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年味,我在家鄉的集市中找到了一些
我的家鄉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柏香鎮,傳說它的名字由來是和諧音「包(子)香」有關。和許多傳統的鄉鎮一樣,這裡有著農村最傳統的風俗——集會。每個鄉鎮的集會都是有固定的時間的,這通常是以陰曆來算,我的家鄉集會是每逢七,也就是每個月的初七、十七、廿七。
聽家裡的長輩講,每年最後的兩個集會又叫「年集」,按照風俗,一進入臘月大家便開始踩著點置辦年貨,所以這兩個集會通常最為熱鬧,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趕來,街上被堵得水泄不通。
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討價聲、琳琅滿目的年貨商品、紅紅火火的燈籠等,都讓集市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在他鄉一直使用普通話,猛地一下子被方言環繞,親切感便隨之而來。與城市裡的低頭族不同,在集市上鮮少有人拿著手機,更多的是在尋找自己中意的年貨。
家鄉·美食·味道
作為一個吃貨,走在集市上最能吸引眼球的自然是各種風味美食了,記得小時候,每次趕集,總要捎一碗炒米皮回家,香噴噴的手工米皮,加上綠豆芽進入鍋中的翻炒,再滴上幾滴紅紅的辣椒油,真是讓人垂涎三尺。這個米皮攤子在集會上已經存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幾年前的招牌紙已經被用來包裹爐子(如下圖),那時候的擀麵皮才2.5元一碗。
炒米皮、擀麵皮的攤子
驢肉丸子是這裡的特產之一,集會上的師傅一邊熟練地擠著丸子,一邊用方言叫喊著「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新鮮出鍋的丸子啦·····」丸子的香味隨著騰起的白霧飄在集會的上空,丸子入鍋後,不到五分鐘,就得用漏勺將各個丸子剝離開來,成為一個個小丸子。
師傅在炸丸子
驢肉丸子採用驢的肋條肉部分,配合傳統的剁肉技法,配之澱粉、剁碎的生薑末、以及秘制香料,加水均勻攪拌,製成丸子餡,最後擠成丸子狀放入油中即可。相傳驢肉丸子的製作工藝可以追溯到清朝順治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個傳統被保持下來,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炸上幾筐丸子。
集市上在賣的秘制香料
除了本地的特產外還有具有異域風情的其他特產。
其他特產
置辦年貨當然少不了各種乾貨,干柿子、姜、木耳,糖果瓜子還有各式各樣的炊具等。
大家細緻地挑選年貨
琳琅滿目的糖果
有一句話說要拴住一個人的心,就先征服他的胃。對於我來說,家鄉已經用它的美食把我征服,在外的許多年,有時候甚至會夢見家鄉的美食,醒來後,枕頭竟然被口水浸濕。
堅守·傳統·匠心
在集會的最南邊和最西邊,我分別見到了賣手工虎頭鞋的老奶奶和藤椅的老爺爺。
在拍這些虎頭鞋的時候,老奶奶熱情地說:「我給你擺好,你好好拍拍。」就像在炫耀自己保存很久的寶貝一樣。老奶奶很可惜地說: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不會做這些東西了,自己雖然眼睛不好了,但是手藝還是在的。
老奶奶給顧客展示虎頭鞋和虎頭帽
賣藤椅的老爺爺也是一位手藝人,他做的是家裡常用的板凳掃帚等。由於攤子背陰,又加上是臘月,老爺爺操著手取暖。可能是因為攤子所在的地段比較偏僻,再加上許多家戶都去傢具店購買椅子,因此老爺爺的攤子顯得有些落寞,和其他攤子前的人頭攢動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老爺爺說:「天氣冷是冷點,不過有時候運氣好,賣出一兩張椅子,還可以攢點過年的錢。」
稍顯落寞的攤位前,老爺爺操著手取暖
為顧客介紹椅子
在一個賣香油和芝麻醬的小攤前面我見到了已經不常見的磨盤,一粒粒芝麻被放在上面的盤子里,不多久,醇香的芝麻醬、香油便從磨盤下方流了出來。近些年,除了餃子之外,包容性極強的火鍋也開始成為年夜飯的主角之一,吃火鍋當然少不了麻醬啦,純手工製作的麻醬肯定讓火鍋的美味值直線上升。除此之外,調各種冷盤也少不了香油和麻醬的身影。
磨芝麻醬的磨盤
傳統廣告牌
淳樸的笑容和最簡單的人情味
在集會上總能碰到街坊鄰居,遇到好貨,大家會互相分享,口口相傳,這大概是最原始的廣告形式了。
「前邊的攤子前新疆紅棗十元三斤,還挺划算的······」這位大媽碰到熟人,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情報」。
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是在都市中久違的還沒有被手機奪走的淳樸的人情味兒。
賣年貨的小哥
修鞋的大叔
在快逛完集會的時候,看到了這兩位互相陪伴著來趕集的老爺爺和老奶奶。老伴行走不便,老爺爺便用三輪車拉著她來趕集。
我們一直說現在過年沒有小時候有意思了,年味淡了不少,在家鄉集市上轉了幾個小時,令人垂涎欲滴的家鄉美食、講著地道家鄉話忙於採購年貨的家鄉人、逐漸消失的那些虎頭鞋、藤椅等手工藝品、有濃濃鄉土氣息但卻單純美好的人情······那些久違的傳統年味,我似乎找回來了些許。


TAG:行走在文字間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