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韻猶存南長街

古韻猶存南長街

南長老街,是無錫古運河畔最具傳統風貌和文化韻味的一條長街,至今仍保持著晚清至民國初年的建築風格,被譽為「最無錫」的地方。然而,洋溢濃郁市井風情的南長街,歷史上曾是馬蹄噠噠的一條古驛道。

南長街街景

南長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官府在這裡開設了一條與古運河水上驛道並行的陸上驛道,它南連蘇州、北接常州,是蘇常之間的重要通衢。南長街北端的馬昌弄(原名馬場弄),因地處水陸要津,所以自古是一個重要的水陸驛站,名錫山驛館。驛館是古代傳遞公文、物資,以及往來官員歇息換馬之處,兼具車站、旅館、物資供應、接待服務等多種功能。來往的車馬多了,驛道邊上便開始多了住戶、商鋪,逐漸熱鬧起來。

南長街沿古運河水弄堂而建,汩汩流淌的古運河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展,南長街也或深或淺烙印著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這裡最早的一座古橋黃泥橋始建於南宋,南長橋、日暉橋、清寧橋(清名橋)則建於明代,可惜有些橋已經被拆除或重建。從南禪寺到清名橋的運河兩岸,明清時期曾先後樹立過8座牌坊,現在只餘下一座牌坊的殘柱。

無錫南城門望湖樓

南長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地處城市繁華區域,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由南長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南下塘、伯瀆港、大窯路一帶等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組成的清明橋歷史街區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以古運河為軸,佔地約18.78公頃,由寺、塔、河、街、橋、弄、窯、坊、館等眾多景觀組成特色環境,構築了獨具風韻的江南水弄風光。2014年6月22日,清名橋歷史街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中的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組成部分。吳文化、運河文化及工商文化的歷史印記充分融入景觀設計之中,是一幅活態的21世紀的江南「清明上河圖」。

這條十里古街,如今已成為無錫古城數千年吳文化、水文化、佛文化凝聚而成的縮影。清名橋是南長街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街區名稱之由來,更是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上世紀80年代,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清名橋》更使其名聲遠播。該橋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乃寄暢園主秦燿的兩個兒子太清、太寧捐資建造,故呼為「清寧橋」。清康熙八年(1666),無錫縣令吳興祚對其進行了重建。道光時期,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咸豐十年(1860),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橋再度被毀,於同治八年(1869)再次重建。

古運河上的清名橋

清名橋一側的大公橋,乃民國遺物。早年,無錫民族工商業沿運河逐漸興起,南上塘、南下塘路旁的絲廠多達13家,絲廠女工需乘船擺渡過河上下班,交通十分不便。1929年,振藝絲廠的一名女工在擺渡過河時不慎落水身亡,廠主許稻蓀為了平息事端,也為方便工人上工,遂決定集資建橋,榮德生知情後亦出資襄贊。1930年4月完工,取名「大公」。大公橋與清名橋、跨塘橋不同,是一座三跨鋼筋混凝土橋,具有鮮明的近代工業性格特徵。

位於清名橋、大公橋堍的中國絲業博物館,藉助當年薛氏永泰絲廠舊址改造而成。1926年,周舜卿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溟將其在上海合資經營了30年的永泰絲廠遷回了無錫,後薛南溟在大公橋堍建起了廠房,在這裡生產的「金雙鹿」「銀雙鹿」牌生絲頗受市場歡迎,暢銷歐美。新中國建立後,永泰絲廠改為國營無錫絲織二廠。2009年3月,原廠房改建成為「中國絲業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前的大公橋

南長街的南段,還有一座窯群遺址博物館。明清時期,水弄堂東岸的伯瀆港河口一帶,曾建有一百多座磚瓦窯,因此這裡被稱為「老窯頭」或「南門窯上」。這裡出產的磚瓦,因品質上乘而被譽為「大窯貨」,以區別於其他「小窯貨」。1932年這裡被定名為「大窯路」,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40多座殘存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其中較完整保留的有19座,大部分為倒焰窯,少數為環窯,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在國內實屬罕見。大窯路的窯業,興於明代,盛於清至民國,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的燒制,故民間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2013年,大窯路窯群遺址從無錫市級文保單位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長街的南端有一座南水仙廟,原名叫松滋王侯廟,是為紀念明嘉靖年間率民抗倭的湖北松滋籍無錫縣令王其勤而設立,附祀在抗倭鬥爭中犧牲的何五路等36位義士。廟址靠近古運河,多有生活在水上的船戶進香,於是有了「南水仙廟」的俗稱。廟舊址處原還有一座雙忠祠,為祭祀南宋文天祥血戰五牧(無錫與武進交界處)時陣亡的部將尹玉、麻士龍所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雙忠祠南側建松滋王侯廟時,兩廟合為一座。1765年,乾隆帝南巡,途經無錫古運河段,適逢農曆三月初七王其勤誕辰,該廟舉行紀念活動,乾隆下令停舟登岸祭祀,囑太監持香燭致祭,故廟內留有「翠輦停驂」匾額。南水仙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曾重修,咸豐年間遭毀,同治時期再次重建。有頭山門、二門、戲台、大殿、雙忠殿、蠶絲殿等建築。廟內還存有王其勤所書「湖山勝概」石刻。

夜晚的南長街特別熱鬧

沿南長街有多條巷弄,如支脈般連接著南長街,充滿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印記,在南長街改造中均得到保護,巷弄的歷史與古運河相互呼應。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親水平台和碼頭,以及綠化、景觀、石欄杆,為沿河老街平添了幾許詩意。長街道路兩側,高大的梧桐樹給人一種特別的儀式感,交錯的建築之間種植的修竹、芭蕉和垂掛植物,沿河營造出綠意盎然的氛圍。兩岸民居鱗次櫛比,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櫓聲燈影,粼粼水波上倒映著霓虹燈光,旖旎嫵媚,好一幅「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

如今,雖然南長老街被包圍在高樓霓虹之中,但仍保留著當初運河水弄、枕河人家、小橋流水的風貌,那些鋪路的條石、粉牆黛瓦、鏤花木窗,以及懸掛於水岸人家屋檐下的紅燈籠,仍為今天來此休閑的人們營造著生活的詩意,霓虹閃爍的夜晚,南長街更是引人入勝。

夜色迷離中的南長街古運河

今日南長街,沒有了箍桶、竹編、修理木器的小店,沒有了彈棉花、修鎖配鑰匙的匠人,各色民俗文化商品和美食成了南長街的特色。舌尖上的美食,是南長街的有一大特色,世界各地的酒吧、茶肆,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應有盡有,成為「吃貨們」心中的天堂。

2008年,無錫市政府將南長老街納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加以保護,以古運河為紐帶,依託運河兩岸人文古迹,連接南禪寺、清名橋、水弄堂、古窯址等特色景觀,恢復枕河人家的民間建築特色,規劃「古運河之旅」旅遊觀光線,在新的起點和更高的平台上彰顯南長古街的人文魅力。得以保留的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街巷與建築格局,使這裡成為無錫最具個性特色和江南風情的地方,千年運河古韻與百年工商繁華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千年古剎南長寺

本文由江蘇省社科重點課題《江蘇文化史?無錫卷》供稿並授權獨家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文化播報 的精彩文章:

TAG:江南文化播報 |