彈藥庫頂部被炸開了一個寬4.5米、長6米的裂口,而內部設施均被徹底破壞,在殘骸中美軍找到了65具已成焦炭的屍體。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麥克雷炮台被爆炸毀壞的頂部,透過破洞可以觀察到損壞的炮廓部件。

後記

戰爭結束後,已經化為廢墟的德拉姆堡被世人遺忘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拉姆堡成為廢舊金屬收購商的目標,經常有人偷偷進入,搜集金屬殘骸倒賣獲利,這種活動甚至持續到21世紀初。2009年,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在炮台頂部安裝了一座無人操縱燈塔,為進出馬尼拉灣的船隻引航。科雷吉多爾島的美軍舊炮台後來被改建為旅遊景點,而德拉姆堡卻沒有這樣的待遇,至今沒有對開外放,也沒有得到修繕和開發,只能孤獨地守望在馬尼拉灣口,追憶著昔日的輝煌和磨難。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1983年,「新澤西」號戰列艦從德拉姆堡旁邊駛過,一艘真正的戰列艦與「水泥戰列艦」的奇妙合影。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今日從空中拍攝的德拉姆堡遺迹,炮台頂部的白色物體為無人操縱燈塔。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德拉姆堡南側羅伯特炮台的殘跡,可見炮廓上密布著被炮彈洞穿的彈孔。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德拉姆堡上威爾遜炮台的正面特寫,兩根炮管已經從炮位上脫落,墜入炮塔內部,注意其正面相當光潔,非常完整。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從後部拍攝的馬歇爾炮台特寫,可見炮塔背面留有彈痕,但整座炮塔外殼依然保存完好。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這是從內部拍攝的威爾遜炮台,可見脫落的炮管倚靠在炮塔正面的炮孔上。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一些歷史愛好者在對德拉姆堡進行實地考察時,在炮台深處發現了殘留的356毫米穿甲彈。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 某海戰模擬網遊將德拉姆堡引入遊戲,在電腦上再現了「水泥戰列艦」的風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來自諾門罕的囚徒:蘇聯對日本95式輕戰車的測試與評估
《軍人志》向死而生:一名二戰英軍戰俘的求生傳奇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